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分爆款團隊又出紀錄片,一口氣看完9集!這片果然被低估了

2023-04-12     外灘教育

原標題:9.4分爆款團隊又出紀錄片,一口氣看完9集!這片果然被低估了

看點 拍過《但是,還有書籍》的高分團隊,這次又帶來了古籍主題紀錄片 《穿越時空的古籍》。 每一集短短十幾分鐘,便用生動的畫面和活潑的鏡頭語言,把高深、枯燥的古籍文字,用孩子喜聞樂見的繪畫、視頻等方式, 鮮活地闡述了出來。 這部讓歷史變得生動有趣、還接地氣的紀錄片,值得和孩子一起解鎖。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耳朵里的博物館 (ID: erduolidebowuguan)

文丨朵朵編輯部 編丨May

說起古籍,總給人感覺是冷冰冰的,甚至是枯燥的。除了看不懂的文法字句,還有遙遠的乏味歷史。

但其實這都是偏見!

有這麼一部片子,就把古籍拍出了不一樣的感覺,它就是 《穿越時空的古籍》

目前可在西瓜視頻平台觀看

在這裡沒有生澀的說教,反而是一個個輕鬆有趣的故事。

故事中有 老祖宗對生活的熱愛和虔誠,也有 現代人對美好事物的渴望和追求,直面他們,感動不已。

高冷麵具下

古籍里的故事鮮活動人

比如日常的吃。

如果我們穿越到宋代,應該不用擔心自己會吃不慣,宋代的食材、飲食習慣和烹飪方式,已經很接近於今天了。

而宋代飲食也非常發達,在宋人筆記里,就有很多現成的菜譜。

比如螃蟹, 因為各種獨特的做法而身價劇增。

蘇東坡喜歡的是糟蟹,宋高宗愛吃的是洗手蟹。

於是有人突然奇想,根據古籍中的食譜,復原出一道道看得見吃得著的美食。

尤其是令人驚喜的蟹釀橙。

先用勺子挖出果肉,做成一個橙瓮。

然後把蒸好的螃蟹拆出蟹肉、蟹黃,加入黃酒、醋、橙汁等調味。

攪拌均勻後釀入橙瓮,繼續上鍋蒸。

把古籍中的文字變成實際的食物,可以讓我們更具象的感受到當時人們的心情。

看到他們掩藏在柴米油鹽里的真實,也感受到了他們面對生活的熱烈與風雅。

比如《山家清供》中曾記錄的一百多篇食譜取的名字,個個拍案叫絕。

簡單的煮青菜,名叫「滿山香」;

水芹菜羹,名叫「碧澗羹」;

就連涮肉片,也能擁有「撥霞供」的美名。

說完了吃,再說穿。

很多古裝劇並不願意花大功夫在還原歷史真實上,除了經費考慮之外,他們下意識地認為,古人的穿著是比較丑的,不符合現代人的審美。

但古代服飾考證和復原的服飾史學者 陳詩宇卻有他的堅持。

他曾經參與了《清平樂》禮服部分的考證,曹皇后的大婚扮相,從頭飾到耳飾,從禮服到妝容,百分之九十都複製於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宋仁宗後坐像》。

《宋仁宗後坐像》台北故宮博物院

通過查閱大量古籍,不斷比對、精益求精,才得以讓昔日書中靜默的圖像,重現原本的榮光,也讓我們知道 古人的技藝和審美原來這麼高明

看完後不少網友驚嘆:「中國古代服飾真的太美、太講究了!」

紀錄片用最具有煙火氣的方式告訴我們,古籍穿越而來,也能融入我們的生活。

給古籍賦活

讓傳統文化繁盛不息、生生長流

這部紀錄片的導演葉深和羅穎鸞,之前還曾拍出過爆款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豆瓣評分高達9.4。

不過不同的是,這次聚焦的古籍,導演團隊也是「煞費苦心」,分別以 9個單元集的形式,分不同的主題,為我們展示了古籍穿越而來的意義。

從日常吃穿到創意海報,從家譜檔案到汲古造字,再到文物修復,每集只有短短的12分鐘,真是不夠看的。

比如紀錄片中的跨界藝術家 張漁,如果你對她不熟悉,相信你一定看過她的作品。今年《流浪地球2》的這套中國風海報

還有《雪山飛狐》《大護法》《有翡》等影視劇的海報

以及爆款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片頭,墨點盪開,一幅水墨油彩畫暈染開來,美輪美奐。

這些,都來自張漁一筆一筆繪出的水墨畫。

而這些作品之所以辨識度高,便是因為常以古籍作為繪畫藍本。《臨川四夢》《聊齋志異》便是張漁常讀的古籍。

她不僅會去創作影視劇海報,也會用畫筆還原古籍中的故事。

比如《牡丹亭》,古籍中留下的蛛絲馬跡,再加上女性獨有的細膩,張漁筆下的杜麗娘讓人一眼難忘。

在這裡, 不僅有「古」之沉澱,更有「今」之呼應。

獨立字體設計師 應永會以古籍為母版,設計起字體來。十年間,他分別設計出了浙江民間書刻體、汲古書體、浙風宋朝、博州小楷等多種字體。

後來,他又專職做起這件事,就算是收入不多,也不妨礙他全身心投入。

他們助力古籍來到現實世界,古籍讓他們看到世界的另一種精彩。

默默守護古老文明

讓我們知來路明去處

《穿越時空的古籍》不僅向我們展現了古人的生活,古今的互相成就, 它更打動我的,是那一群孜孜不倦,埋頭於古籍之中的人。

經過千年的洗禮,古籍是脆弱的,即使我們前赴後繼,願意與它們的生命相連,依然會留有遺憾。

比如敦煌殘卷。

編號達七萬多號的敦煌文獻,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圖書館、博物館,而其中 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殘缺的

和敦煌文獻打交道已經三十多年的浙江大學 張湧泉教授團隊,三十年來日復一日,把流散在世界各地、散落碎裂的敦煌殘片重新拼接,成為可供閱讀和研究的文獻。

這是一個浩大而又複雜的工作,他們要先找出哪裡有缺失,再確定缺失了多少,然後在眾多殘片中,去綴合一家的。

據分集導演張婷所回憶,在拍攝紀錄片的時候,張教授最常說的話是「行了吧」、「需要拍這麼長時間嗎」、「還沒拍夠嗎」。

原來,這位已經站在國內頂端的學者,為了這些古籍的復原,依然在和時間賽跑著。

但正因為他們的堅持,成千上萬的古籍殘片破鏡重圓,為華夏乃至世界文明的發展,邁出了艱難的一步。

為了讓這份歷史財富更好地流傳下去,有人在國家規格最好的圖書館修復古籍,有人穿梭在民間,尋找遺落在歲月里的民族文字。

有人說, 如果沒有古籍,我們便無法獲知「我從何而來,我因何而立」,而如何對待古籍,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我們如何對待自己的歷史、文化。

看著他們對歷史留存的珍視之心,不僅僅是古籍人的職責,也是每一個國人的職責,因為它們終將與我們的生命相連,一如血脈傳承。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a487dd5e760ae42b26781e8c539d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