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2021年7月16日,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在福州開幕。「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項目被提交本屆大會審議,並最終申遺成功。泉州,曾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它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沿海小港,唐代嶄露頭角,兩宋更因大量海商頻繁往來,海外貿易日益繁榮而越發璀璨。至元代臻於極盛,因「千帆競發刺桐港,百舸爭流絲綢路」,而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梯航萬國」的「東南巨鎮」,旋即在元末、明初隕落,最終淪為一寂寥無聞的地方小港。在近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究竟是什麼將一座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小城推升至「東方第一大港」的地位?又是什麼將它從「東方第一大港」的神壇上隕落?這期間發生的一切,又給後人留下什麼教訓和借鑑?
一、崛起
在先秦秦漢時期的歷史文獻中,泉州可謂寂寂無聞。這裡是越人聚居區,罕與中原諸國往來。秦一統天下,派大軍南略越地,在此置閩中郡。秦末大亂,群雄紛起,越人首領無諸、搖、織率越人參加反秦起義;後來,他們又追隨劉邦,攻滅項楚。劉邦稱帝後,分別封無諸、搖、織為閩越、東甌、南海王。泉州其時屬閩越國。
漢武帝劇照
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秋,東越王余善起兵反漢,自立為帝。漢武帝派四路大軍入閩平叛。元封元年(公元前111年)冬,漢軍攻占東冶。越繇王居股等合謀殺余善,投降漢軍。漢武帝因越人民風剽悍,反覆無常,將其遷往江、淮間安置。這一時期,包括泉州在內的閩地與中原地區相比,生產力水平低下,經濟、文化也很落後。
260 年,孫吳在閩南置東安縣,縣治在今泉州九日山下,轄今南安、晉江、同安等縣,這是閩南歷史上第一個正式建置的地方行政機構。
兩晉之際,北方擾攘,大量民眾南遷,史稱「永嘉南遷」。泉州成為南遷的北方漢民選擇的重要定居地之一: 「東晉南渡,衣冠土族,多萃其地,以求安堵」。他們多沿江而居,故稱其地曰「晉江」。朝廷在此置晉安郡。東晉南朝期間,南遷的北方民眾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能,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包括福建在內的南方地區經濟迅速發展起來,經濟重心逐漸由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轉移。
至遲在南朝陳時,文獻中已有泉州(時稱梁安郡)用大舶與南海諸國往來的明確文字記載了。其實際海外商貿往來發生的時間,或許更早。儘管隋唐時福建地區與中原地區相比,經濟、文化仍較落後,但這一地區的人民任勞任怨,胼手胝足地勤奮耕墾,經濟在持續發展。五代時,今福建地區已呈現出 「污萊盡辟,雞犬相聞,時和年豐,家給人足」的繁榮景象了。
唐睿宗景雲二年(711 年),泉州正式定用今名。繁庶的經濟,便捷的海上交通,使泉州與廣州、交州、揚州並列成為當時海外商貿的四大港口。
王審知雕像
唐末五代,中原大亂。許多民眾為避戰亂,紛紛入閩。割據福建一帶的統治者,如王審知等,也實行奉中原為正朔、保境安民、宗教寬容、重視海貿等一系列有利於發展經濟的政策。王延彬執掌泉州三十年,「仍歲豐稔」;留從擴建唐代舊城,並在城牆四周種滿刺桐樹,泉州自此享有「刺桐城」美名。自漢至唐,長期較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大量北方民眾的南遷,及其對福建地區的開發;統治者重視海外貿易等因素,促成了泉州經濟的持續、繁榮發展,為其在宋、元時期躍至巔峰,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鼎盛
宋朝與海外諸國的商貿往來日益頻繁。當時,重要的海外貿易港口有廣州、明州(今浙江寧波)、杭州、泉州等。北宋中期,泉州對外貿易激增,港口經常 「有番舶之饒,雜貨山積」。宋哲宗時,正式在泉州設立福建市舶司。北宋時,泉州已與大食、波斯、占城等31個國家和地區有海上商貿關係;至南宋後期,已擴充到58個。泉州已幾乎與當時最大海外商貿港口廣州並駕齊驅,史書中往往泉、廣並稱,或稱「廣、福市舶司」,或稱「泉、廣市舶司」。
