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親華日本外交官離奇死亡,加速了日軍侵華,可他真的親華嗎?

2021-10-17   浩然文史

原標題:這個親華日本外交官離奇死亡,加速了日軍侵華,可他真的親華嗎?

這個親華日本外交官離奇死亡,加速了日軍侵華,可他真的親華嗎?

佐分利貞男是日本外務省職業官僚,長期在幣原喜重郎手下,對幣原的協調外交深表認同,對華一度採取了「溫和」面容,抑制了軍部暴走,但就在「中日新約」有所眉目之際,佐分利離奇自殺,當時的中國外長王正廷對佐分利之死深表遺憾,認為中日之間好不容易達成的諒解全部化為泡影。可見中國方面甚至認為佐分利的存在也許會限制日本軍部的專橫,緩解日本的侵略。

日本外務省

一、佐分利貞男的中國情結

佐分利,1879年出生於東京,東京帝國大學法學科畢業,在當時,日本法學畢業生的出路就是考公務員。佐分利熱愛外交,所以他畢業後就立志要考入外務省,他是外務省第十四次省考過關,那一次僅錄取3人。20世紀初,清朝正在改革軍制,日本是重點學習對象,1906年應清朝請求,日本派出了一批顧問,佐分利就是其中之一,這是他第一次來中國,在保定軍校任教官。恰好1907年蔣介石也考進了保定軍校,這麼來看蔣介石還算佐分利的學生。

保定軍校

佐分利和蔣介石最著名的故事就是佐分利辱華被懟。一次佐分利在課堂上炫耀日本人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然後拿出一塊泥土塊,說這塊泥里有4億微生物、4億細菌,就像中國有4億人口寄生在這塊泥土裡。台下中國學生怒不可遏,蔣介石跑到台上講泥塊掰成8塊,說日本人有5000萬,也可以說在這1/8的泥土裡寄生嗎。通過此事,佐分利反而對蔣介石有了好感。1908年,就是佐分利策劃的蔣介石赴日留學,並給蔣寫了介紹信。

二、20世紀20年代日本外交的變動

1924年6月11日,幣原喜重郎任外務大臣。幣原和佐分利出身相似,也是法學科畢業,也考入了外務省(外務省第四次省考過關,該次省考僅錄取4人),同樣的外務省專業官僚,經歷了殘酷的考試地獄,他們在學習中都接觸了時代的新風氣,尤其是一戰後,他們知道世界風向變了,不再是舊世紀隨意武力侵略的時代了,今後的時代要以經濟為嚮導,注重大國間的合作。幣原主導外務省後致力於外務省革新,將一批支持自己經濟外交、協調外交的官僚都提拔上來,作為幣原後輩的佐分利,也在這一時期大展拳腳。

幣原

佐分利曾在20年代初駐美公使館工作,恰好當時的公使就是幣原;後來又參與幣原領導下的華盛頓會議;隨幣原回國後任外務省條約局局長,專門審核外交條約,是幣原最忠實的部下。

幣原擔任外務大臣的第二天就召開記者會,宣布了施政綱領,即:維護和增進正當權益,尊重各國權益,維持東亞和平;尊重外交前後相承主義;改善和美蘇的關係;對華不干涉主義。總得來說,從表面看,幣原外交就是要協調列強,對華不干涉,這兩點被軍部和右翼視為軟弱外交的核心,以幣原為代表的外務省革新派官僚也就成了日奸集團,佐分利則是日奸集團的得力幹將。

外務省官僚

三、佐分利貞男的「親」華動向

提前指明,在中國獨立、崛起前,除了日共和宮崎滔天外,文史君還真沒見過誰真正親華。這裡面說的佐分利「親」華是指他侵略中國的手段較為隱蔽,不是直接武力屠殺,而是以經濟為手段,能威逼勒索就外交談判,儘量不用武力,這也是幣原外交的實質。

宮崎滔天

1925年中國民族運動蓬勃開展,為了壓制中國排外,列強名義上答應中國關稅自主,於是開始了北京關稅會議,日本出席關稅會議的代表之一就是佐分利貞男。北京關稅會議,過程十分麻煩,裡面涉及列強間的勾心鬥角,簡而言之,美國率先承認了中國關稅自主,英法意等隨後,但日本死不鬆口。最後經過列強斡旋,中國答應日本,在完全關稅自主前的過渡時期採取等級稅率制,即進口貨物分諸多等級,不同貨物對應不同稅率,最低2.5%,最高30%。按此規定,日本進口貨物60%以上都享受了2.5%的進口稅。在北京關稅會議中,充分顯示了幣原軟弱外交的不軟弱。

