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個監測指標!醫共體建設最新標準來了

2024-11-02   雲貴高原生活指南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國家醫保局辦公室、國家中醫藥局綜合司、國家疾控局綜合司聯合印發了《關於印發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監測指標體系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2019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在全國開展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2020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醫保局、國家中醫藥局制定印發《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評判標準和監測指標體系(試行)》,通過連續三年組織開展監測評價,有效提高了地方對建設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的重視程度和工作力度,推動了縣域醫共體建設穩健發展。

2023年12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等10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全面推進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的指導意見》,將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由試點轉向全面推進。 截至目前,全國各省份基本實現以省為單位全面推開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的階段目標。為及時總結和評判全面階段的進展情況,國家衛生健康委組織制定了 《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監測指標體系(2024版)》(以下簡稱《指標體系》)。

據了解,《指標體系》在試點階段緊密型縣域醫共體評判標準和監測指標體系基礎上,結合新的政策要求和前3年監測情況對評判標準和監測指標體系進行修訂,圍繞「緊密型、同質化、促分工、提效能、保健康」5大方面設置了14項指標(定量指標11條,定性指標3條):

  • 「緊密型」為定性指標,就是要推進人事、財務、業務、藥品、信息等統一管理,通過政策文件、實物及資料佐證、訪談調查等綜合評判,以有明確的制度安排並已組織實施為標準,包括資源統一管理、醫共體內部民主決策、服務協同聯動3項指標。

  • 「同質化」就是要推動資源下沉,提升縣域醫療衛生服務能力與質量,包括二級及以上醫療衛生機構中級及以上醫師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派駐人數(人)/每萬常住人口、影像心電中心服務開展與心電設備村級覆蓋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均收入與牽頭醫院人均收入的比值3項指標。

  • 「促分工」就是要促進有序就醫格局形成,包括縣域內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人次數占比、醫保基金縣域內支出占比(不含藥店)、縣域內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保基金支出占比3項指標。

  • 「提效能」就是要促進醫療衛生資源有效利用和提高醫保基金使用效能,包括參保人在縣域內住院人均費用(元)及增長率、參保人縣域內住院人次占比、縣域內中醫類診療量占比3項指標。

  • 「保健康」就是要提升縣域居民獲得感和健康水平,包括縣域內慢性病健康管理人群住院率、縣域內四類慢性病過早死亡率2項指標。

「緊密型」為定性指標,就是要推進人事、財務、業務、藥品、信息等統一管理,通過政策文件、實物及資料佐證、訪談調查等綜合評判,以有明確的制度安排並已組織實施為標準,包括資源統一管理、醫共體內部民主決策、服務協同聯動3項指標。

「同質化」就是要推動資源下沉,提升縣域醫療衛生服務能力與質量,包括二級及以上醫療衛生機構中級及以上醫師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派駐人數(人)/每萬常住人口、影像心電中心服務開展與心電設備村級覆蓋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均收入與牽頭醫院人均收入的比值3項指標。

「促分工」就是要促進有序就醫格局形成,包括縣域內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人次數占比、醫保基金縣域內支出占比(不含藥店)、縣域內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保基金支出占比3項指標。

「提效能」就是要促進醫療衛生資源有效利用和提高醫保基金使用效能,包括參保人在縣域內住院人均費用(元)及增長率、參保人縣域內住院人次占比、縣域內中醫類診療量占比3項指標。

「保健康」就是要提升縣域居民獲得感和健康水平,包括縣域內慢性病健康管理人群住院率、縣域內四類慢性病過早死亡率2項指標。

<請上下滑動查看>

《通知》強調, 指標體系供縣級開展自評和省市兩級開展監測評價,國家對各省份建設情況進行動態監測。各地要加強工作指導,強化結果運用,確保縣域醫共體建設紮實推進,取得實效。

來源: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官網

編輯:朱怡然

審核:王前波、孫秋娥

審發:吳愛軍、張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