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球這項體育運動在中國的地位可以說是無可撼動的。即使是那些從小到大一次都沒有碰過桌球的中國人也都清楚的知道一個事實——那就是中國的桌球實力世界第一。
能讓桌球在中國達到家喻戶曉的程度,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在於中國桌球隊。自1959年贏得第一個世界冠軍以來,中國桌球隊迄今為止已拿下超過120個世界冠軍,並在各類世界賽事上斬獲超過300枚獎牌。
而我們所要介紹的這部電影所講述的正是中國桌球隊在歷史上連續四屆世界錦標賽無緣斯韋思林杯,最終在教練蔡振華(影片中該角色改名為戴敏佳)帶領下逆風翻盤的故事。
影片一開始就為觀眾們呈現了一個不同模樣的中國桌球隊。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中國男子桌球隊在世界賽場上被歐洲強隊全面壓制,1991年的男團比賽更是只取得了排名第七的成績,這樣的成績別說衝擊獎盃了,甚至連決賽圈都進不了。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局面,有諸多原因。首先是中國的傳統打法被世界乒聯封禁;其次是新型膠水的出現使得桌球拍的製作工藝得到了極大提升,但這一膠水工藝由於外國限制,中國同樣難以得到;最後則不得不提,歐洲多國球隊歷經多年的發展,在先進打法和現代科技配合之下,技術水準突飛猛進。
反觀中國,無論是訓練方式,還是球隊體制、亦或是思維方式依舊還在堅持著老一套。在殘酷的現實下,由吳京飾演的中國桌球男隊主教練大李最終黯然離場。新一任男隊教練的選拔由此展開。
而此時的戴敏佳則在義大利街頭突遇搶劫,讓人錯愕不已的是主動報警的戴敏佳最後卻被趕來的警察當作劫匪帶到了警察局。雖然迅速趕來的同事很快就讓警察局長親自將其釋放,這次意外遭遇讓觀眾看到了戴敏佳在義大利獲得的尊重與禮遇,但卻無形中讓戴敏佳更加堅定起回國的決心。
迅速趕回國參加主教練競選的戴敏佳,憑藉一句「我相信我們兩年後能奪回斯韋思林杯」得到了領導的青睞,最終成功入選新一任的中國桌球男隊主教練。
可光有領導的青睞是不夠的,包括教練組成員、男隊隊員在內的所有人都不看好戴敏佳,甚至覺得他「兩年拿下斯韋思林杯」的誓言是在誇誇其談,而其中最為尖銳的批評聲莫過於那句「他自己當運動員時候都從來沒有拿過桌球賽的世界單打冠軍」。
面對身邊人的議論紛紛,戴敏佳並不在意,因為他知道通往成功的道路永遠不會是一帆風順的。默默做事,干出成績是他面對非議的唯一答案,同時也是最好答案。
針對眼下中國桌球男隊青黃不接、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的現狀,他大膽啟動全國選拔的方式為國家隊補充新鮮血液。可他最終給出的國家隊名單卻讓人不由得大跌眼鏡,在外人看來,這支球隊不像是衝擊冠軍的種子選手,更像是毫無實力的「殘兵敗將、散兵游勇」。
這其中包括了兩位年僅十六歲的小將侯卓翔和董帥,身負肩傷的主力隊員白民和,年近三十準備出國的老將黃昭,只會削球且雙眼近視高達一千度以上的龔楓。如此配置要怎麼才能夠幫助中國拿回世界冠軍?這可能是所有觀眾看到這裡都在思考的問題,同樣也是片中主角戴敏佳一直在思索的問題。
為了讓這支在旁人看來幾乎毫無希望的球隊能夠在一眾歐洲強隊中殺出重圍拿下冠軍,戴敏佳付出了太多太多。他讓出了上級分配的房子只為請回經驗豐富的教練員,和各個企業老闆們應酬喝酒只為了獲得用於購買先進訓練記錄儀器的贊助,為了讓懲治不守規矩的主力隊員甚至不惜將其趕走,不顧身邊人議論選擇將具有潛力的球員派送國外進行學習。
無論春夏秋冬,始終堅持如一地帶著隊員們訓練,正如电影後面所說的那樣,如果別人練一千個小時,我們就練了一萬個小時。從每天早上六點半起床開始訓練,但夜晚回到宿舍倒頭便睡,不管春夏秋冬皆是如此,這就是每個桌球隊員們的真實生活,也是他們為了獲得成功所付出的巨大代價。
