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曉博
9月2日,央行公布了截至8月末的「抵押補充貸款(PSL)」開展情況:
從上面截屏可以看出,PSL的餘額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104億元。
或有人看不懂,我解釋一下。
所謂「抵押補充貸款(PSL)」,是政策性銀行把持有的債券抵押給央行,然後獲得期限較長、利率較低的「政策性貸款」的一種方式。
「政策性銀行」,是指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這些銀行跟工商銀行、招商銀行等商業銀行不同,商業銀行主要給企業貸款,採用市場化的利率。
而政策性銀行,主要是扶持一些利潤低、公益性強、政府鼓勵的項目,比如基建、棚改、農業等。因為需要提供給社會「低利率」的資金,所以必須有途徑獲得央行的「低利率」貸款。
PSL和「中期借貸便利(MLF)」事實上也成為中國央行的「印鈔方式」。尤其是從2014年下半年以來,取代了之前「外匯占款」的方式(所謂外匯占款,就是央行發行人民幣收購個人、企業手裡的美元,那是有巨額貿易順差、人民幣升值背景下的玩法)。
美聯儲「印鈔」,是通過直接購買國債、MBS(抵押支持債券)的方式來進行,被稱為「擴表」。中國央行不希望直接購買債券,就走了另外一條路:無論PSL還是MLF,都是金融機構拿著國債、企業債等,抵押給央行,然後獲得央行的貸款。到期之後,央行收回資金,金融機構拿回抵押物,並支付利息。
而PSL,就成為三大政策性銀行獲得「廉價資金」的重要渠道。這些「最廉價的資金」,相當比例被用在棚改上,尤其是貨幣棚改上,成為2017年三四線城市房價大漲的重要原因。
再解釋一下:
「棚改」就是「棚戶區改造」。由於各地標準不同,幾乎所有老小區,都有可能被納入「棚改」。「棚改」帶有緊急性,所以征地拆遷標準比「舊改」低,容易操作。
「棚改」又分兩種:一種是回遷型的棚改,拆掉的房子還要建設,建成後原來住戶回遷。另一種是貨幣棚改,只拆房子,不在原地建設房子,拆遷戶拿錢去買新房,這樣等於增加了市場裡的錢,但減少了房子,對樓市刺激效應更強烈。
2017年三四線城市房價大漲,就是貨幣棚改催生的。
而貨幣棚改的錢,就來自政策性銀行,就是上面說的PSL(抵押補充貸款)。
到2019年3月,PSL餘額達到了頂點為35410億元。而此前,PSL的餘額大約每月增長300到500億左右。這3.54萬億餘額,其實相當於基礎貨幣,在當前貨幣乘數超過6的情況下,可以衍生出超過21萬億的廣義貨幣M2。
但從今年4月開始,PSL的餘額開始停止了增長。4月末餘額跟3月末持平。但從5月開始,餘額出現了下跌。根據央行公告:
2019年5月,人民銀行未對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發放抵押補充貸款。三家銀行歸還抵押補充貸款共85億元。期末抵押補充貸款餘額為35325億元。2019年6月,人民銀行未發放抵押補充貸款。三家銀行歸還抵押補充貸款共194億元。期末抵押補充貸款餘額為35131億元。
2019年7月,人民銀行未發放抵押補充貸款。三家銀行歸還抵押補充貸款共103億元。期末抵押補充貸款餘額為35028億元。
2019年8月,人民銀行未發放抵押補充貸款。三家銀行歸還抵押補充貸款共104億元。期末抵押補充貸款餘額為34924億元。
這有點類似美聯儲的「縮表」。
區別是:中國央行只是在PSL上縮表,但在MLF上是擴表的,整體貨幣投放在增加,只是給三家政策性銀行的錢少了,準確的說,給棚改的錢少了!
根據住建部的數據,2019年全國棚改新開工計劃是289萬套;而2018年的計劃是新開工580萬套,最後干到了616萬套。
289萬和616萬,可謂直接腰斬。由此,2019年棚改投資比2018年少了1萬億!
這對於三四線城市樓市來說,是一個噩耗。
當然,這是說的全國整體的情況。但具體到每個省,情況也不一樣。有媒體報道,廣西、遼寧、重慶、陝西今年棚改是增長的,山東、山西、河南、新疆、天津則下降較多。
從央行「抵押補充貸款」餘額變動情況看,政策性資金對棚改的扶持,力度的確在下降。這相當於釜底抽薪。
那麼,該怎樣看待三四五線城市未來房價走勢呢?
我還維持之前的觀點:
第一,三四五線城市情況比較複雜,要區別對待。有的城市在核心都市圈,比如廊坊、惠州、嘉興等,有顯著人口增量,經濟增長也還可以,這類可以看好。還有的雖然不在核心都市圈,但自己人口基數很大、增長不錯,有些甚至在國家交通網絡中地位很高(比如徐州),這類城市也可以看好。真正要發愁的是,那些人口基數不大、而且還在流失,又不是片區交通中心,沒有政策利好的中小城市,這是所謂的「收縮型城市」。
第二,短期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三四五線城市,會率先放鬆樓市調控,最終靠賣地賣房維持日子。但如果真的淪為「收縮型城市」,城市將越來越沒有希望,會慢慢塌陷下去,刺激樓市的作用逐步衰減。人口流失是緩慢進行的,很多城市真正的絕望,將在10到15年之後出現。鶴崗、玉門老城,就是其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