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丹丹,倚老賣老終於被「打回原形」

2022-06-27     好歌獻給你

原標題:宋丹丹,倚老賣老終於被「打回原形」

宣告退休後的這幾年,宋丹丹上了不少綜藝,她是輕鬆自在,一身閒適。

但苦的是與她一道上綜藝的年輕人,以及螢幕前觀看綜藝的觀眾。

宋丹丹憑一己之力,把自己和一群後輩屢屢送上熱搜。

從「你的代表作是什麼」,到「必須弄個晚會」。

說一不二的宋丹丹,一次次在節目中「倚老賣老」,路人緣也被揮霍得所剩無幾。

強勢性格充分暴露情商,倚老賣老被「打回原形」。

新一期節目播出過後。

宋丹丹給李雪琴道歉、王傳君給宋丹丹道歉、宋丹丹委屈等話題順勢衝上熱搜。

玩了一輩子鷹,最後讓家雀啄了眼。

等到路人緣幾乎降到冰點、被各種嫌棄的聲音打臉了。

節目組才終於想起來,給她立個「刀子嘴豆腐心」的人設。

說實話,綜藝不怕爭議,就怕平淡如水。

因為大家都明白,嘉賓沒有衝突,也就沒有討論度的道理。

《五十公里桃花塢》,名字雖詩情畫意,內容卻「腥風血雨」。

節目組倒也沒有立牌坊,索性把「衝突」當做了「賣點」。

讓一群性格迥異的人一起生活,標榜的「社交實驗室」,實則是「矛盾培養皿」。

這群人里,有汪蘇瀧這樣精通人情世故的,有辣目洋子這樣擅長和稀泥的,還有王傳君這類有話直說、不屑虛與委蛇的。

而宋丹丹扮演的角色,則是「倚老賣老」的大家長。

社交模式最落伍的是她,節目的矛盾中心是她,觀眾們嫌棄的對象還是她。

「下次別再邀請她了。」

「有她的節目我不想看。」

「送您一個詞,『晚節不保』。」

「犧牲」一個宋丹丹,節目收穫的是可觀的討論度。

宋丹丹何以被節目組精準拿捏,挑唆起眾怒,關鍵還在於她「倚老賣老」的姿態。

所謂倚老賣老,便是把年齡當做自己的天然優勢,凌駕於晚輩之上,說一不二。

撲面而來的窒息感,是宋丹丹給觀眾們的直接感受。

「我是這兒年紀最大的,我先說一下。」

當眾人還在嬉笑打鬧,說著客套話的時候,宋丹丹率先引領節目流程。

因為在她看來,年紀大的人理應擔起責任,引導節目的走向。

她總是下意識地把自己當做社交圈子裡的大家長,試圖拿捏一切。

從節目走向,到婚姻大事,她事事操心。

嘉賓尚未到達錄製地,宋丹丹已在車上張羅起姻緣。

大家好不容易忘了董璇那段狼狽的婚姻過往,丹丹姐偏要哪壺不開提哪壺。

「璇兒,得找個踏踏實實的男人。」

坐在後排的宋妍霏正事不關己地看著好戲,猝不及防,丹丹姐一個回頭把她嚇一激靈。

「你呢,你有了沒?」

盤問完宋妍霏,辣目洋子也未能倖免。

接著,宋丹丹又張羅起「相親大會」。

「武大靖,是個搶手貨。」

「汪蘇瀧這個人,我覺得,還是算了吧。」

要是問丹丹姐,是上一季好玩,還是這一季好玩。

她的回答會是:「這一季,因為一個比一個聽話。」

「上一季你想讓一個人坐下來,根本沒有人理你。」

因為年紀最大,宋丹丹自動代入大家長角色。

因為把自己代入大家長角色,宋丹丹對同來參加節目的嘉賓們,萌生了掌控欲,想要操控全局。

場上一旦出現充滿主見的小輩,膽敢站出來挑釁她的權威。

她的勝負欲就會一秒到達閾值,腦海中拉響警報,用各種方式發出攻擊。

表面上或許還是和氣、可溝通的長輩,但內里仍被頑固占據。

六十年代生人的宋丹丹,在成長過程中,早已把集體刻入了DNA里。

在她的想法中,人就要相互抱團,相互取暖,為集體作出貢獻。

