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最佳分區方案到底存不存在?

2019-08-22     Linux學習教程
請關注本頭條號,每天堅持更新原創乾貨技術文章。

如需學習視頻,請在微信搜索公眾號「智傳網優」直接開始自助視頻學習

1. 前言

本文主要是講解如何為Linux配置最佳的分區方案,Linux最佳的分區方案到底存不存在。

linux最佳分區方案示例

2. Linux通用的建議分區方案

我們建議為 x86、AMD64 和 Intel 64 位系統創建以下分區:

  • swap 分區
  • /boot/ 分區
  • /var/ 分區
  • home 分區
  • /boot/efi 分區(EFI 系統分區) - 僅適用於使用 UEFI 固件的系統

Linux通用的建議分區方案

3. swap分區大小多少合適

swap 分區(至少 256MB)— 使用 swap 分區支持虛擬內存。換一句話說,當內存不足以貯存系統正在處理的數據時,數據就會被寫入 swap 分區。

幾年前,推薦的 swap 空間的增長與系統中的 RAM 量是呈線性關係的。但由於先進系統內存大小已經增加到成百 GB,因此將推薦的 swap 空間視為系統內存負載功能,而不是系統內存。

以下表格根據系統中的 RAM 量以及是否有足夠的 RAM 可讓系統休眠提供 swap 空間大小。推薦的 swap 分區會在安裝過程中自動建立。但要允許休眠,則需要在自定義分區階段編輯 swap 空間。

關於系統swap空間的推薦值:

系統內存容量建議swap空間大小允許休眠的swap空間建議值⩽ 2GBRAM 容量的兩倍RAM 容量的三倍> 2GB – 8GB與 RAM 容量相等RAM 容量的兩倍> 8GB – 64GB至少 4GBRAM 容量的 1.5 倍\\ > 64GB至少 4GB不建議使用休眠功能

在以上列出的每個範圍臨界點(例如:使用 2GB、8GB 或者 64GB 系統 RAM 的系統),可根據所選 swap 空間以及休眠支持自行裁決。如果系統資源允許此操作,增加 swap 空間可能會提高性能。

可以在多個存儲設備中分配 swap 空間 -- 特別是對於那些使用高速驅動器、控制程序和接口的系統 -- 同時還可提高 swap 空間性能。*

在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6.0、6.1、6.2 中給出的推薦 swap 空間大小與現在推薦大小不同,現在推薦的大小是 2012 年 6 月在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6.3 中給出的,且不依賴休眠空間。自動安裝這些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6 的早期版本仍會生成 swap 空間,並配置這些已作廢的推薦值。但推薦手動選擇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6.3 中給出的推薦 swap 空間大小值以便保證最優性能。

4. linux boot分區大小

/boot/ 分區(250 MB)

掛載在 /boot 中的分區包含作業系統內核(以便系統引導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以及在自我引導過程中使用的文件。由於某些限制,創建一個初始的 ext3 分區來容納這些文件是一個好辦法。250MB 的 boot 分區足以滿足大多數用戶的需要。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6 中的 /boot 和 /(root)分區只能使用 ext2、ext3 和 ext4(推薦)文件系統。這個分區不能使用其他任何系統,比如 Btrfs、XFS 或 VFAT。其他分區,比如 /home 可以使用任意支持的文件系統,包括 Btrfs 和 XFS(如可用)。

註:通常安裝程序會自動生成 /boot 分區。但如果 /boot(root)分區超過 2TB,且使用(U)EFI 引導,則需要生成小於 2TB 的獨立 /boot 分區方可成功引導。

如果硬碟大於 1024 個柱面(而且系統至少是在兩年前製造的),並要讓 /(root)分區使用硬碟上的所有剩下空間,則可能需要創建 /boot 分區。

如果有 RAID 卡,請注意某些 BIOS 類型不支持使用 RAID 卡引導。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在 RAID 陣列外創建 /boot/ 分區,如在獨立硬碟中。

root 分區(3.0GB - 5.0GB)— 這是 "/"(root 目錄)所在分區。在這個設置中,所有文件(保存在 /boot 中的文件除外)都在 root 分區中。

3.0GB 大的分區可進行最小安裝,而 5.0GB root 分區可執行完全安裝,選擇所有軟體包組群。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6 中的 /boot 和 /(root)分區只能使用 ext2、ext3 和 ext4(推薦)文件系統。這個分區不能使用其他任何系統,比如 Btrfs、XFS 或 VFAT。其他分區,比如 /home 可以使用任意支持的文件系統,包括 Btrfs 和 XFS(如可用)。

