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頂上熱搜,我們還能為瀕危動物做些什麼?

2019-10-29     博物雜誌

「瀕危」和「滅絕」,可以說是經常登上熱搜的兩大關鍵詞。各種有關於瀕危動物的真假消息,總是觸動著人們最敏感的神經。

截圖來自微博

大家平日裡經常念叨著「保護瀕危動物,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之類的口號,然而卻很少有人真正了解:物種的瀕危與否到底是如何定義的?究竟什麼是物種滅絕?對此,我們每個人又能做些什麼呢?

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聊聊這幾個問題。

川金絲猴

世界上的金絲猴僅存5個物種,均列入IUCN受脅物種紅色名錄

瀕危不瀕危,誰說了算?

我們常說的「瀕危」,狹義上是指的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簡稱IUCN)為了評估物種滅絕的危險程度而設定的諸多等級標準中的一種,這些瀕危物種收錄於受脅物種紅色名錄(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簡稱紅色名錄)之列;

而廣義的瀕危,則是其他組織或地方按照類似標準對動物稀少程度進行的評定,例如我國就曾編寫過《中國物種紅色名錄》一書。

《中國物種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

這些評級也會或多或少地參考IUCN的標準

IUCN紅色名錄中,將物種的保護級別劃分為9類,從低到高依次是:

無危(LC)、近危(NT)、易危(VU)、

瀕危(EN)、極危(CR)、

野外滅絕(EW)、滅絕(EX)

處於這些等級之列的物種,亦為受脅物種。除此之外,還有數據缺乏(DD)和未予評估(NE)兩個等級。

為何要參考IUCN劃分標準?

人們之所以會參考IUCN的劃分標準,首先是因為它評定的依據較為科學,不是少數人一拍腦門的決定,也不是片面、主觀的評估。

舉個例子,如果提到某個瀕危物種,問這種生物瀕危的原因是什麼的話,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因為它數量稀少——錯,這並不是評級的全部。

IUCN的判斷標準中,除了包含物種個體數量外,還包括個體數量減少趨勢、分布區個數或面積的減少趨勢,以及基於此定量計算出的未來一段時間內該物種野外滅絕的機率。而具體到上面提到的每個類別,其下可能又會有數十個評定細則。

就拿我們最熟悉的大熊貓來說吧。

2016年以前,IUCN為大熊貓評定的等級是瀕危,而2016年4月,它被重新評估為易危,這說明,大熊貓的受脅程度沒有之前評定的那麼嚴重了。

圖片來自:123rf.com.cn

評級改變的原因之一,當然就是大熊貓的數量持續增長,所以越來越不瀕危。2015年公布的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顯示,野外大熊貓種群數量為1864隻,較12年前第三次貓調的1596隻相比有所增長(默認前提是兩次的方法和結果都科學可靠)。

原因二,熊丁興旺,未來可期——種群數量未來一段時間數量還會上升,而不是下降。調查顯示,野生大熊貓幼年個體與成體的比例約為1:10,這說明大熊貓的種群數量增長活力十足。

原因三,「雞蛋」分裝在了多個籃子裡——大熊貓分散在相當大的面積里,並且生活在不同的種群之中。萬一其中一個種群遭遇了什麼不測,也不會影響到其他種群。

原因四,它們可以撒歡兒的地方變多了。大熊貓可利用的適宜棲息地面積也有所增加,生存的負面影響也有所減少。

IUCN紅色名錄的等級劃分還有幾點「便利性」。

首先是提供了全球通用的統一標準,絕大多數物種的受脅程度都是由多國科學家共同評定出的,大家都認可。

我曾經參與了易危物種白枕鶴的評估工作,整個過程是由有白枕鶴分布的6國科學家和保護工作者,以及其他國家的相關人員,依照近百項標準,共同討論各項內容在各國的具體情況,進而匯總成一份在其整個分布區範圍內都有參考價值的結果。

白枕鶴

圖片來自:123rf.com.cn

從中我們也能看出,整個評定的依據客觀全面,不太可能遺漏哪一項,或者漏掉哪些種群。

而且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不同物種或類群之間也可進行比較,畢竟對這些物種進行評級時,參照的是相同的條款和統一的標準。

我能做些什麼來保護它們?

「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保護瀕危動物呢?」 這個問題我問過數以萬計聽我講座的聽眾、數以百計參加博物旅行活動的隊員,還有我身邊的很多朋友。但很少有人能給出切實的辦法。

有些人會問:我確實想做些事情,但我住在城市,離這些瀕危動物十萬八千里,我怎麼保護它們?

看看下面這些問題和資料,稍加思考,你就可以作答:

a冬天到洞庭湖遊玩,餐館老闆問:吃天鵝嗎?

b戶外活動時,路遇獸夾、鐵絲圈套、粘鳥網等捕捉動物的器具,你該怎麼辦?

c在公園裡或野外見到野生動物時,你會主動接近甚至故意驚嚇它們嗎?

d浪費紙張

e浪費水、電

f光碟行動,你能做到嗎?

實際上,以上的每一個問題,都對應著一個保護野生動物及其賴以生存的棲息地的辦法。

·拒食野味。長江中下游的鄱陽湖和洞庭湖,每年都會有人非法捕捉小天鵝和各種雁鴨,而這些野生動物多數會以「野味」的形式出現在餐館中。

截圖來自:人民網

· 遇到非法捕捉野生動物的,或者發現獸夾、鐵絲圈套、粘鳥網等捕捉動物的器具,在保證自身安全的情況下,報警。

· 路遇野生動物時,狹路相逢不要驚嚇它們。因為這些「不必要的」干擾,會減少它們的食物獲取量、增加緊張與應激,降低存活率,若是在繁殖季節,還有可能會降低繁殖成功率。

· 節約用紙。因為造紙用的木材也是開墾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得到的。

圖片來自:123rf.com.cn

· 節約用水用電。至少從簡單的市場經濟規律來講,這樣做可以放緩修築新的水電站的速度,減緩對野生動物棲息地的侵占速度。

紅河幹流戛灑江一級水電站建成後,其淹沒區將覆蓋我國境內綠孔雀最後一片完整的棲息地

· 節約食物和其他資源。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倭黑猩猩和馬拉西亞的婆羅洲猩猩,它們的棲息地適合種植棕櫚,而為此開墾的雨林,在更深程度上幾乎不可逆轉的破壞了動物們的棲息地。

而在更廣闊的土地上,當地人可能也在開墾土地,來種植某些最終會端上你餐桌的植物。

保護野生動物,首先是不對它們進行直接的傷害,不吃、不抓、不嚇,更要保護它們的棲息地,因為那是它們賴以棲息的家園。家都沒了,談何生存?

當然,我們提倡的不是減少資源的使用,不是節衣縮食降低生活品質,而是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畢竟已開墾的土地及其產出,還不是那麼的不夠用。

我們生活在全球化的市場經濟中,試著減少浪費,放緩開墾新耕地的速度,放緩侵占野生動物棲息地的速度,進而為野生動物爭取更多的時間和空間。

瀕危動物朱䴉,在科學繁育和保護下,野生個體數量穩步上升

圖片來自:全景網

撰文 | 小火車

微信編輯 | 高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CI_HG4BMH2_cNUgLa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