住處從上一季的單人間、雙人間變成這一季的大通鋪。

孟子義等人叫苦不迭,宋丹丹卻拍手叫好,她覺得這樣可以讓嘉賓快速熟悉。

大多數年輕人自我意識強盛,與其在團建中如坐針氈、面面相覷,不如窩在角落獨處。

宋丹丹不那麼認為,她覺得就要有一個熱鬧的場子,讓彼此迅速升溫。

她以不容置喙的語氣提出舉辦聯歡晚會。

見在場的年輕人們興致寥寥,她依舊不退讓,接連拋出幾個讓人倍感壓抑的問句。

「那你們來幹嘛啦?」

「如果什麼都不會演,幹啥來了?」

沒有絲毫反駁的餘地,滿滿的震懾力。

這一幕,讓許多觀眾深感窒息之處在於,宋丹丹把大家與許多家中長輩的相處場面,在螢幕上還原了一遍。

任你再不喜歡,任你說出再多自詡有理有據的辯駁,他們依舊堅持自己的那一套說辭。

武大靖提出舉辦運動會,在場的年輕人們拍手叫好,紛紛隨聲附和。

看到自己的提議無人贊成,武大靖的提議人人擁躉,宋丹丹被拂了面子。

但她仍舊不泄氣,依舊不肯放下對聯歡晚會的執念。

「這樣吧,明晚舉辦聯歡晚會,後天運動會。」

此言一出,全場鴉雀無聲。

汪蘇瀧打破僵局,提出了舉手投票這樣相對公平的方式,試圖讓宋丹丹看清楚人心向背。

不出意外,大部分人投的是運動會。

見投票結果不符合自己的預期,宋丹丹依舊面不改色冷聲道:「那重新來。」

無奈,汪蘇瀧只能再度發聲:「投運動會的舉手。」

宋丹丹先是一手拍下辣目洋子托腮的手,又是用眼神暗示舉起手來的李雪琴。

環顧四周後,眾人屈服於宋丹丹眼神中的威懾力,紛紛放下了手。

不到預期不罷休,這便是宋丹丹的社交哲學。

對於熟悉的人,窒息感升級。

宋丹丹自述,這一季的桃花塢少了許多老一輩藝人,都是年輕人,所以她無所適從。

她把上一季的熟人李雪琴、汪蘇瀧、辣目洋子,當做了「救命稻草」。

然而,在實際相處過程中,宋丹丹誤把玩笑的尺度當做了熟悉的程度。

她覺得玩笑開的越大,越能彰顯關係的親厚。

只可惜,切換到觀眾的視角,感受到的只有打壓和貶低。

桃花塢新人吳牧野介紹完自己的才藝,宋丹丹非要使用對比手法,好好地把坐一旁的汪蘇瀧一通貶損。

「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你能幹啥?」

汪蘇瀧臨危不亂:「我主業是葫蘆絲,副業是搞笑。」

宋丹丹不甘示弱:「你那主業不行,搞笑也不太搞笑啊。」

高情商如汪蘇瀧,當即化解尷尬。

「我上一季扮演的還是吳牧野那角色,被丹丹姐誇得天上地下的,突然挨罵還不大適應。」

但還是不敵丹丹姐的一通「亂棍」。

「上一季,你主要是在矬子裡拔將軍。」

大家聚到一塊兒的時候,李雪琴提出了分配不合理的問題。

提倡應該要合理化分工,避免大家搶活兒。

不要造成一部分人累死累活,另一部分閒得發慌的場面。

此言一出,大家拍手贊成。

可宋丹丹呢,她不管三七二十一,不管李雪琴的話是否有道理,第一反應是否定,是反對。

她駁斥李雪琴「分工不合理」的說法,但只挑中了「搶活兒」這個字眼開槓。

發出靈魂質問:「誰搶活兒乾了?」

李雪琴舉例吳牧野今天又是種地,又是喂馬。

宋丹丹隨即偏頭向吳牧野發出質問:「你累嗎,今天。」

聽到對方回答「還行」之後,宋丹丹得出結論:「沒事啊,人家願意呢」

話音剛落,又試圖把全場拉入己方陣營。

發問:「今天搶活的舉手。」

如此氣氛之下,大家舉也不是,不舉也不是,乾脆選擇了不表態,不舉手。

而宋丹丹把大家的「不表態」,當做了對自己的贊成。

