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誕動畫片,看完瑟瑟發抖

2022-02-18     24樓影院

原標題:怪誕動畫片,看完瑟瑟發抖

請點擊上方藍字「24樓影院」 進入新頁面,點擊右上角「...」 點擊第一欄「設為星標「。記得把我們設為「星標 」哦~

房子,對於安土重遷中國人來說,一直具有不可替代的現實意義。

它帶來安全感,也代表著努力生活的方向。

2008年,一部現實主義電視劇《蝸居》讓很多人開始反思高額房價背後的沉重社會現實。

為一棟房子犧牲的一切值得嗎?

人們是否正在被高房價綁架,走向冷漠和疏離?

最近,一部恐怖怪誕的定格動畫就講述了一套房子,和它背後的詭異故事——

《房子》

01

《房子》由三個短篇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短小精悍,風格迥異。

動畫製作採用的是羊毛氈定格動畫,人物形態生動逼真,再加上陰森的布光,恐怖氛圍一下子就出來了!

影片的三個故事都圍繞「房子」展開。從細枝末節可以看出,這三個房子似乎是同一所。

影片的靈感來源於一本拼貼畫格——《這裡》。該畫作描述了同一空間在不同年代下交錯互文的三個人物。

《房子》故事的結構與之相似,都聚焦了一棟房子裡的三個年代的不同居住者,講述發生在他們身上的離奇故事。

第一個故事設定在19世紀的英國鄉村,小女孩瑪貝爾一家住在遠郊鄉間的一個破舊小房子裡。

因為處境寒酸,被前來拜訪的親戚嘲諷。

失意的父親在偶然間得到一個知名建築師的特別「禮物」——可以搬進由他設計的豪華氣派的新房,條件是放棄現在的房屋和土地。

一家人搬進去後,父母的虛榮心被這華麗的家具、美食所滿足,但瑪貝爾卻發現這棟房子古怪又陰森。

比如奇怪的工人和莫名被拆掉的樓梯;

沒見廚師身影,卻滿桌的美食;

以及越來越怪異的父母;

原先溫暖的小家庭開始分崩離析,父母沉溺於豪宅生活,不管不顧。

和《千與千尋》里的貪婪父母一樣,瑪貝爾的父母最終被變做了新房的家具,葬身火海。只有瑪貝爾帶著小妹妹逃離。

這個暗黑無比的結局為這個故事提供了絕佳的註腳,似乎在暗示著那些為了一棟房子而付出全部的人,到底是逃離了破房子帶來屈辱,還是陷入了豪宅夢的陷阱里?

第二個故事的背景來到了現代,主角是一隻老鼠。在經濟下行的背景下,老鼠決定親自動手將手裡的老屋翻新,再高價出售,大賺一筆。

然而,老屋的一批害蟲們卻擾了他的清夢。

(密集恐懼症預警!)

在與害蟲幾番鬥法後,老鼠終於將房子翻修好,開了售房宴會,但一對老鼠夫婦的到來卻讓他的發財夢再次破碎……

相比第一個故事的恐怖詭異,第二個故事可以用驚悚來形容。從剛開始偶然出現的幾隻蟑螂,到最後那段誇張的「群蟲共舞」,鼠夫妻的鳩占鵲巢,讓人不覺毛骨悚然,也不禁思考,到底誰才是這間屋子真正的「主人」?

第三個故事似乎模糊了時代背景,但從海水入侵孤島的恐慌,頹敗的末日景象,可以大致判斷這或許是對人類未來處境的某種遐思。

這個故事的主角是一隻叫羅莎的貓。在她開設的家庭旅館裡,兩個經常欠帳的房客因為海水不斷上漲都離開了,只有她守著破舊的房子不願邁出半步。

相比前兩個故事的灰暗基調,第三個故事看起來輕鬆治癒不少。羅莎和房客的互動即有荒誕詼諧的一面,又帶著些許溫情。

最終,羅莎還是在房客的鼓勵下認清了現實,離開了駐守的孤島,踏上了全新的旅程。

三個故事時代不同,環境不同,但都現實而犀利,道出了為房所役的「房奴」的悲哀。也讓我們反思:房子,對我們到底意味著什麼?

