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南最大的眩暈專科門診,每年1.5萬個病人哭求「不要再暈了!」

2023-10-30     39深呼吸

原標題:在華南最大的眩暈專科門診,每年1.5萬個病人哭求「不要再暈了!」

作者|葉芳

通訊員|黃睿

編輯|廖穎瑤

早晨買菜回來,張阿姨剛走到樓梯口,突然感到一陣眩暈,身體不自主的搖晃,手裡拎的東西撒落地,仿佛整個世界都在她腳下旋轉。張阿姨伸出一隻手死死撐住扶欄,努力保持平衡,卻無法抵擋那股強烈的不適感,心跳加速,視覺變得模糊,周圍的聲音變得遙遠而模糊……

近年來,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口老齡化,以及不健康的生活習慣,促使眩暈的發病率不斷上升。流行病學顯示,我國成人眩暈的患病率為7.4%,我國每年約有1億人發病。眩暈的發作沒有預兆,往往突然而至,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作為中國第一家西醫院,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於2004年在全國率先開設眩暈專科,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年診治病例達到1.5萬人次,成為華南地區規模最大的眩暈專科。

作為眩暈專科主任,區永康教授從醫三十年,接診到各式各樣的眩暈病人。很多病人面診時像祥林嫂一樣翻來覆去就一句「我頭暈,好暈啊」,不能自主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全憑醫生一雙金睛火眼和敏銳嗅覺,根據蛛絲馬跡一點一點地追尋,揪出真正的病因。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眩暈專科主任,區永康教授。/ 胡超揚攝

1

眩暈背後100多種病,

病人挂號蒙查查

眩暈,作為門診常見的第二大症狀,僅次於疼痛。據不完全統計,眩暈症大概占內科門診病人的5%,占耳鼻咽喉科門診的15%。眩暈在各年齡段都可以出現,40歲以上人群患病率達40%,65歲以上人群發病率達25%。

在2000年以前,國內大多數醫院尚未設立眩暈科室,沒有眩暈專科醫生,臨床診斷難度較大,大量的眩暈患者得不到明確的診斷和及時有效的治療。區永康指出,眩暈症狀往往反覆發作和遷延,病因複雜,涉及的病種起碼有100多種,屬於交叉學科和邊緣學科。眩暈患者在神經內科、中醫科、康復科、骨科、普內科、耳鼻喉科等多個門診輾轉就醫,結果錢花了不少,還是沒能解決問題。

1993年,區永康畢業後來到孫逸仙醫院成為一名耳鼻喉科大夫,開始接觸到眩暈以及相關功能檢查。「當時的醫療界對眩暈的認知還很膚淺也比較模糊,對於耳石症、前庭性偏頭痛等眩暈病因缺乏相關了解。」區永康說,只曉得那時最大的眩暈疾病就是梅尼埃病,但治療手段有限,無非是開點藥打點針水。面對找不到原因的,不僅患者「暈」,醫生也「暈」

區永康為病人做檢查。/ 作者攝

「直到1999年,我們在華南地區率先診斷出耳石症,對眩暈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區永康說,前庭是一個為動而生的器官和系統,在人體內耳中起到維持人體平衡和視覺穩定的作用,與前庭病變有關最多見的眩暈就是耳石症。眩暈通常分為周圍性眩暈和中樞性眩暈,在門診中,周圍性眩暈大約占60-70%。其中前庭周圍性眩暈大約30-40%為耳石症

2

坐鎮眩暈專科門診,

識破致暈「元兇」

區永康在成為主治醫師後,對耳石症逐漸產生了興趣,自學了很多國內外資料,臨床上不斷琢磨,把耳石症鑽研得比較透徹,是國內較早開展耳石症診治的專家之一,漸漸地在患者心中有了口碑。

「記得有一個海豐的病人,像一尊佛一樣坐著被抬過來就診,三天三夜都不敢睡,因為一躺下就暈,時任科主任鄭憶慶教授讓我去看看病人,我覺得很像耳石症,就用手法給他做復位治療,治療還沒結束病人就睡著了,連我都感到驚訝。」區永康回憶說到,在那個年代,很多醫生都還不大認識耳石症,有了幾次成功的經驗更加堅定了他對耳石症的興趣。

人工復位對醫生的手法有很高的要求,現在耳石症的治療多數採用機器復位治療。/ 作者攝

鄭憶慶教授慧眼識才,積極培養年輕醫生,大膽放手,他說:「阿康治好了多位耳石症病人,眩暈值得好好做下去,會是未來學科建設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於是,鄭憶慶帶領團隊開設了眩暈診療中心,並把重擔交到了區永康手上。

暈有眩暈、頭暈、暈厥之分,還有昏昏沉沉,區永康在門診首先會幫助病人理清是什麼樣的暈,然後在眩暈的次數、時長,有沒有聽力下降、頭痛等一步步引導病人,遇上一個複雜的病,他光在問診環節就要花上10分鐘。

「患者常常首先想到是頸椎病和供血不足,往往首次就診在骨科、神經內科。」區永康提醒,不要病急亂投醫,應該到眩暈專科檢查清楚。這裡,有病人因為過度勞累,突聾伴隨眩暈;也有病人因下雨氣壓低,梅尼埃病復發了;還有的病人眩暈,是因為中耳炎侵犯內耳,或者耳朵長帶狀皰疹病毒,甚至是不良的掏耳朵習慣,棉簽不小心戳進內耳。

