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社·全民健康】低溫不僅能凍傷,還有可能會燙傷!

2023-12-20     中國小康網

原標題:【透視社·全民健康】低溫不僅能凍傷,還有可能會燙傷!

又到了年底沖業績的時候了,冷空氣好像也是格外努力。全國多地近期迎來寒潮天氣,預計未來幾天氣溫會持續偏低。

不少小夥伴已經是白天暖寶寶傍身,晚上電熱毯護體,用起了各種「取暖神器」。大家都知道在冬天低溫狀態下,手腳特別容易凍傷。但需要警惕的是,低溫不僅能凍傷,還有可能會燙傷。

圖源:卡樂圖片 攝影/賈瓊

什麼是低溫燙傷?

很多人可能疑惑,低溫也會燙傷?要知道,低溫燙傷可比普通燒燙傷「雞賊」多了!

普通燒燙傷,通常是在高溫氣體、火焰、開水等接觸下造成的創傷。這種創傷通常顯而易見,往往也是「立竿見影」,立馬疼痛,立馬起泡,立馬尖叫,容易讓人察覺和躲避。

低溫燙傷是指皮膚長時間接觸比體溫高的低熱物體而引起的燙傷,有點類似「溫水煮青蛙」。人體的溫度一般在37℃左右,當接觸皮膚的熱源高於人體溫度,且長時間作用時就可能導致皮膚及軟組織由淺及深的損傷。

當我們的皮膚與45℃~50℃的溫度接觸時,比如熱水袋和暖寶寶等,皮膚的感覺神經末梢不會馬上感受到刺激,在長時間接觸後反而適應了與該溫度的接觸,很難及時察覺,從而導致熱量滲透進入更深層的組織,造成燙傷加重。嬰幼兒、老年人、癱瘓病人或醉酒者,往往因感覺反應較遲鈍,成為低溫燙傷的「高危人群」。

低溫燙傷嚴重嗎?

市面上常見的幾款取暖設備,能達到的溫度各不相同,但整體上,實際使用的平均溫度都在40~50℃之間,處於低溫燙傷的「高發範圍」。

千萬不要以為「覺得燙了躲開就好」,等感覺出來的時候,可能已經形成燙傷了!儘管這類燙傷的創面面積看上去較小,創面疼痛感不十分明顯,早期大多只是紅腫、水泡、脫皮、發白。

但實際可能損傷深至皮下組織、肌肉等,相較於高溫燙傷,低溫燙傷往往傷口較深,癒合更困難,常常幾個月都難以痊癒,嚴重會發生潰爛,甚至需要手術切除壞死組織。嚴重程度主要取決於接觸熱源的時間,時間越長,皮膚受損程度越重。

哪些人容易造成低溫燙傷?

普通人群(學生、工作群體):夜間深度睡眠;醉酒狀態;在室外凍到手腳麻木,到室內立刻拿熱源取暖。

老年人:老年人因下肢感覺遲鈍,以致發生燙傷不易知覺,直到燙傷到了很嚴重的程度才被發現。

糖尿病病人:由於周圍神經病變神經末梢不敏感。

小朋友:由於皮膚嬌嫩、表達能力欠佳等因素,也容易造成低溫燙傷。

殘障人群:由於局部皮膚感覺功能減退或障礙對熱刺激的敏感性降低。

燙傷了立刻進行「冷處理」

當長時間使用取暖設備,發現皮膚已經發紅、腫脹、脫皮或出現水泡了,則意味著已經發生了低溫燙傷,此時應立即進行「冷處理」,開啟「沖、脫、泡、蓋、送」五大急救步驟。

一衝:儘快用流動的冷水沖洗燙傷處至少20分鐘以上,以降低皮膚表面的熱度,減少對皮膚的進一步損傷。

二脫:充分的沖洗和浸泡後,在冷水中小心移去衣物。如果傷口與衣物粘在一起,要小心剪開,避免強撕。

三泡:疼痛明顯的,可持續在冷水中浸泡10-30分鐘,用於緩解疼痛。不要用冰塊,容易把皮膚凍傷!

四蓋:用無菌紗布輕輕蓋住患處,如果沒有紗布,可用清潔乾燥的毛巾代替。切記不要用有毛狀、絮狀的物品覆蓋,避免與傷口粘連。

五送:如果出現水皰,或者創面明顯較深,及時就醫和送醫!

不要私自塗抹任何東西。尤其是牙膏、老鼠油、醬油、紅藥水、紫藥水等偏方,千萬不要塗!

怎樣預防低溫燙傷?

所有的取暖神器,身體都不要直接接觸!正確使用取暖神器,才是預防低溫燙傷的重中之重。

1.暖寶寶:應隔著衣服貼,熱水袋和暖手寶用之前套個保護套。

2.電熱毯:不要整夜使用,溫度不要過高,最好選用調溫電熱毯。

3.熱水袋不要灌水太滿,裝70%左右熱水即可,水溫不要太熱。

4.不要長時間貼近暖氣片等取暖設備。

(透視社綜合央廣網、紅網、武漢晚報報道)

編輯:劉淞菱

校對:李旭穎

審核:龔紫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755475a8c5766f41475ebc57d9cb59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