按照一般體育題材影片的敘事套路,經歷了如此之多的磨難和考驗,眼前這支由」殘兵敗將「組成的隊伍照理說應該能夠迎來自己的高光時刻了吧。但劇情卻絲毫沒有去美化真實歷史中的殘酷,這支歷練許久的球隊在萬眾矚目的哥德堡世錦賽上敗的一塌糊塗。
很少會有電影導演會用長達一個多小時的篇幅去鋪墊一場失敗,而鄧超卻這麼做了。他先是帶領觀眾一同走進艱苦奮鬥的桌球隊隊員們的訓練生活,將視角聚焦在這些年輕人對夢想和未來的渴望之上,就在包括觀眾在內的所有人都認為歷經長期訓練的這支新球隊即將在哥德堡的賽場上大放異彩的時候,卻畫風一轉用殘酷的結局告訴所有人這是一場失敗的比賽。
幾乎所有人都渴望在運動的賽場上取得勝利,為自己的人生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但事實上,成功與勝利從來都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夠實現的,而「只要努力就能夠成功」也從來都不是完全正確的真理。也有可能在經歷了九十九次失敗之後,最終迎來的依舊還是一次失敗。
問題來了,成功真的那麼重要嗎?對於運動員來說,勝利的喜悅是無與倫比的,而這也同時造成了許多運動員在賽場上過分看重自己的輸贏,從而害怕失敗、害怕遭受到別人的譏諷、害怕因為自己的失敗讓隊員和教練失望,正是這種過分關注比賽結果帶來的擔憂甚至是恐懼這讓許多選手在站在賽場與對手進行較量的同時承受著巨大的內心壓力。
反觀現實中的我們不也是這樣嗎?無論是在學校學習,還是在職場上打拚,亦或是在成長路上默默前行,我們聽到身邊人講過最多的不也是成功嗎?但是相較於那些最終取得成功的人,絕大多數人最終卻沒能如願以償迎來自己的高光時刻,他們真的是註定不會成功嗎?亦或是沒有學會去接受失敗。
就像影片中所展現的那樣,戴敏佳一開始為了激勵自己的隊員將瑞典名將們的巨幅照片掛在了訓練室,但最終卻坦然承認自己錯了,隊員們面對的真正敵人並不是眼前的這些對手,而是內心中的種種恐懼和擔憂。
影片結尾,在黃昭第一局比賽失利並即將迎來關鍵一局比賽的時候,鄧超飾演的戴敏佳默默走進更衣室,望著眼前這位承受著巨大壓力的愛將,他沒有像平常那樣一味地教訓和督促,而是像聊家常一樣與黃昭一起回憶起這幾年來的艱苦訓練,回憶起曾經走過的路和流過的汗水,「享受這場比賽」是戴敏佳最後說的話,也最終讓黃昭卸下內心的重負,坦然面對眼前的對手,最終逆風翻盤拿下勝利。
相較於同類型作品對勝利和成功的關注,《中國桌球》不僅坦然講述失敗的故事,同時也關注到了那些從未站在勝利的舞台上卻為中國桌球最終取得勝利有過汗馬功勞的幕後英雄,比如由阿如那飾演的陳文一角。
為了配合訓練龔楓練就絕技,陳文一直被教練安排為龔楓的陪練。明明有著絕佳的技術卻被當作別人成長的墊腳石,任誰心裡也不痛快。
長期積攢在內心的憤懣最終讓陳文爆發了,他和自己朝夕相處的隊員大打出手,並因此被迫退役。但令人淚目的是,正是這個與隊友大打出手的漢子,卻在退役離開時和戴敏佳說,自己以後要下海經商,賺了錢就資助桌球隊,他不想讓自己的隊友們為了訓練買設備被迫去拉贊助。
面對殘酷的現實處境,離開與放棄對於他而言或許就是最好的選擇,也是內心的解脫。在天津世乒賽中國隊奪冠的夜晚,已然過上普通人生活的陳文望著電視機上一鳴驚人的龔楓,情不自禁地落下了自己的眼淚,不住地說「我也勝利了……」現實中的絕大多數人可能都沒能幸運的成為龔楓,但這並不影響我們在成長的路上留下屬於自己的足印,曾經的默默付出或許有一天會以另一種結局出現在我們眼前。
總的來講,《中國桌球之絕地反擊》作為一部極具主旋律色彩的影片拍出了不一樣的精彩,它聚焦現實,講述失敗,告訴觀眾成功背後無數默默無聞的付出。然而,正是這些不同尋常的情節賦予這部影片以別樣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