得出結論:「沒人搶活啊!沒有矛盾,你不能自己編出一個矛盾啊,雪琴。」

被宋丹丹的強勢逼入死胡同的李雪琴,進也不是,退也不是。

一時沒控制住情緒,內心吶喊一句「崩潰吧,毀滅吧」,便扇了自己一巴掌。

過了半晌,宋丹丹方才意識到自己理解錯誤了,悟到李雪琴只是希望大家合理化分工。

但並沒有道歉,只是居高臨下地說了一句:「你也別打自己巴掌了。」

客氣與誇讚留給外人,攻擊性留給自己人。

這是許多倚老賣老的長輩的通病,宋丹丹也不例外。

面對熟悉的小輩時是如此,面對親兒子更甚。

《嚮往的生活》中,把劉憲華誇得天上地下,把兒子巴圖貶得一無是處。

尤其是那句「我生了一個廢物」,讓人窒息感滿滿。

宋丹丹的身上,有一種人設感,她習慣於給自己預設形象。

比如:在一群人中,你是一個長輩,你就應該擔起責任,做群體中的領導者,管著後輩。

這種人設感區別於營銷。

並非是為了得到某種好處而刻意為之,更像是時代烙印與自我保護的痕跡。

宋丹丹成長的年代,推崇的是集體主義,人人都應該對集體有所作為。

服從、合群的人更容易得到群體的認可。

所以類似於「不合群」、「獨處」等詞彙,是十足的貶義詞。

所以當一群人匯聚到一塊兒的時候,宋丹丹習慣帶著集體主義的思維,難以與年輕人共情。

她希望能借自己的長輩身份,讓一群人迅速地認識彼此、了解彼此。

可惜的是,人設有的時候是最可怕的。

它會讓一個人作繭自縛,把自己限制在一個框架里,將自己捧上一個下不來的高台。

宋丹丹的那套社交哲學與生存模式,多多少少都與時代有些脫節。

她的集體意識,碰上年輕人的自我觀念,猶如火星撞地球。

宋丹丹的本意是希望大家能夠迅速地活絡起來,可遭到年輕人的自我意識潑冷水之後。

她的心氣一時半會兒下不來,不肯低頭,不肯妥協。

好心便成了壞事,變成了對「絕對服從」的嚮往,變成了大家口中「倚老賣老」的模樣。

篝火晚會是一個例子。

她此前在《花樣姐姐》中的表現也是一個例子。

一群人初相識的時候,宋丹丹把活躍氣氛的重擔往自己的肩上那麼一挑,以沒得商量的語氣,自作主張給大家起了外號。

讓大家叫自己「小媽」。

給金晨取名「三胖」。

給林志玲取名「二姨」。

林志玲有些不樂意,婉轉地說:「聽起來有些像二姨太。」

但宋丹丹置若罔聞,依舊沉浸在取外號一事中自娛自樂。

她極少妥協,也極少意識到有時候自己的言行對別人是一種冒犯。

她享受掌控局面,享受做一個話題的主導者,但極少體貼別人的情緒。

她不會為年紀感到不安,所以也難以理解別人為何要因年齡感到尷尬。

所以一上來,她便不顧董璇的臉色,大大咧咧地掰著手指頭計算董璇的年齡。

《五十公里桃花塢》第一季中,面對一群靠臉進圈的小後輩,她上來就問:「你們有什麼代表作。」

還要求大家說清楚是靠什麼火起來的。

職業生涯的倒計時,對於滿心抱負的運動員來說,無疑是一個痛點。

而丹丹姐特別白目地向武大靖說了一句:「實際上你還剩最後四年了對嗎。」

在這個過程中,宋丹丹已與自己的人設背道而馳。

本意是讓場子熱起來,讓大家熟絡。

結果她反倒變成了不可控因子,讓場面無限逼近尷尬,遭嫌棄也實屬正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bb7b820c3d38879c6a25aba9f1dbf2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