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朴光為國慶節創作的剪紙作品《五穀豐登》。 受訪者供圖
葉松清為市民遊客展示非遺剪紙技。受訪者供圖
國慶假期,在龍虎山非遺大聯歡活動上,馬燈舞的傳人們用這一傳統舞蹈的形式為遊客送去歡樂、慶祝國慶節。 龍虎山景區供圖
大型贛南採茶歌舞劇《八子參軍》 贛南藝術創作研究所供圖
斑駁古樸的古城牆根下傳來悠遠的贛南採茶戲腔;青山綠水間的古村落里,非遺傳承人在紅紙與剪刀的共舞中「剪」出國家繁榮景象;熱鬧繁華的民俗風情街上,以針為筆、以線當墨,指尖飛舞間一幅幅傳統工藝作品獻禮祖國……非遺,述說著中華民族文化的故事,展現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神,延續著中華民族文化歷史脈絡,非遺讓祖國更加美麗。在剛剛結束的國慶假期,我省非遺傳承人用精湛的技藝和高超的手法,有生命力、有創造精神地表達對偉大祖國的熱愛與祝福。
非遺活動
十餘項非遺項目展示豐富市民假期
彩帶龍、瓷板畫、豫章剪紙、幽蘭畫糖人製作技藝……一系列精彩的非遺活動歡樂鬧國慶。國慶期間,「江西非遺購物節」南昌地區巡展活動在南昌高新區新城吾悅廣場熱鬧上演。
活動當天,城南龍燈非遺項目傳承人史克濱帶著製作精美的龍燈,早早地來到現場,為大家展示龍燈的製作過程,一片片普通的竹篾在他手中不停地跳動,最終製作成了形態各異的龍燈作品,令圍觀的遊客嘆為觀止。
除了展示製作龍燈,在活動現場,民俗展演《雙龍戲珠》《北劉轎舞》《彩帶龍舞》輪番上演,龍舞翻騰、彩龍飛揚,非遺傳承人們精彩的演出收穫現場市民群眾的熱烈掌聲。
外場展演熱鬧不斷,內場中庭的非遺技藝展示也同樣人氣高超,瓷板畫、青雲譜面人劉、安義匾額書法雕刻技藝、豫章剪紙、幽蘭畫糖人製作技藝、流湖棕編等十餘項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輪番進行現場互動展示,吸引眾多市民遊客駐足觀賞、參與體驗。
「這次活動讓我能近距離欣賞非遺、體驗非遺、感受非遺之美,令人印象深刻。」市民鄒先生說。
「本次『江西非遺購物節』南昌地區巡展活動,以『國慶』佳節為契機,依託『幸福中國家』全國性活動平台,將『非遺』元素植入其中。」南昌市文化館工作人員說,活動通過「非遺作品展」「非遺技藝大賞」等方式,為非遺傳承人與大眾文化消費搭建平台,以吃、喝、玩、樂、購的形式全方位展現南昌非遺特色,同時也為市民的國慶假期增添一道靚麗風景。
傳統美術
亮出指尖絕活為祖國母親獻禮
在「剪紙之鄉」瑞昌,有許多優秀的民間剪紙藝人,今年65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瑞昌剪紙傳承人朱朴光就是其中一位代表。
國慶節前夕,記者聯繫到朱朴光時,他正在認真地為迎接今年的國慶節創作的剪紙作品《五穀豐登》做最後的收尾工作,這幅長5.1尺、寬2.1尺的作品已經創作了5個多月,他興致勃勃地向記者展示。據介紹,《五穀豐登》表現了有6個小孩看到節日盛況歡欣鼓舞的場面,其中有28種創新的紋樣,「我想用這幅作品祝願偉大祖國繁榮昌盛、生日快樂!」
同樣用作品祝願祖國母親生日快樂的還有來自上饒的葉松清。國慶期間,廣信剪紙傳承人葉松清正在他的工作室潛心創作新作品「飛天」。
為了呈現出精良的效果,葉松清已經花費了三個多月在繪畫,「『飛天』和我國的航天事業聯繫在一起,它代表了一個偉岸的形象,也代表了一個老祖先關於飛翔的夢想。」葉松清緩緩道來對於作品的想法和靈感。
記者了解到,今年6月28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新聞推出了「何止(紙)頌百年」的節目《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葉松清參與其中,他用中國傳統的剪紙藝術呈現百年歷程里中國共產黨所形成的14種精神。
「如今,《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還在創作當中,大概還有半年完成。希望屆時可以通過展覽,讓全國市民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希望現在的年輕人更深入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並發自內心真正熱愛。」葉松清說。
