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後語
一種神奇的語言形式
通俗接地氣
簡短而不失含蓄
俏皮而不失霸氣
如果說
成語給人的感覺
像一記重拳
砰的一聲直擊人心
那麼歇後語給人的感覺
就像一套連環招
先在人前,跳上一段廣播體操
待到別人鬆懈
再猛地給他來上一腳
精彩的歇後語
往往能罵人於有形
讓人聽完又完全生不起氣
現代歇後語分兩部分
前部起「引子」作用,像謎面
後部起「後襯」作用,像謎底
它的原理是從
對象、動作、狀態
或者是某段故事中
引申出想說的話
歇後語這玩意兒
早先是野路子出身
多是口口相傳
所以沒多少資料記載
歇後語的演變歷史
就像一本連招帶字的武功秘籍
研究的學者們
如同武俠里的兩個派系
各有各的練法
劍宗一派
關注點在於秘籍上的字
他們從「歇後語」的字面意思出發
尋找歷史的足跡
歇後語
按古時的概念
真正的含義是
只說前面的部分,後面便歇掉不講
比如《論語》里
有「友於兄弟」的典故
用來形容兄弟之情非常濃厚
三國時期
曹植的《求通親親表》
就把「友於兄弟」後面的二字歇掉
只用「友於」來指代「兄弟」
這是比較早的「歇後」的用法
今之否隔,友於同憂。——《求通親親表》
唐朝時
有個叫鄭綮(qǐ)的人
愛從自己寫的詩里設點小心機
隱晦地譏諷時事人物
他的詩叫做「鄭五歇後體」
綮善為詩, 多侮劇刺時, 故落格調, 時號鄭五歇後體。——《舊唐書》
另外
唐代的李濤
曾寫過一首詩
慚無竇建,愧作梁山。——《答弟婦歇後語》
詩句上句是「竇建德」(一個人名)
故意歇去了「德」字
下句為「梁山伯」(一個知名人名)
歇去了「伯」字
而詩句的原本意思是
慚無德,愧作伯
要表示自己的慚愧
不配做弟婦的大伯
但偏偏難以啟齒
繞了個彎子
到了宋代
終於有人為歇後語下了定義
洪駒父云:世謂兄弟為友於,謂子孫為詒厥。歇後語也......自東漢以來多有此語。——《野客叢書》
明代時
有這樣兩句歇後語
分別歇去了「水」字和「酒」字
(擱這做完形填空呢)
謂友人曰:「請以歇後語為壽,曰: 君子之交淡如。友應聲曰: 醉翁之意不在。
——《雪濤諧史》
雖說現在的歇後語
也有隻說前半的,歇去後半的
比如
白花蛇這是千里送鵝毛!紅呼呼的取個吉利!——老舍《方珍珠》
從大體上講
古代歇後語
和現在的區別還是很大
氣宗一派
另闢蹊徑
由秘籍上的招式入手
從歇後語的內容出發
尋找相應俗語的最早出處
一通操作
追溯到了先秦
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戰國策》
他們還在宋代的《滄浪詩話》中
找到一種「風人體」的詩體
在形式和結構上
十分接近現代的歇後語
(風人體)上句述其語,下句釋其意」——《滄浪詩話》
但問題又來了
雖說氣宗一派的研究成果
有現代內味了
他們解釋不清楚
為何歇後語會叫「歇後語」
而不直接叫別的名字
不得不說
現代歇後語
以它混亂的身世
成功難倒了眾多學者
其實
如果用四個字來形容現代歇後語
那就是究極混血
如今的歇後語
部分是成語沿用
部分是俏皮話
部分是諺語或譬解語......
到後來
有人將現代歇後語
稱為新歇後語
這也算和古代的歇後語做了區分
而現代歇後語的意思
也就被重新理解為——
說完前面的部分,稍微歇一歇,再說後面的
形式上就都統一起來了
歇後語
作為通俗接地氣的語言形式
一直有著很旺盛的生命力
尤其在四大名著中
多處可見
《西遊記》里
豬八戒別的不行
說起歇後語倒是專業
比如第六十一回
孫悟空把騙來的扇子搞丟了
八戒感慨道
大海里翻了豆腐船
——湯里來,水裡去
還有第九十三回
豬豬被沙僧嘲諷沒人要時
如此安慰自己
皮肉粗糙,骨骼堅強
——各有一得可取
《紅樓夢》里
尤三姐面對偷娶了尤二姐的賈璉
怒不打一處來
突突突連說了幾個歇後語
輾轉騰挪之間致敵死命
一通輸出可謂是酣暢淋漓,大快人心
(尤三姐)指著賈璉笑道:「你不用和我花馬弔嘴的,清水下雜麵,你吃我看見。見提著影戲人子上場,好歹別戳破這層紙兒。你別油蒙了心(一點不清醒),打量我們不知道你府上的事。」
*那時的歇後語沒有破折號
歇後語之所以能廣為流傳
是因為它通俗
在老百姓的歇後語裡
管你是神是鬼
一樣說得
-
王母娘娘當大姨——攀高枝
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
閻王爺貼告示——鬼話連篇
直到現在
歇後語依然勃勃生機
聽說一些的有才網友
是長江後浪推前浪
一節更比一節強
融合了當代時事人物,影視,科技
已經走在歇後語的前列腺上了
諧音
被窩裡放屁——能文(聞)能武(捂)
太監開會——無稽之談
吳京踩了周杰倫——京踩杰倫(精彩絕倫)
邏輯+想像力
老頭坐搖搖車——裝什麼孫子
王八買西瓜——滾的滾,爬的爬
八二年的龍井——老綠茶了
斑馬的腦袋——頭頭是道
癩蛤蟆跳懸崖——想當蝙蝠俠
今日互動
分享一句你喜歡的歇後語
(或者讓朕看看愛卿們能造出什麼稀奇古怪的歇後語)
[1]王昊昕. 漢語歇後語幽默語用效果研究[D].東北師範大學,2015.
[2]董敬. 基於關聯理論的漢語歇後語意義構建的認知分析[D].渤海大學,2016.
[3]沈雙喜. 歇後語新探[J]. 當代修辭學,1986(1):51-52.
[4]朱東禮,朱錫眉.歇後語探源[J].邵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03):55-56.
[5]李升薰.試探歇後語的來源及其命名問題[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02):61-65.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97948741_624188-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