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兒童醫院的醫護人員一起為「巴掌寶寶」診治。
昨日,超早產兒「小夕夕」平安健康回到了家人的懷抱,回到了自己的家鄉。10月8日,在省兒童醫院早產兒病房裡,「小夕夕」在體重秤數字有了新變化,「一斤六兩到五斤二兩」,在醫護人員的日夜陪伴下,寶寶用時93天成功增重,各項生命體徵平穩,這意味著他可以出院,回到媽媽的懷抱了。
巴掌大的超早產兒入院時生命瀕危
時間回溯到7月3日上午10時35分,早產兒病房接到一通電話:「這邊是急診科,余干縣人民醫院送來一胎齡24+3周(指24周+3天),體重800克,出生僅3小時的超早產兒……」15分鐘後,超早產兒「小夕夕」被送入早產兒病房暖箱。
離開媽媽的肚子僅僅3個小時,「小夕夕」各項生命體徵處於危險狀態。「給氧下呼吸急促,血氧飽和度低。」主管醫師張婧醫生回憶道,當時寶寶全身皮膚薄嫩,血管都是清晰可見,「身長僅34厘米,頭圍23厘米,體重才800克,就是巴掌大。」
轉院的第一天,「小夕夕」便迎來了超早產兒首個「關卡難題」——呼吸關。「寶寶有輕度窒息的情況,給他上呼吸機都是用手指小心翼翼的操作。」張婧醫生說。
「這麼脆弱的肺,氧低了會對腦造成損傷,氧高了會造成氣道損傷。」回憶最初情形,早產兒病房主任晏長紅印象深刻,上好呼吸機後,醫護人員們時時守在保溫箱旁觀察「小夕夕」身體情況,並細緻調整呼吸機參數,讓他呼吸順暢。
超早產兒搶救是場持久戰要闖過重重關卡
超早產兒搶救在醫學上是一場持久戰。「『小夕夕』僅在媽媽的肚子裡待了24周,而正常孕產周為37周,因發育不成熟他自出生就要面臨諸多難關。」晏長紅說,支氣管肺發育不良、顱內出血……任何一個難關或者併發症都會讓「小夕夕」遺留後遺症,甚至危及生命。
由於消化系統胃腸道尚未發育,「小夕夕」不會吸吮和吞咽,只能靠「打針」補充營養。而他如髮絲般粗細的血管又給醫護人員帶來了挑戰,「血管在他膠凍狀的身體里就像根根細線,有的都可能包裹不了一根針。」早產兒病房護士長塗滿梅選用最小型號的針進行置入,才完成了救人的「針線活」。
而後「小夕夕」順利闖過了「感染關」、「貧血關」、「膽汁淤積關」等多個超早產兒的救治難關,小到寶寶在暖房的「睡姿」體位,大到各項醫療操作,醫護人員細緻的生活護理和救治方案,讓「小夕夕」漸漸恢復健康。
出生57天後再次見到了媽媽
8月28日,出生57天的「小夕夕」終於可以暫時撤離呼吸機,但他仍然不能停氧,自生產後從未與寶寶謀面的媽媽也迎來了擁抱他的機會。身上是各類醫療救治管路的「小夕夕」被媽媽懷抱胸前,他抬頭時,眼神與媽媽雙眼交匯,這位年輕的媽媽立刻淚流滿面。
「寶寶的生命真的很頑強……」媽媽感嘆之餘,早產兒病房的醫護人員又開始手把手教這位新手媽媽如何喂養、如何護理……準備迎接寶寶回家後「手忙腳亂」的生活。
「巴掌寶寶」出院時已與正常嬰兒無異
10月8日,「小夕夕」一路披荊斬棘,過五關斬六將,歷時93天,從最初體重一斤六兩增加到了五斤二兩(2.6千克),不僅實現了自主呼吸,也未出現嚴重併發症,各項生命體徵平穩,已與正常嬰兒無異。也是在這一天,「小夕夕」順利出院與家人團聚。
「不光要救孩子,更要讓孩子有生命質量。」晏長紅說,在面對胎齡小、體重低、救治難度大、併發症的發生率高、成活幾率小等超早產兒問題,醫院一直竭盡全力,大家都希望挺過重重難關的「小夕夕」能像普通的孩子一樣生活成長。
由此,「小夕夕」也成為了該院早產兒病房救治成功的最小胎齡超早產兒。
編輯:袁雲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