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銷商,站著把錢賺了!

2023-07-24     新經銷

原標題:經銷商,站著把錢賺了!

導語:誰擁有稀缺資源,誰就有選擇權。

作者丨任文青Andy

上個月拜訪了一個經銷商。

一直以來,她都把代理的品牌當作全部的事業,市場做得非常好。然而去年以來,廠家調整政策,要把她變為倉儲配送商。她的生意立馬生變:被迫簽訂各種不平等條約,業務團隊拱手讓人,凈利也從6個點急速下降到2個點。

她說過去以為自己是品牌的合作夥伴,現在才發現,是自己想多了。

幾乎是同時,另一個經銷商老闆跟我講,三年疫情能活下來不容易,他最大的收穫是,明白了再不能像過去那樣依賴一個品牌,風險太大,命運不在自己手裡。

經銷商的命運,並不掌握在自己手裡。越來越多的經銷商有這樣的感悟。

為什麼會這樣?

這涉及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經銷商靠什麼賺錢?

大多數經銷商可能會脫口而出,靠差價和品牌的返利賺錢。

這個沒錯。但思考這個問題有一個更深的層次,廠家為什麼讓你賺這個錢?

是因為它需要你來墊資、壓庫存、做配送,這個事你來做更有效率,為此你投入資金和人力。表面上賺的是差價,實際上是你從廠家掙的工資,它對應的是你投入資本的回報。

第二個問題,為什麼掙這個錢越來越難了?

經濟下行,存量競爭,品牌的增長目標沒變,怎麼辦?團隊一級一級往下壓,最後當然就壓到經銷商這裡。

毛利空間越來越小,運營成本越來越高,再加上壓貨等造成的資金費用高企,仔細一算根本不賺錢,搞不好就是虧錢。

但不做不行,經銷商和品牌,尤其是頭部品牌的關係,並不對等,

憋屈、沒有尊嚴。這是很多經銷商的真實感受。

下一步往哪走?怎麼轉型?

其實經銷商講轉型,另一種表達就是,能不能站著把錢賺了?

站著賺錢的本質,是你有選擇權。

代理的品牌離開你不行,其他品牌進入當地市場首選跟你合作,跟品牌有相對平等的關係,讓你簽不平等條約,你可以選擇維護自己的利益,甚至直接說不,而不是一味忍氣吞聲。

你說我也想這樣,但是做不到啊。

關鍵要看,誰的資源更稀缺。誰擁有稀缺資源,誰就有選擇權,稀缺,是我們洞察商業本質的透鏡。

舉個例子。

廠商關係中,為什麼經銷商只能掙辛苦錢?因為品牌稀缺,渠道資源不稀缺,你不做有人做。品牌賺取更多利潤,本質上是它自身品牌這個稀缺資源的變現。

過去幾十年,很多經銷商跟隨品牌把生意做起來了,但是他們依賴廠家做市場,自己沒有建立起終端推廣和運營品牌的能力,所以成本越來越高,利潤越來越微薄,沒辦法也只能苦苦維持。

但不是所有經銷商都如此。

過去幾年,我們採訪了很多「大商」,他們是經銷商這個群體的佼佼者。

什麼是「大商」?體量足夠大,就是「大商」嗎?

並非如此。

前段時間走訪一個經銷商,年銷3-4個億的老闆,一臉愁容。市場環境不好,但品牌指標壓力不減,他們走大分銷的模式,缺乏渠道下沉深耕的能力。公司一直在思考新的經營方向,但想得比較多,做得比較少,目前還是在品牌的框架內做局部優化。