蒲壽庚塑像
鑒於泉州繁榮的海外貿易,及其帶來的巨大經濟收益,元朝統治者早在滅亡南宋、統一全國前,就極為重視泉州。1276 年,在攻陷臨安前,元軍統帥伯顏就急不可耐地派人前往泉州,招降主持市舶司事務的蒲壽庚。十二月,蒲壽庚上表降元。儘管這一舉動,給他招致後世罵名;蒲氏後人也遭明廷嚴懲。但不容否認的是,蒲氏降元,使泉州免遭兵燹。一度繁華似錦的廣州則因元軍三次攻陷,蒙受巨大損失,地位開始衰落。
相較而言,由於受戰亂影響較小,加之元統治者有意扶持和政策優惠,如鼓勵當地官員招引外商來元貿易、設置市舶司並制定有關制度、封泉州神女林默娘「號護國明著靈惠協正善慶顯濟天妃」,並每年由朝廷特遣使者前往祭奠;注重泉州基礎設施和經濟建設等,泉州海外貿易量開始反超廣州,成為東方第一大港,及元朝海外貿易中心。當時,泉州與98 個國家和地區有商貿往來,進口的商品數量、品種遠勝前代。瓷器、紡織品、金屬礦產品、農副產品等大宗貨物也通過泉州,遠銷海外諸國。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稱譽泉州是「世界最大良港之一」,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圖泰則認為,泉州「是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港口」。東、西方多國商人、旅行家、傳教士、學者匯聚於此,有效溝通了中、外科技、文化交流,泉州也因此被後世譽為「海上絲綢之路」上東、西方文明的結點和文化交流樞紐。
三、衰落
元末明初,泉州地區因長期戰亂不息,經濟、社會遭受巨大摧殘,海外貿易長期斷絕,許多巨賈豪商被迫攜帶資金、貿易關係和資源,移居到其他相對和平穩定的地方,泉州逐漸由盛轉衰。而給泉州造成致命傷害,使其從「東方第一大港」神壇上跌落的,則是明、清二朝皆曾推行的「海禁」政策。
朱元璋劇照
明初,為孤立、打擊盤踞在沿海島嶼上的元朝殘餘勢力,明廷嚴禁沿海居民從事海外貿易活動。後來,朱元璋又嚴禁民間使用「蕃香蕃貨」。宣宗、代宗、英宗時,又多次下詔,嚴禁「私造大船」從事海外貿易。雖然這一時期民間私人海貿愈演愈烈,但泉州作為曾經的海貿大港,海防重點,自然不會成為從事海外走私貿易的商販們的最佳選擇。因此,明穆宗於隆慶元年(1567 年)下詔, 「開海禁,准販東、西二洋」,史稱「隆慶開海」,卻選擇了雖地理偏僻,但在此前走私貿易中,被走私商販們選中進行出入、交易,從而導致 「東、北巨賈竟騖爭馳」,類似後世「走私貿易天堂」的漳州海澄月港作為主要海貿港口,泉州地位日益低落。
順治皇帝劇照
清初,為防範、孤立、打擊盤踞台灣的鄭氏集團,清廷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嚴禁商民、船隻私自出海,有將一切糧食等項與逆賊貿易者……不論官民,俱行奏聞處斬,貨物入官。」順治十八年(1661年),更是頒發「遷界」令,強逼沿海 30 里內的居民一律內遷: 「膏腴棄為荒地,廬舍淪為廢墟;無數人民,流離顛沛」;沿海地帶,縱火焚毀, 「火焚二月,慘不可言,興、泉、漳三府尤甚」。泉州昔日「東方第一大港」的輝煌,徹底淪為黃粱一夢。
文史君說
綜觀千餘年泉州的興衰,不難看出,自漢至唐,由於獨特、便捷的沿海地理位置、相對和平安定的社會環境,泉州逐漸成為北方南遷民眾的主選定居地之一,並因此獲得經濟繁榮發展的難得機遇;唐、宋、元歷朝都極重視海外貿易,並因此而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直接促成泉州躍登「東方第一大港」的寶座。因明、清二朝為孤立、打擊敵對政治勢力,強推「海禁」、「遷界」等政策,硬生生將泉州從「東方第一大港」神壇上拉墜,跌落凡塵。其成敗歷史經驗、教訓,值得後世深思、借鑑。
參考文獻
(元)脫脫:《宋史》,中華書局,1977年。
(明)宋濂:《元史》,中華書局,1976年。
陳高華、吳泰:《宋元時期的海外貿易》,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年。
莊為璣 等:《海上絲綢之路的著名港口——泉州》,海洋出版社,1989 年。
李玉昆:《泉州海外交通史略》,廈門大學出版社,1995 年。
(作者:浩然文史·郛生)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關注我們
專業學者團隊
有趣又有料的文史科普
投稿:公號首頁點聯繫我們
稿酬優厚
分享、在看、大拇哥
一個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