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那些人!那些事!——銅仁衝刺90天打贏殲滅戰系列報道

2020-04-08     銅仁新聞網

頭雁帶頭,群雁跟隨。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

思南縣鸚鵡溪鎮大城坨村的王明禮是一名退伍老兵,在戰場上失去左小腿的他,退伍回鄉創業,帶領一群退伍老兵和困難群眾艱苦奮鬥,建成4000多畝生態茶園基地,帶動了臨近村寨4000多人走上致富之路。

石阡縣龍塘鎮大屯村黨支部書記周紹軍放棄原本可以在縣城修起高樓、做起生意、過上好日子的生活,毅然回鄉創業種茶,把村民從繁重的傳統農業生產中解放了出來,帶著群眾一起增收致富。

在沿河自治縣官舟鎮愛新村,因一場意外險些致殘的村民陳明一下子變成了貧困戶。陳明一家移民搬遷到鎮上後,和兄弟開起了餐館,帶動村裡六人就業,並計劃回鄉發展魔芋,帶動村裡更多貧困戶增收脫貧。

……

在脫貧攻堅的路上,我市湧現出了一批致富帶頭的領路人。他們或是通過自己的辛勤努力發家致富,並帶領群眾一起摘掉貧困帽子,或是開辦企業吸納村民就業創收,實現整村脫貧出列的典範,亦或是發揮自身力量投身產業革命,為群眾齊奔小康奉獻自我。

扶貧戰線尖刀兵

農村要致富,關鍵看支部,萬塘村的村支書帶著全村一起致富。

萬塘村位於思南縣許家壩鎮西南部,距集鎮2公里,共12個村民組536戶2281人,建檔立卡貧困戶98戶402人。4年前,萬塘村常年種植玉米、紅薯等低效作物,村裡大多數年輕人外出務工,土地閒置,是個人人皆知的「不毛之壩」,也是個窮得叮噹響的「空殼村」。

近年來,作為村支書的黃朝剛,組織發動村裡全體黨員、幹部群眾建設蔬菜基地500畝,實現總產值300餘萬元,村集體經濟組織收入超過50萬元,帶動群眾402人脫貧致富。如今,該村已經實現從「不毛之壩」到「產業強壩」的亮麗轉變。

發展前期,村裡無資金、無項目、無大量青壯年勞動力,產業發展困難重重。為了湊齊30萬啟動資金,黃朝剛與村主任、會計頂著壓力,以個人名義每人向銀行貸款10萬元投入進來,先把產業做起來,把群眾的心穩下來。

許家壩鎮萬塘村蔬菜基地甘藍長勢正好 張旭/拍攝

但發展並非一帆風順,村裡沒有育苗基地,在外購苗成本高,外加遭遇蟲害、旱澇、霜凍等自然災害,並且對市場情況不了解,種植品種相對單一,導致第一年200畝西紅柿滯銷。在遭受多次失敗教訓後,總算找到了一條穩定增收的致富路。

2018年底,萬塘村村集體領辦產業實現產值100餘萬元,其中,發放村民勞務工資66萬元,實現純利潤16萬元。

在全市還有很多像黃朝剛一樣的致富帶頭人,他們猶如扶貧戰線上的尖刀兵,無謂付出,無私奉獻,將一個個貧困山村發展成了如今的小康村,為全村脫貧出列貢獻著應有力量。

群眾不富心不安

一人富不算富,群眾共同富才是真幸福,松桃自治縣孟溪鎮有個香菇種植大戶帶著父老鄉親一起增收致富。

1989年,因家庭經濟條件差,剛剛初中畢業的孟溪鎮安山村村民李春學,面對貧苦的境況選擇外出打工。在外做過建築、進過工廠,賺取了第一桶金後。2000年,李春學決定回鄉發展。

第一次創業在孟溪鎮做蜂窩煤,也賺了一點錢,家庭生活也得到極大地改善。但看到老家安山村依舊一貧如洗,李春學決定為家鄉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帶領鄉親們擺脫貧困。