影視劇中的日本外交官

1926年,國共第一次合作的北伐開始。1927年3月,發生了南京事件,北伐軍進攻南京,潰逃的散兵游勇洗劫了洋人,英美藉此將軍艦開到南京,24日開始炮擊南京城,殺害無辜國人以震懾北伐軍,中外矛盾瞬間上升。

北伐軍

對此事,日本外務省根據佐分利(當時在中國南方)的建議,頂住壓力,告訴在華日軍絕對不能開炮,所以日軍沒有參與炮擊南京。在此期間,佐分利跑到蕪湖,和昔日的愛徒蔣介石商量辦法,經過溝通,佐分利確定蔣介石對外國是「友好的」,南京事件並不是政府組織的義和團排外,只是個別敗兵的行為。就是經過此事,蔣介石對日心存感激,親日之心有所上升;而佐分利因極力阻止日軍參與炮擊,阻止對華強硬,而引起了軍部和右翼的不快。

停在長江的列強戰艦

四、佐分利之死

1927年9月寧漢合流,12月徐州誓師再次北伐,此時北伐軍逼近山東,日本國內發生變化,對華「不干涉」的幣原下台了,軍閥田中義一當選首相,併兼任外務大臣,隨即他出兵山東,製造了濟南慘案,革命軍無奈只好繞道北伐,最終統一關內。張作霖在回東北途中被日本右翼和少壯派炸死。1928年12月,張學良東北易幟,南京國民政府名義上統一了全中國。田中因張作霖事件不被天皇信任而被迫下台,幣原再次上台,繼續標榜「不干涉」。

北伐軍

1929年6月,國民政府發起了改訂新約運動,表示對過去的不平等條約要逐一審查,再定新約。日本為了搶占對華主動權,派出佐分利當新駐華公使。10月7日,佐分利向蔣介石遞交了國書,隨後中國外長王正廷就「中日新約」之事和佐分利進行了具體磋商。日本原則上答應中國廢除治外法權和恢復中國關稅自主,中國則表示機會均等,門戶開放,保護僑民,但具體內容雙方卻展開拉鋸。

張學良參與了在南京的佐分利招待會,他回憶說:「佐分利這個人很好,我們談的非常好。」可想而知,雖然實質內容有分歧,但過程還算和諧,比「二十一條」的時候不同意就要打你要溫和得多。

文章飾演的張學良

但是11月下旬,佐分利回國請示。當月29日,佐分利在旅遊勝地根箱的旅店「開槍自殺」,死因成謎。可以說佐分利之死十分「巧合」,就在「中日新約」初有起色之時,佐分利意外死去,「新約」之事暫時中斷,如此中國正常權益的恢復被無限延遲。

旅遊勝地箱根

從以上事跡來看,佐分利似乎是個對華溫和人士,尤其是南京事件,就是他極力勸阻日軍,所以日本才沒和英美沆瀣一氣屠殺我國人。但是我們不要忘了,日本外務省的最終目標也是侵略中國,當外交勒索不能達成目的的時候,外務省就會義無反顧地支持武裝侵略。外務省和軍部實際是日本大陸政策的一體兩面,日本輪班交替著兩副嘴臉,選取最適合自己當前利益的面具。佐分利在多次對華談判中,似乎讓步了許多,恢復了部分中國正當權益,但實際是要謀求日本資本在華的擴大經營。所以在中國自立自強之前,日本政府中根本不會存在親華人士。

侵華日軍

文史君說

關於佐分利之死,眾說紛紜,但最可能的就是他因為多次「親」華和軟弱外交得罪了日本右翼和少壯派,而被日本國內右翼暗殺。佐分利因南京事件堅決阻止軍部參與行動,這被認為是侵犯了統帥權獨立,這是他的罪狀之一;在和中國談判中多次「妥協讓步」,將關稅權什麼的拱手相讓,這也是他的罪狀。幣原喜重郎的回憶錄就說:佐分利身體健康,不像抑鬱,不可能會自殺。幣原懷疑就是自己的協調外交引發右翼不快,他們殺佐分利來警告自己。

參考文獻

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商務印書館,1980年。

外務省百年史編纂委員會:《外務省的百年》,原書房1980年。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台文史類優質作者。 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 haoranwen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