相比周圍性眩暈,中樞性眩暈可能更複雜,複雜的病例也需要多個學科會診。

耳功能檢查室外,很多病人在等候。/ 作者攝

近日,一位懷孕5個月的孕婦出現眩暈,當地醫院診斷是耳石症。「但我給病人一做眼震檢查,雜亂無章,」區永康從這個細節捕捉到重要信號——病理性中樞性的眼震,這說明不是耳石症。經多學科會診給孕婦做磁共振檢查,果然發現小腦有一個非常大的腫瘤,證實是中樞性病變引起暈眩。

老年人是心腦血管病的高發人群,區永康在診治上多留個心眼,「心腦血管病也是眩暈的危險因素,特別是腦卒中可能以眩暈為首發症狀。我前幾天接診到一個50歲的病人,長期高血壓,暈了快一個月,前庭功能檢測顯示有損害。」當區永康了解到病人有腦梗病史,立即提醒他做個腦部磁共振排查是否腦梗復發。檢查結果提示病人左腦出現了新的梗塞病灶,幸好發現得及時,要不然後果不堪設想。

66歲黃大叔,左耳鳴聽力下降10年,伴發作性眩暈3年,專程從深圳過來找區永康看診。/ 作者攝

眩暈跟偏頭痛也有關。患者以女性多見,也有兒童發病的,是一種狡猾的暈,會模仿很多病,既可以像耳石症一動就暈,也可以像梅尼埃病一樣有聽力障礙,有時候又可能是視覺誘發,比如看多了斑馬線、來往的車流、坐車刷手機然後就暈起來了,不少病人住了幾次院都查不出原因,又是區永康幫他們找到了病根——前庭性偏頭痛。

區永康告訴患者,病變位置在前庭。/ 作者攝

區永康大概一上午要看40個病人,經常是門診里最晚走的那一位。「每次下診後累到動都不想動,」他坦言,病人永遠是看不完的,也希望舉辦更多的學術交流吸引更多年輕醫生對前庭醫學的興趣和加入專業診治隊伍。

3

藥物、手術和康復,

聯手精準治暈

一晃30年過去了,眩暈診療日益規範化,不僅有指南引導,有國際先進的聽力、前庭與平衡功能評估及3D步態評估技術,作為醫生診斷的得力幫手,更重要的是,眩暈的治療取得長足的進步,目前實現了涵蓋藥物、手術治療與康復訓練為一體的精準綜合治療。

眩暈檢查康復室。/ 作者攝

8月13日,「一代歌神」張學友在演唱會上因眩暈症發作意外跌倒,他自曝患了「耳水不平衡」,這個病在醫學上對應的就是「梅尼埃病」。有不少病人認為梅尼埃病治不好,沒有特效藥。

區永康表示,梅尼埃病相當於耳朵得了高血壓,其實這個病通過專業的階梯治療是可以有效控制的。患者要做好防與治相結合的長期自我管理,根據梅尼埃病的發作期、緩解期、頑固發作和平衡康復四個不同階段進行相應的治療。

梅尼埃病的藥物,主要是改善內耳循環、控制眩暈及利尿劑、激素藥等,70%的患者通過藥物是可以控制的。在病急性發作期,主要依靠靜脈或肌注藥物控制眩暈及噁心嘔吐等症狀,患者注意臥床、閉目休息。

在不發病的緩解期,患者要避免勞累,熬夜,儘量不喝濃茶、酒精類飲品等,堅持清淡低鹽飲食。

大概有10%的梅尼埃病患者,是需要做手術的。區永康說,對於頑固、頻繁發作的患者,經過半年以上的藥物治療失敗了,病人還有一定的聽力功能,應該考慮內淋巴囊減壓保守手術,類似於青光眼的減壓手術,雖不是根治,但加上藥物可能實現 1+1>2的效果

對於聽力重度受損,嚴重影響到生活和工作,這類患者可考慮內耳迷路破壞,前庭神經切斷術等治療手段

對於內淋巴囊減壓治療效果不好的梅尼埃病患者,可以考慮近年來新興的半破壞性外科手術——三個半規管阻塞術,最早用於治療難治性耳石症,後來發現對治療梅尼埃病有明顯的療效。

「這個手術相當於局部建立起三道防水閘,精準、定向防止內耳耳水衝擊,可有效阻止眩暈的發作。」區永康自2012年開展三個半規管阻塞手術,至今累計超過200例,95%以上的患者在術後得到治癒。

最近,區永康又對該手術進行了研究改良,「將內耳器官大部分功能保留下來,不造成損害,從而讓病人的聽力得到保留下來,已經看到很好的前景」。

在眩暈檢查康復室,BPPV轉椅測試。/ 作者攝

眩暈發作最怕跌傷,患者通過前庭康復訓練能夠提高平衡能力預防跌倒,目前已有基於虛擬現實VR的前庭康復訓練儀為患者提供專業的鍛鍊。此外,打太極、八段錦等運動,也可以幫助患者增強平衡功能。

「每當看到病人說不暈了,有療效,笑著離開診室,就是我感到最高興也是最自豪的時候。」區永康說,醫學是不斷發展前進的,新技術新治療方法需要加強普及,讓更多人知曉,才能為更好地為病人解決痛苦。

RECOMMEND

39深呼吸 · 「仁心」出品

如需轉載請在下方留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88a7cf9533ab514c3dcc867886cafb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