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三大城市,現在的北上廣深只有一個入圍

2021-07-19   後知後覺吳

原標題:民國三大城市,現在的北上廣深只有一個入圍

當今之中國,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毫無懸念、當之無愧。

明國時期卻非如此。

第一大城市,絕無懸念:上海。

上海在民國時,是行政院院轄市、特別市。其地位比今日之上海對國家的地位,更高。

上海被稱為上海灘,又稱十里洋場。

為什麼叫上海灘?上海開埠後,在1845年,某些洋人劃定第一片外國人租界時,把東邊界劃定在洋徑沃,中文譯作過來叫「黃浦灘」。

上海人認為上海的發展繁榮,是從這片灘地發展起來的,黃浦灘演變為外灘,外灘再演變為上海灘,「上海灘」逐漸被用來形容上海了。

十里洋場,本身是貶義詞,因為是用來形容上海的租界區外國人很多,燈紅酒綠、繁華異常,尤其是洋貨橫行,所以稱之為「十里洋場」。

三十年代的上海,是東方排名第一的大都會,比當時的東京繁華多了。

上海在民國時,占全國66%的產值和61%的進出口貿易。

放眼當時世界上的各大城市,上海的繁華程度僅次於倫敦、巴黎和紐約。

舉個例子,從香港到上海來做生意的富婆,常常被稱為「鄉下村姑」。

可見當時上海的繁華至極。

有歌謠寫道:人人都學上海樣,學來學去學不像,等到學到三分像,上海已經變了樣。

第二大城市,天津。

2020年,天津的GDP全國排名,已經在十名開外,甚至沒有南京高。

但在民國時,天津市是當仁不讓的第二大城市,也是行政院院轄市、特別市。

天津又稱「天津衛」。

天津素有九河下梢之稱,海河、南運河、北運河等眾多河流均在天津交匯。

1402年,朱棣為了紀念開始發兵的「龍興之地」,朱棣把「天子渡河之地」直沽賜名為「天津」。「天」是天子的意思,而「津」是指渡口的意思。

「衛」是明朝的軍事建制稱呼。當時的天津設有天津衛、天津左衛、天津右衛。「天津衛」一詞,由此而來。

民國時,公認的「南有上海,北有天津」。

當時的天津是中國第二大商業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貿中心。

三十年代,天津的貿易額占全國貿易額的三分之一。

當時的天津有200多家國內外保險機構。

天津的鐵路、海運、航運等交通優勢,在全國獨一份。

在天津,產生了中國的第一所大學、第一條電話線、第一個郵局、第一張郵票、第一個現代化的造幣廠等。

第三大城市,武漢。

武漢同樣是民國行政院院轄市、特別市。

武漢被稱為:「駕乎津門,直逼滬上」。

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提到過武漢:「要把武漢建成紐約、倫敦那樣繁華的國際性大都市,讓它成為東方的芝加哥」。

武漢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直轄市。

武昌、漢口、漢陽,三鎮聳立在長江大水之上,氣勢磅礴、威風凜凜。

武漢是辛亥革命的發源地,擁有當時全國最大的兵工廠。

武漢的近代工業化的企業數量,穩居全國首位。

今日之武漢,按照2019年的城市GDP排名,依然可以闖進全國前十。

雖然不能和北上廣深相比,但比天津還是要好一些。

本文由後知後覺吳原創,歡迎關注和評論。

上海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