溫水煮青蛙的狀態。

相反,另外一個經銷商,過去幾年,他一直深耕渠道,打造推廣新品的團隊,主動做品牌的取捨和組合,雖然年銷只有六七千萬,但是利潤是同行的2-3倍。

我想說的是,真正的「大商」,不是體量大。

體量再大,掙得仍然是廠家給的工資,品牌政策一變,生意也很可能就崩塌。

你有銷量,是你選擇品牌,而不是品牌選你,這才是真正的大商。

如何做到?關鍵是你得擁有稀缺資源。

這個稀缺資源,就是你的客戶。

如果問經銷商老闆,你的公司是不是以客戶為中心,我想大部分都會說是。

但如果換一個問題,經銷商你到底在服務誰?很多經銷商老闆,腦子裡第一個冒出的,很可能是他代理的品牌。

經銷商有服務品牌的思維沒錯,因為經銷商這個群體的存在,就是品牌的需要。某種意義上來說,經銷商就是品牌的編外團隊。

你可能說,服務品牌和服務客戶並不衝突。其實,這涉及一個底層思維的不同,或者說它是一個商業價值觀的問題。

服務品牌,你掙的是品牌給你的工資。

服務客戶,你賺的才是市場給你的利潤。

二者的區別在於,決定給不給你發工資的是品牌,決定你能不能賺到利潤的是市場。

市場的好處在於,你的服務更好,你的效率更高,沒有誰能替代你,你就能站著把錢賺了。

過去,經銷商不稀缺,品牌稀缺,好產品稀缺。

現在,好產品不稀缺,掌握了終端資源,擁有推廣能力的經銷商稀缺。

比如,現在發展起來的區域平台型經銷商,通過數字化工具覆蓋數千家小店,已經成為了本地的供應鏈平台。服務好,效率高,客戶認,有銷量,品牌自然主動尋求合作。

「經銷商」,是品牌商立場的稱呼,是廠家的編外團隊。

「供應鏈平台」,是站在終端客戶立場的稱呼,是一家獨立的企業。

他們在市場的博弈中占據了主動地位,本質上是因為他們從品牌的編外團隊,轉變為服務好客戶的獨立企業。

成為一家獨立的企業,是站著把錢賺了的前提。

你可能會說,講得挺有道理,到底怎麼做?

其實,泛泛地講,只能是大邏輯和方向。具體到任何一家經銷商,因為地域、競爭環境、發展階段、代理的品類和品牌、團隊的能力等等,都是不同的,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前幾天有一位經銷商老闆給我打電話,他大概的情況是這樣的。

他在一個地級市,目前銷售額五六千萬,他想在未來兩到三年做到一個億。

目前團隊沒有按品類劃分,導致很多他認為有前景的品牌,沒做起來,因此他想將業務團隊做品類的拆分,同時招一兩個新人,這樣有代理新品牌的機會,也可以承接。

他認為這樣是可行的,但又沒底。但他有一點很明確:未來的方向,就是要有更多的業務人員,代理更多的品牌。

聽他講完,我說按品類去劃分團隊,為了增加銷量去擴充團隊,是一個方向,但問題不在於,你這麼做對不對,而在於你思考的起點是什麼。

我給他兩點建議:

第一,思考的邏輯很重要。

目標設定一個億,合不合理?要對目前網點容量做分析,三四千萬的增量,來自於哪些網點?哪些產品?需要哪些人去做?基於這些分析,你再看具體做什麼動作,包括組織、績效、選品等等。

「更多的業務人員,代理更多的品牌」是結果,而且是一種可能性的結果,而不是你思考的起點。

思考的起點錯了,動作碰巧對了,其實是更加危險的事。

第二,多出來學習交流很重要。

經銷商雖然各有具體情況,但生意本質是相通的。

我一直說,你看到的優秀同行越多,越容易定位自己的坐標,判斷自己現在的位置,知道未來可能往哪裡走。

別人的經驗對你是不是一定有用?需要你多看,多思考,然後結合自己的情況,去嘗試。但至少,你要先知道,有哪些案例,哪些方法,哪些經驗存在。

最後,講講我們發起的「經銷商會員俱樂部」。

6月份正式啟動,目前已有超過150位全國優秀的經銷商老闆加入。目前我們已經舉辦了3場分享會,1場標杆經銷商遊學。

7月21日,第一場標杆經銷商遊學走進西安嘉品雲市,全國各地的經銷商濟濟一堂,紛紛慕名前來參觀和學習,現場人員爆滿,座無虛席。

嘉品雲市創始人樊奇先生現場分享了他的創業經歷和心得,又到嘉品雲市18000平米倉揀配運營現場參觀,深入交流,為行業提供了一個非常優秀的案例。

接下來幾場分享和遊學活動,也已規劃出來。

如果你的生意面臨挑戰,一直在原地打轉,歡迎加入經銷商會員俱樂部,抓住先機、降本增量,在這裡,你可以找到合適的學習對象和路徑參考!

如果你在自己的區域做得非常出色,在經營管理方面有自己的心得,我們更加歡迎您的加入,與高手同行,相互學習共同進步,成為快消商貿行業的未來引領者,站著把錢賺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795fd7e3cd32dd8e93c5ba6a1115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