5. Linux根分區多大合適

/(或者 root)分區是目錄結構的頂端。/root 目錄有時讀為"斜槓 root")目錄是進行系統管理的用戶帳戶主目錄。

6. linux home分區大小應該分多大

home 分區(至少 100 MB)

如果要將用戶數據與系統數據分開保存,請在卷組中為 /home 目錄創建專用分區。這樣就可以在不刪除用戶數據文件的情況下升級或重新安裝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下面的表格總結了包含列出目錄分區的最小分區大小。不一定要為這些目錄建立獨立分區。例如:如果分區 /foo 必須至少有 500MB,不需要建立 /foo 分區。那麼 /(root)分區必須至少有 500MB。

7. Linux 最小分區大小建議

目錄最小空間/250 MB/usr250 MB/tmp50 MB/var384 MB/home100 MB/boot250 MB

如果不確定如何為計算機進行最佳分區,請接受默認分區布局。

最佳分區設置取決於 Linux 系統的用途。下面的提示可幫助您決定如何分配磁碟空間。

  • 考慮為所有可能包含敏感數據的分區加密。加密可防止對這些分區中數據的未授權訪問,即使他們可以訪問物理存儲設備。在大多數情況下,應該至少對 /home 分區加密。
  • 每個安裝在系統中的內核需要大約 10MB /boot 分區。除非計劃安裝很多內核,/boot 250MB 的默認分區大小應該足夠了。
  •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6 中的 /boot 和 /(root)分區只能使用 ext2、ext3 和 ext4(推薦)文件系統。這個分區不能使用其他任何系統,比如 Btrfs、XFS 或 VFAT。其他分區,比如 /home 可以使用任意支持的文件系統,包括 Btrfs 和 XFS(如可用)。
  • /var 目錄中包含大量應用程式,其中包括 Apache 網頁伺服器。同時它還臨時保存下載的更新軟體包。確定包含 /var 目錄的分區中有足夠空間可用於保存下載的更新以及其他內容。
  • PackageKit 更新軟體默認將更新的軟體包下載到 /var/cache/yum/。如果手動為系統分區,並創建獨立 /var/ 分區,請確定創建的分區足夠大(3.0 GB 以上)以便下載軟體包更新
  • 在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系統中,/usr 目錄保存主要軟體內容。為默認軟體安裝至少分配 4GB 空間。如果是軟體開發者,或者計劃使用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系統學習軟體開發技巧,可能需要至少兩倍的空間。
  • 考慮在 LVM 卷組中保留一部分未分配空間。如果空間需要更改,但不希望刪除其他分區中的數據來重新分配存儲,這個未分配空間就給了您一些機動性。
  • 如果將子目錄分成分區,那麼如果決定在當前系統中安裝新的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版本,則可保留那些子目錄中的內容。例如:如果要在 /var/lib/mysql 中運行 MySQL 資料庫,請將那個目錄放在單獨的分區中,以備之後需要重新安裝。
  • UEFI 系統需要包含一個 50-150MB 的 /boot/efi 分區,該分區中有 EFI 系統分區文件系統。

下面的表格是一個含有單一 80GB 硬碟以及 1GB RAM 的系統的可能的分區設置。請注意:這裡有大約 10GB 的卷組空間沒有分配,以備將來之用。

8. Linux最佳分區方案設置示例

分區大小和類型/boot250MB ext3 分區swap2GB swapLVM 物理卷剩餘空間,作為一個 LVM 卷組

將物理卷分配到默認的卷組中並被分為以下邏輯卷:

分區設置示例:LVM 物理卷

分區大小和類型/13GB ext4/var4GB ext4/home50GB ext4

推薦Linux最佳分區方案

9. 總結

思考Linux最佳分區方案到底存不存在

其實,從技術角度考慮,Linux最佳分區方案並不存在,但系統運維者應該遵循一下原則,了解分區的作用和通常的需求。比如,從伺服器運維角度看,/var目錄的容量需求應該大於/home,但從桌面系統來說,/home的需求容量是最大的。所以除了從技術角度分析,還要從實際需求出發去考慮。本文已同步至博客站,尊重原創,轉載時請在正文中附帶以下連結:

https://www.linuxrumen.com/rmxx/1119.html

點擊了解更多,快速查看更多的技術文章列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LMbuWwBJleJMoPMWrp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