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回喀什,一段流淌在中世紀裡的悠閒時光

2019-10-07     風的旅者

在這片中亞細亞的度地徜徉,體驗原生態的喀什噶爾,感受伊斯蘭風情的別樣悠閒時光

喀什噶爾,就這樣極其慵懶地沐浴著來自帕米爾高原和喀喇崑崙山的陽光雨露,接納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朝覲者和觀光者。喀什人今天看似與生俱來的大氣和豪氣,其實是在經歷了千百年來絲綢之路上各種文明和血脈的交融之後才產生的。

喀什的空氣中瀰漫著烤饢和烤肉的香味,瓜果任自芬芳,婉轉的維吾爾語不絕於耳,濃郁的伊斯蘭風情常常使人懷疑置身於一座阿拉伯城市。喀什噶爾宛若一位蒙著面紗的神秘穆斯林美女。有人說,你可以一眼望穿許多城市的五臟六腑,而你卻無法看透喀什噶爾那雙迷濛的眼睛。那些蒙面的伊斯蘭女子總會叫人想起一位法國文學家所言,「歷史隱藏在智力所能企及的範圍以外的地方,隱藏在我們無法猜度的物質客體之中當「。

帕米爾高原的陽光穿透雲層,撒滿喀什噶爾古城,千年的歷史被突然拉近到眼前。對於喀什的維吾爾族人而言,每天的生活始於大巴扎,人們在熙來攘往的集市中找尋著幸福生活的必要元素。高台民居的過街樓儼然一條條時光隧道,瞬間將遊人從高科技的21世紀送回到古老神秘的中世紀。

當阿訇的召喚聲從高音喇叭里洪亮地擴散開去時,蝸居在古城和新城各個角落的穆斯林們向著城中心的艾提尕爾匯聚,帶著最度誠的心跪拜在大清真寺前的廣場上。市區東北角的香妃墓埋葬著一個美麗的愛情傳說,玉素莆·哈斯·哈吉甫墓的四壁鐫刻著不朽的歷史詩句。

喀什大巴扎,能夠讓你觸摸和感受到最為原生態的喀什噶爾。一大早,四面八方趕來的人們已經開始向巴扎四周彙集。他們或騎摩托車,或趕著驢車馬車,載著一家大小和滿車用來換錢的物資,如同參加一場盛大的慶典,生怕遲到而錯過了絕佳的位置。趕到巴扎的人們根據自己待售物品的種類,按約定俗成的位置擺放開,等待著買家的出現。或許在南疆最盛產的就屬水果了。葡萄、石榴、哈密瓜,西瓜,核桃……樣樣都能排出一條長隊。來得早的好處當然是能買到最新鮮的瓜果了。

接近正午時分,巴紮上四處人頭攢動,水泄不通,交易也隨之迎來了一天當中的最高峰。巴紮上所出售的物品應有盡有,琳琅滿目,似乎一切除了滿足自用以外的東西都可以拿來交易。大到騾馬牲畜,小到雞蛋無花果,無不充斥著巴扎的每一個角落。最招惹遊人的地方莫過於吐曼河東岸濱河路上的分類巴扎了。

從藹敏大廈向南,馬路兩邊擠滿了形形色色的攤位。傳統剃頭匠的嫻熟手藝吸引著國內外遊客的目光和相機;烤包子香飄滿街;鮮紅的石榴榨出了最香甜的果汁…如果運氣好,還能在河邊的狗巴扎和家禽巴紮上看到斗狗和鬥雞表演。只有看到這些,你才恍然大悟,原來巴扎里充滿著最生活化的氣息。

從喀什市區繁華的解放北路一頭扎進路東邊的小巷時空仿佛在瞬間完成了轉換,而又切換得那麼自然,如同豪電影里的蒙太奇,一個剪切就從現代文明復古到了中世紀。

而導演恰恰是你自己的雙腳,走進喀什老城,你才真正觸碰到喀什噶爾的靈魂,因為這裡才是喀什遠古精贊的載體。懷舊的色彩在老城裡純粹到只剩下土黃色。那不是電影中才能看到的中世紀景象還是什麼?但,這一切又都是真實的。這不是天方夜譚,卻又是最真切的現代一千零一夜。

喀喇汗王宮遺址上建造起來的老房土樓,歷經數百年仍舊密密麻麻如迷宮般地分布在老街古巷之中。漫步老城,恍若隔世。時光倒流回中世紀,老城被寬闊的街道包圍住,儼然是現代喀什的城中城。城裡仍舊保留有許多手工藝家庭作坊,繡花、燒土陶、做樂器,無不把人帶回到手工業時代。還有那用木樁頂起的過街樓,老式的剃頭店,招牌誇張的牙科門診,現打現賣的饢店,一切都顯得與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格格不入。也許這正是喀什老城的魅力所在。

喀什老城裡的路有兩種,一種鋪有六邊形的地磚,另一種是普通紅磚或土路。六邊形地磚是通往現代文明的旅遊路,保證遊客不會迷路。而其他道路則是將自己迷醉於中世紀的捷徑。如果能在中世紀的喀什噶爾迷路,那該是一種多麼幸福的迷失。

一個金秋的午後,我和兩位在途中結識的旅伴在一名維吾爾族實習女導遊的帶領下,走遍了老城裡的大街小巷。

陽光毫不吝嗇地照耀著這片土黃色的角角落落,我們在一戶特色民居的露台上小憩,一坐就是幾個小時,幾乎忘掉了時間的存在。一壺維吾爾族香茶,一籃特產千果,用搗碎的鄂圖曼草給自己上妝的維吾爾族姑娘,還有那句複雜的維語「我愛你」,編織成那個下午最香醇的中世紀記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Erbp20BMH2_cNUg9BU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