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安放」鄉街子?龍頭街鄉街子也關停了……

2019-08-06     條碼新鮮事

何處「安放」鄉街子

昆明人歷來有趕街的習慣,無論是物資匱乏的過去,還是生活極大豐富的現在,逢街天到不同地方趕街都是昆明人日常的一大快事。但是,因為傳統鄉街子一直以來存在的占道經營阻塞交通,人員密集安全隱患巨大,商品質量無保障等諸多問題,今年的2月13號,盤龍區多家部門聯合發出公告,關閉了位於龍泉街道的龍頭街周三集貿市場。繼馬街、關街之後,龍頭街成為又一個從昆明人生活中消失的鄉街子。



01

關於龍頭街鄉街子的美好記憶

「一到街天車水馬龍的,好幾萬人,那種景象熱鬧得很。什麼捉魚的、馬掌,別處買不到的街子上都有。多的,什麼草藥、竹棍,什麼都有。在(龍頭)街邊做生意,我們是最長的了。就是我們兩口子整,這個就是典型的夫妻店了。多數都是回頭客,在這裡三十年,我在老家才在了十幾年,十七歲就出來了。」——鄒紹坤 理髮師


「在80年代初期,有一些米線、麵條或者有一些豌豆粉,這些都是我們很喜歡去吃的(小吃)。就是這些吃的是最吸引我們這些10多歲的孩子。」——洪海波 龍泉古鎮文化研究院院長

02

龍頭街鄉街子為何關停?

鄉街子:「三無產品」難監管 多方面存在安全隱患

集市上商品魚龍混雜,各種假冒偽劣貨品頻出,食品衛生安全無法監管保障,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金鵬 盤龍區龍泉街道辦事處副主任:

「因為現在有自發形成的,基本上是零門檻,農村家裡面自己產的一小點土特產,一把小青菜,三個土雞蛋,他自己背著就來。如果政府來監管的話,那這個產品的來源,既然來管了,就得對這些產品,整個從過程到結果政府得負責,但這種來源不清的、來源不明的,沒辦法讓它進來。咔嚓把這些取締90%,意義就不大了。來了就買比較正規的東西,在哪裡買不到,何必跑龍頭街。」

鄉街子呈現無序發展態勢,並存在占道經營、交通不暢、人員密集、消防通道堵塞、商品質量和食品衛生安全得不到保證等現象,片區治安形式複雜……

「從去年在整個片區裡面的維穩壓力、環境衛生的壓力,還有消防安全、食品安全各方面的壓力,畢竟它是自發形成的,缺乏統一和正規的管理,對周邊的環境壓力,包括周三這天,大家應該來過的都知道,它的交通環境壓力也是非常大的。每到周三的時候將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來確保整個市場運作的安全。政府又不可能把這個東西接手過來做,所以從各方面,安全方面、環境方面,多方面的因素考慮,由區政府下了決心才把龍頭街市永久性的關停取締。」——金鵬 盤龍區龍泉街道辦事處副主任

龍頭街鄉街子的關停史

第一次關停:2011年3月,盤龍區對關閉龍頭街集貿市場 進行聽證,最終,17名聽證代表全票贊同關閉龍頭街集市。

第二次關停:2019年2月,盤龍區多家部門聯合發出公告,關閉了位於龍泉街道的龍頭街周三集貿市場。

「(第一次)關停以後自發性的集市是關停了,但農貿市場為了保證民生不可能把農貿市場也關了。當時因為農貿市場還在,依託農貿市場逐步擴散蔓延,所以又形成那麼大的規模。」——金鵬 盤龍區龍泉街道辦事處副主任

03

「鄉街子,不是簡單的開與關」

「從盤古分天地就形成這種習慣,到了哪天到哪裡趕個街走走,抒發一下心情。心情不好的來走走看看,反正一上街五花八門的什麼東西都有,去飽飽眼福也行。」——陳金華 羊湯鍋老闆

「趕街是什麼?實際上就趕到一個人跟人的交流,有的就那麼幾個人,為什麼翻山越嶺買點,除了交換,有一點小收入以外,實際上是人跟人的交流場所,老百姓的生活空間,公共生活空間。」——顧奇偉 城市規劃專家