傳統舞蹈
馬燈舞成為畲族鄉旅遊發展靚麗名片
「十一」黃金周,龍虎山迎來了旅遊高峰,這裡獨具特色的非遺大聯歡便是吸引遊客的一大亮點。「仙姑」用古箏、笛、二胡等傳統民族樂器演繹道家經典曲目,畲族馬燈舞(非遺)、畲族上刀山(非遺)、畲族山歌及舞蹈(非遺)等多個經典非遺類曲目接連上演,展示了當地悠久的非遺民俗文化。
其中,馬燈舞受到遊客熱烈歡迎。貴溪畲族馬燈舞,亦稱燈舞,是畲族古老的地方舞種,歷史悠久,它是畲族人們在勞動和生活中創造出來的傳統民間文化藝術結晶。在表演現場,由15人組成的馬燈舞表演者身穿畲族服裝,頭上系一塊畲族特有的狗頭巾,伴著節拍,大家邊舞邊唱,舞燈時以馬燈為主,並穿插蝴蝶、鯉魚、鸕鶿形狀的彩燈,馬燈隊表演時猶如一條歡騰的游龍,穿梭在茫茫天空,此起彼伏,時近時遠,贏得遊客陣陣歡呼。
今年56歲的雷相貴是馬燈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曾參加上海世博會、多次閩、浙、贛畲族文化藝術節及運動會。今年國慶假期,他參加了龍虎山非遺大聯歡經典非遺類曲目的表演。
雷相貴告訴記者,近年來,樟坪畲族鄉加大民族文化旅遊發展力度,對馬燈舞、刀山儺舞等非遺項目進行整理編排。由非遺傳承人組建專門的表演隊伍,在旅遊旺季為遊客表演,吸引遊客。國慶假期,參與馬燈舞的表演顯得格外有意義,不僅為遊客送去歡樂,也是通過這種歌舞的形式為新中國送上生日祝福。
傳統戲劇
新元素非遺劇目走進千家萬戶
「崽呀崽,蒸好了米酒篩滿了茶,娘為我的心肝接風洗塵把話拉……」一段悅耳的贛南採茶戲腔響徹整個舞台,為慶祝新中國72周年華誕,大型贛南採茶歌舞劇《八子參軍》在贛州市青少年活動中心學術報告館「燃」放國慶舞台。
除了贛南採茶戲,地方非遺戲劇與市民遊客會產生哪些火花?一唱眾和,鑼鼓伴奏,國慶期間,一曲青陽腔《鳳儀亭》唱響整個九江市湖口縣首屆豆文化美食節,只見生角畫著精緻的臉譜,穿著白色的戲服,足蹬厚底靴;旦角舉步如和風拂柳,啟齒似燕語呢喃,在台上清澈地唱起這段經典曲目,令舞台下的觀眾們不禁為他們鼓掌叫好。
贛南採茶戲、青陽腔、宜黃戲、德安潘公戲、湘東皮影戲……這些非遺傳統戲劇不斷融入新元素。
以贛南採茶戲為例,近年來創作者們通過打造《一個人的長征》《八子參軍》等一系列紅色精品劇目,讓更多觀眾了解贛南採茶戲,帶動非遺走進千家萬戶。「《八子參軍》是我們幾年前打造的一部作品,用地方戲曲的方式給觀眾們展示紅色歷史,講述贛南蘇區紅色革命故事。」贛南藝術創作研究所副所長廖文娜告訴記者。
付壠鄉青陽腔劇團團長饒江釵告訴記者,作為地方性的小劇種,傳承人們登上舞台為祖國母親送上祝福,讓他們倍感自豪與驕傲,「我們將繼續積極參加文藝活動,讓青陽腔走出去。」饒江釵稱。
傳統工藝
非遺刺繡雕刻技法現場展示很接地氣
今年「十一」黃金周,新余市渝水區贛西民俗風情街有了一道不一樣的風景——夏布繡技藝展示。
俗稱「麻布刺繡」的夏布繡起源於北宋,以「中國夏布之鄉」——江西新余盛產的夏布為繡布,以材質命名的繡種,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今年34歲的吳婉菁是國家級非遺夏布繡代表性傳承人。國慶假期,她帶領繡娘團隊來到贛西民俗風情街夜市,面對面地向市民推介夏布繡文化及產品。活動現場,刺繡老師指導家長和孩子以針為筆,以線當墨,完成一幅幅作品。大家有的繡了「祖國萬歲」的文字,有的繡了壯麗秀美的風景,還有的繡了五角星……第一次嘗試夏布繡的市民蕭穎覺得,這樣的夜市展示活動,讓非遺文化有了「煙火氣」:「以前都是在展館欣賞,感覺只可遠觀,在這裡,感覺非遺文化其實就在我們平常的生活里,更親切,更有活力。」
吳婉菁說告訴記者:「我們也希望通過我們的手藝,走進文化夜市,走進非遺集市,與更多的市民朋友一起,用傳統工藝獻禮祖國,祝福祖國繁榮昌盛。」
國慶假期,同樣忙碌的還有安義匾額書法雕刻技藝傳承人鄒氏兄弟。在過去的幾天裡,鄒雙印、鄒雙勇兄弟二人參加了「江西非遺購物節」、江西省圖書館非遺展示互動活動等活動,現場以安義匾額書法雕刻技藝創作以國慶為主題的作品,吸引不少市民的圍觀。
編輯:袁雲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94026292_120904252-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