2007年一次偶然機會,李春學心中萌生了種植香菇的衝動。便帶著村裡的幾個有志青年,籌集資金,大膽引進反季節香菇,租地10畝建大棚15個,當年就純收入近20萬元。眼看產業發展成效漸顯,然而15年的一場洪水沖走了短暫的夢。

但李春學並沒有放棄,在政府的支持下,到銀行貸款30萬,再次創業。通過這些年的發展,目前,李春學的桃源香菇專業合作社已發展香菇產業和黑木耳180多畝,近3年來實現產值1500餘萬元,形成一條連接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產業鏈條。

多年來,桃源生態香菇種植專業合作社采「支部+合作社+貧困戶」「黨支部+產業+就業」發展模式,以土地資源、勞務輸出等方式入股,示範帶動周邊部分貧困戶發展香菇產業,實行統一下種、統一管護、統一包裝、統一銷售,成功帶領群眾實現了增收致富。

從2007年開始種植香菇到現在已有13個年頭,李春學作為一方致富帶頭人,勇於探索、大膽創新、帶領鄉親大力發展香菇,實現了從貧困向小康的跨越,成了群眾增收致富的「領頭羊」。

小康路上領跑人

三次轉型,石疙瘩真正變成了金土地,思南縣塘頭鎮青槓壩村有個致富帶頭人叫冷朝剛。

2004年,青槓壩村的冷朝剛放棄經營良好的生意,毅然擔任起該村的村主任,立志要帶領全村一起脫貧致富。面對青槓壩長期以來群眾基本生活難以保障的艱難境況,冷朝剛深知必須解放群眾思想,轉變傳統種植模式走產業發展路子。

2000年,冷朝剛深思熟慮後把目標鎖定為種植大蒜,然而,窮怕了的村民不敢擔風險,擔心試種失敗。他只好用自家房屋作抵押,貸款2萬多元購買大蒜種,免費發給村民種植大蒜800畝。

大蒜成熟時,他起早貪黑四處奔波聯繫客商,把一車車大蒜換來了一沓沓鈔票,鄉親們臉上露出了笑容。首次嘗試的成功,打消了群眾的顧慮,也由原來的引領發展變為主動搶先發展,大蒜種植面積由50畝發展到500畝,還開荒種上了柑橘、柚子、桃子等經果林500畝。

村委每個月都會在村務這欄里標本月的支出金額

2012年,冷朝剛再次帶領村民開始第二次轉型之路,這一次他把目光投向了發展蛋雞養殖和肉牛養殖。2014年,青槓壩村人均純收入達9100元,邁入小康村。201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3萬元,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累計達到250餘萬元。

2015年,冷朝剛帶領村民開始了第三次轉型之路。這一年,青槓壩村成立了思南縣服誠勞務有限公司,在村裡組建了一支50餘人的建造工程隊伍,公司通過勞務輸出為村級集體經濟持續創收。

2017年,冷朝剛搶抓時代機遇,突破發展瓶頸,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面推行第三次產業調整,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確立「一產為主,接二連三」的產業融合發展格局,村集體經濟突破1000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萬元。

如今的青槓壩,人居環境變美了,群眾收入增多了,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小康村。

放眼望去,脫貧路上,一大批勤勞能幹、思路開闊的致富帶頭人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他們不僅使自己的腰包鼓起來,也帶動更多的村民富起來,為全市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了應有貢獻。

(銅仁日報融媒體記者 李桃紅)

179.6億元!我市招商引資工作「開門紅」

祭奠所有在這場戰疫中逝去的英靈

致敬,銅仁最勇敢最溫柔的人一一寫在世界衛生日到來之際

「督」「戰」結合,向沿河深度貧困衝刺攻堅!

高鐵銅仁南站將啟用新列車運行圖

編輯:陶鈺

審核:庹穎 龍蓉

校對:馬正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9AUW3EBiuFnsJQVb6Q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