上海大鑫鋼鐵廠這座抗戰期間內遷四川的最大民營煉鋼廠,歷經國民政府、抗戰時期的發展,隨時代興亡,為時代助力,在歷史長河中獨樹一幟。
1933年8月,大鑫鋼鐵廠創辦於上海,由煉鋼專家余銘鈺與其姐夫方文年共同出資建立。同年9月,大鑫鋼鐵廠正式投產,余銘鈺任總經理兼總工程師,定鋼鐵廠性質為民營股份有限公司,主營煉製普通鋼合金鋼及鑄鋼,軋制鋼板等各式竹節鋼及鋼條,鑄制普通鐵、強性鐵、合金鐵及各種合金。
與此同時,大鑫鋼鐵廠的業務還包括協助上海金陵等兵工廠製造國防需要。上海的江南、瑞鎔等造船廠的機件材料,京滬、滬杭、津浦、隴海等鐵路所需要的機器配件,大多由大鑫供給。
大鑫鋼鐵廠資本充裕,冶金技術先進,可以實現煉鋼、煉鐵一體化生產,產品質量優良,逐步成為上海市乃至全國實力最為雄厚的民營鋼鐵企業。余銘鈺也成為國內鋼鐵業界的知名人物。
1937年8月,日本軍國主義從上海開始,大規模侵略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時局嚴峻。在日本人的覬覦下,余銘鈺向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提交申請內遷報告,成為國內第一家呈請內遷的企業。由於鋼鐵是戰時必要的兵工原料,大鑫鋼鐵廠的請求得到迅速批准。
內遷的鋼鐵廠
當撤遷到武漢時,余銘鈺發現在武漢沒有適合的建廠地點,發電廠也無法供給所需的電力,而此時南京戰事已吃緊,日本緊逼武漢危機在即,他決定繼續西遷,將工廠遷往重慶。
當時,長途遷移需要大量的資金,而大鑫鋼鐵廠輾轉數月,遷運資金無法保證;同時運輸需要許多船隻,當時也極難找到;而國民政府又無幫助民營工廠搬遷的具體計劃。1937年11月,余銘鈺當即決定與盧作孚的民生公司和金城銀行簽訂了協議,由民生公司注入一半資金(25萬元),並提供大鑫廠遷川所需的船隻。
盧作孚
1938年2月,大鑫廠改為民生公司控股50%的「大鑫鋼鐵渝廠」,公司性質為「民營合辦」。當時的大鑫鋼鐵廠作為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可以向社會吸納資金,擴大企業生產規模,對外發行股票。
1938年10月,大鑫鋼鐵渝廠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改名為渝鑫鋼鐵廠股份有限公司。
抗戰全面爆發後,國民政府為適應抗戰需要,大力發展後方經濟。1938年先後頒布《抗戰建國之經濟建設工作報告》《抗戰建國經濟建設實施方案》,為大後方民營工業保駕護航,如缺乏原料時政府代為購買儲存,缺乏資金政府幫忙抵押,遷移機械設備政府擔任運輸保險等等。
渝鑫鋼鐵廠為快速恢復發展生產,努力解決企業資金不足的問題,於1939年6月3日,召開第二屆股東大會,決定向社會籌集資金。同年12月,渝鑫鋼鐵廠資本擴大到120萬元。
與此同時,抗戰的爆發使得東南沿海的人口大批遷往四川、陝西、雲南、貴州等地,人口的聚集為大後方提供了廣闊的市場需求,民用需求使得鋼鐵產品供不應求。作為大後方最大的民營鋼鐵企業,渝鑫鋼鐵廠也得到經濟部工礦調整處的大力支持,在政策、資金上得到優惠。
余銘鈺指導工人
1940-1941年渝鑫鋼鐵廠穩步發展,盈利豐厚,規模擴大,1941年比1940年產品營銷增長率高達156%。
1942年1月,周恩來總理專門視察渝鑫鋼鐵廠並題詞:「沒有重工業,便沒有民族工業的基礎,更談不上國防工業,渝鑫鋼鐵廠的生產,已為我民族工業打下了初步的基礎。」對渝鑫鋼鐵廠為中國鋼鐵工業及抗戰做出的貢獻給予了充分肯定。
到1943年,渝鑫鋼鐵廠共有職工2350人,資本到達1000萬元,形成一套「以炭煉鐵,以鐵煉鋼,以鋼製器」的生產體系,產品質地優良,花色品種繁多,得到大量市場訂單,被譽為大後方鋼鐵機器業的「六大金剛」之一。
為摧毀大後方經濟,1938年2月至1944年2月,日本航空部隊對重慶及其周邊地區進行了長達7年的狂轟濫炸。渝鑫鋼鐵廠在蓬勃發展之際也難逃厄運,財產損失慘重。
重慶大轟炸成為渝鑫鋼鐵廠由盈利轉為虧損的分水嶺。1940年10月,渝鑫鋼鐵廠成為主要轟炸目標,廠中落彈30餘枚,主要集中於鋼廠核心煉鋼部分,主要機器電氣煉鋼爐兩座被毀。僅1940年5月至1941年8月,渝鑫鋼鐵廠遭受日機5次轟炸,造成的直接損失高達130餘萬元。
面對轟炸,鋼廠也採取了積極的措施應對,如遷移總廠、分散建廠;制定辦法,防範空襲;積極辦理兵險,減少轟炸損失等等,損失得到最大程度減少,但1943年以後的渝鑫鋼鐵廠經營每況愈下。
重慶大轟炸
更為慘澹的是,國民政府為支付抗戰軍費而財政赤字,於是加大貨幣發行量,導致大後方通貨膨脹嚴重,對民營工業的生產經營更為不利。物價上漲、工人生產積極性下降、鋼鐵消費市場飽和導致渝鑫鋼鐵廠產品滯銷。
1943年,由於鋼鐵生產原料及重慶電力供應不足,渝鑫鋼鐵廠平均每月產出各種鋼料一百五六十噸,僅及設備能力四分之一。
抗戰勝利以後,內遷大後方的工人、技術人員都想復員回到沿海沿江地區,工人工作情緒日漸低落,勞資紛爭日益嚴重,導致重慶工潮頻發。1945年9月,渝鑫鋼鐵廠內外交困,資金匱乏,不得不調整薪酬,遣散員工,但費用高達1億6千餘萬元,余銘鈺只得請求政府救濟,但未見實效。
1945年11月20日,余銘鈺不得不呈請政府允許全廠停業遣散。
1946年,國民政府的復員民營鋼鐵事業調整計劃中,擬將渝鑫鋼鐵廠與資渝、資蜀合併改組為完善的鋼鐵廠,後因各種緣由未能實現。大鑫鋼鐵廠因此隨歷史消散。
采編 王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