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省政府高規格召開的這個會議現場,透出了三個關鍵詞

2023-11-24     紅網

原標題:省委省政府高規格召開的這個會議現場,透出了三個關鍵詞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胡沖 長沙報道

11月23日,全省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在長沙召開。會議的規格很高,省委書記沈曉明,省委副書記、省長毛偉明出席會議並講話,省委副書記李殿勛出席。

會議以視頻形式召開,各市州設分會場。有關市州、園區、企業和省直單位代表作交流發言。

11月23日,全省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在長沙召開。(圖片來源:湖南日報)

這是湖南以省委、省政府名義召開的、以新型工業化為主題的一次重要會議。傳遞出一個鮮明信號,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推進新型工業化。

工業是興國之要,製造業是強國之基,新型工業化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任務。

湖南工業發展歷史底蘊深厚,是全國率先提出推進新型工業化的省份之一。當前湖南工業已涵蓋39個工業大類行業、194個中類行業、597個小類行業,構建起較為齊全、初具規模的工業體系。

湖南省委、省政府歷來高度重視工業發展,自2006年首次提出新型工業化以來,工業越來越成為湖南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可以說,在拓寬經濟增長空間、增強發展新動能中,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是湖南加快構建「4×4」現代化產業體系、打造國家重要先進位造業高地的必由之路。

會議指出,要深刻把握新型工業化在湖南發展全局中的地位作用和當前全省新型工業化所處的發展方位。強調要堅持創新引領、特色發展、改革開放、協同推進、綠色低碳、「五個突出」。

在湖南新型工業化高質量發展其勢已成的當下,如何理解把握此次高規格又備受關注的全省新型工業化大會?記者在會議現場捕捉了三個關鍵詞。

關鍵詞一:實

實者,實體經濟。發展壯大實體經濟,離不開製造業,這逐漸成為一種顛撲不破的社會共識。

目前湖南實有經營主體近700萬戶,其中規模工業企業數量已突破2萬家,這種體量的規上工業企業,已為湖南進一步壯大實體經濟構築了一個遞增函數。

設計:高芹 趙冰 陳彥

今年8月底召開的省委十二屆四次全會,明確了以滾動實施打造國家重要先進位造業三大標誌性工程為抓手,加快構建「4×4」現代化產業體系,從企業和產業兩個維度,樹立了大抓工業、大抓實體經濟的鮮明導向。

縱觀工業文明史,實體經濟一直都是工業化進程的基本載體和底座。脫離了實體經濟的工業化註定將成為空中樓閣、鏡花水月。

目前,湖南總體上處於工業化中後期階段,在步入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節點,總結並吸收一些先發國家和地區在工業化後期的經驗教訓,顯得尤為重要。

比如一些已開發國家在經歷了上個世紀90年代網際網路經濟帶來的高速增長後,社會發展呈現出去工業化、脫實向虛的明顯現象,直到十多年前經歷了金融危機的嚴重衝擊,才痛定思痛,對先進位造業進行再布局,推進「再工業化」,推動高端製造業回流。

由此,保持定力,進一步強化實體經濟對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支撐作用,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是湖南在工業化中後期階段的一道「必答題」。

關鍵詞二:新

新型工業化究竟新在哪裡,與傳統工業化的本質區別是什麼?

或許我們能從新工業革命下生產函數迭變中來一窺究竟。

與傳統工業化追求勞動力、自然資源等要素保障不同的是,新型工業化的最大變量和增量源於數位技術。數位技術帶來的顛覆式創新,不斷催生工業領域的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新的技術—經濟範式又為經濟社會發展持續注入新動能。

今年以來,湖南縱深推進「智賦萬企」行動,以新一代數位技術驅動生產方式和企業形態實現根本性變革,以建設智能工位、智能製造產線、智能製造企業為著力點,讓萬企千態插上數字化翅膀。

湘潭鋼鐵集團的五米寬厚板廠智慧中心。(攝影:譚蘇昕)

從9月底召開的全國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到近期各個省份相繼舉行的新型工業化會議,記者發現,立足於產業基礎的「智改數轉」已成為各地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共同路徑。

加快「智改數轉」步伐,提升製造業的「含新量」「含金量」,推動產業發展能級躍升,已成為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廣泛共識。

反觀一些國家或地區,在工業化進程快速推進中,錯失數位技術帶來的新機遇,喪失數字賦能產業轉型升級的窗口期,導致工業化後程舉步乏力,從而走上了依賴出口初級產品的老路,而深陷「中等收入陷阱」。

正如會議指出的,「找准推進新型工業化的發力點和突破口」「要突出數位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這個主方向」。

毫無疑問,新型工業化的「新」與風起雲湧的數位技術密不可分。

關鍵詞三:化

化,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有一種釋義,即:加在名詞或形容詞之後構成動詞,表示轉變成某種性質或狀態。與「化」相關的詞彙包括但不限於,羽化、蝶化、春風化雨,等等。

不難看出,化具有形態之間的融合意味,是形態之間相輔相成、共榮共生、相得益彰的平衡態勢。

今年5月份舉行的第三屆長沙國際工程機械展覽會。(圖片來源:新華社)

會議指出,湖南紮實推進新型工業化,聚焦打造國家重要先進位造業高地,把握「五化五新」要求,「五化」為高端化、數字化、集群化、綠色化、服務化。

「五化」或可拆解成一系列關鍵詞,品牌與價值鏈、數字經濟、先進位造業、綠色低碳、產業生態。

落實到新型工業化進程中,「五化」深度互嵌共生。展開來看,傳統產業的提質升級離不開高端化的品牌質量培塑;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又離不開數位技術的賦能;而新業態新產品的競相奔涌,必須跨越生態環境的剛性壁壘,實現綠色低碳發展;提高產業的集聚度、配套率,形成規模疊加放大效應,則指向集群發展;科技交叉背景下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特徵,勢必催熟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服務屬性。

誠然,「五化」融合不是單向度的,它們處於一種邊界逐漸消融的整體之中,唯有在此水乳交融的整體之中,才能形成和積澱省域範圍內推進新型工業化的規模和底蘊,從而以此為根基,走出一條具有湖南特色和優勢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而「化」還有一重引申意,即風俗、風化、風氣。推進新型工業化,形成「化」的風氣、聲勢、規模十分重要,參與的成員越多、規模越大,越有利於攤薄推進的成本,提升推進的成效。

來源:紅網

作者:胡沖

編輯:蘇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73a300696828ef56ee8da95af155a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