趙開方、高培英夫婦在路邊給人理髮

街子被關停了,圍繞著這個生態生活的人一時還難以散去。

「這個街子別人沒來理我們就來了,旁邊那些理髮的都是我們帶起來的。我們才三塊錢、兩塊錢就理了。現在加到五塊錢。有些沒有錢的就來找我們理。下次不來了。」——趙開方、高培英夫婦

「這個老街,畢竟上百年的老街,(關停)還是有點可惜的。」——鄒紹坤 理髮師



04

何處「安放」鄉街子

隨著城市化進程,龍頭街、海源寺這些原本屬於城郊的村落,也漸漸被包圍到了城市當中。「鄉街子」開始在高樓大廈旁里顯得格格不入。城市發展與傳統保護之間的矛盾,如今已經成為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

「我們可能更多的是強調一個原則,就是對於你是歷史文化遺產是一定要堅守底線去保,因為要傳承文化的脈絡和根源。但是,是對於周邊區域或者適合鑲進去的更多東西,我們還是要與時俱進的來看這個問題,就是說對歷史文化的保護我們不是固化的把它封存在那裡,而是找到結合點,探尋可持續發展的一條道路」——廖英 昆明市規劃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管理處 處長

城市之所以有它的魅力,是它多姿多彩的自然環境,歷史文化,生活,包括在裡面生活的人的各種行為習慣特徵,這樣才是多元化才是城市的基本特徵。還不只是一個簡單開和關的問題,更多的是開發保護運營管理,甚至未來可持續發展都是多元的。這一直以來都是我們管理者和我們設計者探索的目標。——向劍凜 國家註冊規劃師 雲南省城市科學研究會副理事長

05

關於龍頭街的歷史文化

據史料記載,明清時北出昆明的驛道從龍頭街經過,馬幫在這裡歇腳、集散貨物,慢慢形成集市。到民國初年,這一片位於昆明北部的遠郊地區,已形成一個大集市,熱鬧程度僅次於昆明主城。

有人看來,龍頭街不僅是一條傳承了數百年的鄉街子。因為抗戰時期與西南聯大的淵源,在《昆明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中,龍頭街被劃定為龍泉寶雲歷史地段,是昆明之所以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的一個重要支撐。


「棕皮營村、瓦窯村、小窯村,還有麥地村、司家營都是當時西南聯大教授,他們來生活工作過的地方。因為從這些大師裡面產生了三十五位院士。」——洪海波龍泉古鎮文化研究院院長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國營造學社、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馮友蘭、聞一多、朱自清、梁思成這些在中國近當代史上著名的機構和舉足輕重的人物,曾經和龍泉壩子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06

關停後的龍頭街會規劃成啥樣?

在龍頭街周三集市關停之後,盤龍區龍泉街道透露,一個名為「龍泉古鎮」的文化歷史旅遊區即將在附近動工新建。整個龍泉古鎮的建設規劃,由於涉及到昆明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問題,從最初的概念提出到如今規劃方案最終通過,差不多經歷了10年時間。期間多次組織過專家論證,並提出了很多修改方案。



在規劃中,未來的「龍泉古鎮」核心區建成後,將會串聯起梁林故居、史語所、聞一多、朱自清故居、營造學社等重要歷史遺蹟,並且會還原舊時的建築風貌,引入餐飲、民俗等昆明本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大家一直在呼籲這一片的保護很重要,它體現了中國生死存亡、奮起抗戰的民族精神,所以應該有這樣一個空間保護它的價值。不要以為原來有幾個院士住,借這個名來搞一片吃喝玩樂,搞點農家樂,不是把它當作標籤。」——顧奇偉 城市規劃專家



緊挨著龍頭街地鐵站,規劃中「龍泉古鎮」核心區的拆遷工作正在進行。瓦窯村、棕皮營、龍頭村、麥地村,這些帶著濃郁當地特色的地名,以及屬於龍頭街的周三時光,在未來也許會以一種全新的面貌出現。

隨著新一輪現代新昆明的建設,龍頭街所在的片區將成為昆明市、盤龍區著力打造的北部山水新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人說,鄉街子最能真實反映出一個地區的風土人情、市井文化,當城市的發展最終讓傳統的鄉街子走向曲終人散時,這些東西又該在何處安放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RjkbGwBUcHTFCnfD9P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