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起,遷飛季,又是候鳥越冬時。隨著冷空氣的到來和鄱陽湖水位的降低,來鄱陽湖越冬的候鳥數量和種類越來越多。在鄱陽湖畔的湖口、都昌、南磯濕地保護區,均迎來了「遠方的客人」,它們時而低空飛掠,時而在水中嬉戲,成為湖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飛臨九江湖口的鸕鶿 張玉 圖
美麗的白琵鷺 張玉 圖
南磯濕地的白額雁 萬松賢 圖
綠頭鴨等「遠方的客人」已順利抵達
鄱陽湖是我國最大淡水湖和國際重要濕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鳥類保護區之一,每年秋冬季,便會進入枯水期,形成廣闊的綠洲,成為東亞-澳大利亞西候鳥遷徙路線上的越冬地和停歇地。
豐富的濕地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使得鄱陽湖成為越冬候鳥的「最愛」,每年秋冬季節都會迎來大批候鳥棲息覓食。
昨日,在九江都昌縣,候鳥們時而低空飛掠,時而在水中嬉戲,成為湖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同樣的場景出現在九江湖口縣。昨日,白琵鷺和鸕鶿等越冬候鳥在濕地覓食。據悉,待水退後,灘涂地裸露出來,將有更多候鳥抵達這裡過冬。
鄱陽湖南側,南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白額雁、白琵鷺、綠頭鴨等鄱陽湖越冬候鳥已經抵達。
昨日18時,湖口水文站水位為15.48米,鄱陽湖代表水文站——星子站水位為15.70米。據介紹,隨著冷空氣的到來,鄱陽湖水位還將下降,來此越冬的候鳥數量和種類將不斷增加。
今年首批越冬大雁上月底已飛抵鄱陽湖
9月26日15時30分,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鄱陽保護監測站工作人員在當地外湖沿岸開展日常巡護監測時,清晰監測到越冬大雁(白額雁)8隻,這也是鄱陽湖今年監測到的首批越冬大雁。
根據鄱陽湖保護區監測記錄顯示,今年首批越冬大雁抵達鄱陽湖的時間比去年晚了2天(去年於9月24日在都昌馬影湖監測到首批越冬大雁)。
隨著大雁的到來,鄱陽湖候鳥越冬序幕逐漸拉開,標誌著鄱陽湖開始進入候鳥越冬季節,將陸續迎來各類越冬候鳥。
現階段水鳥多分布在地勢較高的濕地中
昨日,南磯濕地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萬松賢告訴記者,國慶前夕,該局工作人員在巡護路上記錄到兩小群白琵鷺,總數93羽。這兩天,除白琵鷺外,工作人員記錄到的鳥類還有大白鷺、中白鷺、蒼鷺、白胸翡翠、斑嘴鴨等。根據保護區歷年的鳥類監測記錄,白琵鷺是較早抵達保護區的越冬候鳥。
現階段,保護區的水位較高(比往年同期的平均水位高出1米左右),水鳥更多分布在地勢較高的、水較淺的濕地中。
冷空氣持續作用下本月底候鳥將陸續增多
目前,鄱陽湖保護區正在緊鑼密鼓地加強日常巡護排查和監測工作,全面做好迎接越冬候鳥大軍的準備工作,確保越冬珍禽在鄱陽湖保護區安全棲息、越冬。
據介紹,每年12月前後,在南磯濕地保護區水位合適(一般水深不超過30cm)的各處濕地,都有較大機會看見多個白琵鷺小群體。南磯濕地保護區歷年水鳥監測數據顯示,保護區白琵鷺數量的最高紀錄為8107羽(2019年12月)。
據原南磯鄉護鳥員柏宗文介紹,以他的經驗來看,由於近期天氣比較熱,溫度偏高,加上水位還不夠低等因素,候鳥大軍尚未抵達。到本月底,在冷空氣的持續作用下,候鳥將會陸續增多。
「與往年相比,候鳥抵達並未有明顯的推遲或數量懸殊較大,省內溫度的高低並不會直接造成候鳥的抵達時間和數量發生變化,主要還是看北方的冷空氣情況。整體來看,到年底將會進入高峰期。」萬松賢表示,南磯濕地保護區已迎來26種越冬候鳥共2700餘只(羽)。
此外,記者從湖口縣、都昌縣林業部門了解到,隨著冷空氣持續的作用下,其轄區內的湖區、濕地均會迎來更多的「遠方客人」。
編輯∶林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