02

影片三重時空的構造巧妙而深刻。每個故事在透露出時代感的前提下,兼具了共通的主題,從文本到細節都緊密勾連,意蘊深遠。

標題圖三個時鐘的不同造型暗示了三個故事的時代背景。(座鐘、電子鐘到日晷)

而標題則層層遞進,向我們透露了整個故事的完整邏輯。三個短片故事串起一棟房子的前世今生,也隱喻了它從最初建起、破敗,到最後重獲新生背後的全部血淚史。

第一個故事採用了暗黑童話的風格,用房子象徵了貧賤夫妻的慾望,從小破屋到豪宅,貌似實現了階層的躍升,但卻也意味著跳進他人挖下的火坑,最終致使失去家園、土地,家人,甚至自身也被房子所奴役,成為了它的一部分,這也暗合了標題中的內心編織的謊言。

第二個故事則更具時代色彩。作者用擬人化的動物形象隱喻了現代人生活表面豐富,但內在秩序的崩壞。

炒房鼠將房子當作了發財變現的資產,使之早已剝離了其原本的居住屬性,為了翻新房子省錢解僱工人親自幹活,豈知在經濟下行的背景下,看房客絡繹不絕,就是沒人買房,甚至還被老賴看房客鳩占鵲巢。活脫脫一個窮忙鼠。

房子裝成中產最愛的奢華風格,

但自己卻住在地下室,拿著手機,將牙醫當成戀人,傾訴日常。現代人的孤獨和電子依戀呼之欲出。

到最後才發現,滿屋的蟲子才是房子永久的「原住民」,它們在這座房子角落裡繁衍生息,即代表了老屋的朽壞破敗,也隱喻著當代人在追逐資本擴張時崩塌的精神世界。

最終,擁有發財夢的窮忙鼠連自我也被其所啃食,淪為了碌碌無為的寄生鼠。

第三個故事用家庭旅館的形式中將原先的整棟房子分割,也暗示了房子所隔絕出的一個個個體空間,讓人與人之間成為一座孤島。

片中的房東羅莎在房客走後留下的禮物才得知他會畫畫,便是對此的印證。

三個故事所對應的社會現實,除了隱喻人與房的慾望糾葛,也可以解讀為創作者對本國(英國或整個歐洲)近百年來的發展歷程的某種反思。

從工業化興起導致的鄉村的消逝,人的異化,到當下經濟衰退,資本主義種種弊端的顯露,再到歐盟內部的分裂,人與人之間精神世界的疏離,到最後借羅莎的視角寄予了創作者的期望:

羅莎的揚帆起航,也象徵著固守舊屋,為過往所牽絆,想要靠修修補補來拯救當下的社會已不現實,與其讓「舊房子」困住前進的腳步,不如放開手,向前看,才有重獲新生的可能。

03

除了文本解讀上的趣味,《房子》在動畫製作上也堪稱精良細緻,人物的形態動作設計、場景布光,甚至配樂,都真實而貼切,尤其前兩個故事在光影和構圖上細節把控,也幾乎逼近了電影的質感,將老屋的恐怖詭異氛圍烘托到了極致。

相比好萊塢的CG動畫的絢麗多彩,影片採用的羊毛氈定格動畫不只是考驗動畫大師們的創造力,更多的是考驗動畫大師們的耐心。

不僅羊毛氈人物需要手工製作,逐幀拍攝的繁複工序更是比一般動畫費時費力。

正是這樣慢工出細化的創作,使得定格動畫誕生了不少佳作。韋斯·安德森拍攝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犬之島》,蒂姆·伯頓的《殭屍新娘》、講述一段溫暖友情故事的《瑪麗與馬克思》……

在這其中,定格動畫還尤其多的被運用於一些詭異、恐怖的動畫創作中,比如先前介紹過的《瘋神》《怪獸屋》《鬼媽媽》《盒子怪》……這些帶有寓言色彩的故事通過定格動畫極富腦洞的創意外加生動的擬人化形象設計,將現實傳神復刻,同時又構建出了一個個奇異又怪誕的想像世界。

這也讓圍繞著這棟房子所展開的三個故事極具諷刺和警示意味。

到底是人在使用房子,還是房子吞噬了人?

也許,片尾曲的歌詞向我們道出了真相:

「房子和家的區別是什麼?

家是讓人不再孤獨的地方,

而房子是什麼?

房子,哦,房子只是一堆瓦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a89bed03ccdada86a84c7928e5c70a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