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定調,允許降價!房地產,有了新動向

2023-08-23   功夫財經

原標題:官媒定調,允許降價!房地產,有了新動向

作者:奇齊

01

周末,《中國房地產報》的一篇文章,讓一潭死水的樓市瞬間泛起漣漪。

作為住建部有著一定官方背景的融媒體,中房報呼籲「三降」,降首付、降稅費、降房價。

特別是「降房價」。

文中提到「應當給予開發商更大的自主定價權,允許開發商以降價促銷的方式展開自救,以儘快回籠資金。」

這樣的發聲,讓人很難不聯想到是官方表態。

消息一出,瞬間引爆了輿論。

要知道,對「開發商降價」這件事,一些地方之前可不是這個態度。

如果大家經常在網際網路上衝浪,對地方「不准降價賣房」的政策導向,不會陌生。

去年8月,合肥長豐縣一樓盤推出直降4000元/㎡,結果被定性為非法銷售,被叫停。

今年5月,崑山兩家房企因為「擅自大幅度降價銷售」,被當地住建發文公開通報批評並處罰。

這些都不是個案,因為很多省份,都專門出台過相關「限跌令」。

比如東北「一哥」瀋陽,就發布過「儘量避免以價格優勢吸引購房者達到銷售目的」的通知;西南地產大市昆明,也發布了「房企若惡意降價將被約談,情節嚴重者將停止網簽」的說明。

安徽蕪湖宣布,如果銷售價格低於備案價格5%以上的,需重新申報。

湖南嶽陽市規定,新房銷售的實際成交價不得低於備案價格85%。

總之,「限跌」一直是過去樓市調控政策里,被奉為圭臬的一個大方針。

簡單的說,過去是不允許降價的。

02

儘管過去一段時間,無論是民眾也好,大V也罷,都討論過有關「限跌令」的合理性,比如馮侖,就公開抨擊過「限跌令」,認為不讓開發商漲價降價,是侵害企業自主定價權。

嚴重違反了《物權法 》。

但其實網友們心裡也明白,房價作為跟民生百姓息息相關的一件事,早已不能單獨用《物權法》去規範了。

「限跌令」,看似是不合理,但是地方上的一個「急招」,最終目的就是為了穩固房地產市場。

畢竟,房地產市場出問題,銀行、信貸、開發商現金流、老百姓的資產、當地政府的土地市場,全都會受到巨大影響。

因此,「限跌令」一直心照不宣地實施著,開發商也默默遵循,民眾也大多理解。

但沒想到,情況逐漸失去了控制。

8月中,克而瑞公布百強房企的全國總銷售額,整個7月只有3504億,相比往年跌了三分之一。

頭部開發商,都沒什麼資金進帳。

而與此同時,匯率也開始失守,人民幣貶值嚴重。

很多借美元債的開發商,借錢匯率是6.2,到了要還錢的時候,匯率來到了7.3。

8月初,碧桂園宣布債務違約,正式爆雷。這家曾經的宇宙房企,光是美元債,就借了不少,再加上老百姓的錢袋子緊繃,房企交付成了難題,大家更不敢買房了,最終導致開發商的銷售回款出了大問題。

一系列的連鎖反應下,局勢出現了巨大的變化。

8月中旬,江西省省會南昌爆出了一件地產圈大八卦。

下轄的南昌縣的一個樓盤,因為銷量不佳,收到了當地政府部門的工作函,要求「及時調整營銷策略,加大營銷力度,壓實營銷責任,對銷售不力的營銷團隊進行約談、調整、解聘。」

事情一出,網友們繃不住了,都2023年了,還有這種笑死人不償命的事情。

大家關注的焦點一方面是覺得官方管得太寬了,另一方面居然如此不尊重勞動法,提出「解聘團隊」這樣的建議。

但這件事背後還有一個重要的後續,根據澎湃新聞報道,當地政府雖然管得寬,但是是允許開發商打折降價銷售。

結合文章開頭提到了中房報的呼籲「應當給予開發商更大的自主定價權,允許開發商以降價促銷的方式展開自救,以儘快回籠資金。」

大家是不是能感受到一些信號了。

沒錯,曾經鐵網一張的「限跌令」,終於開始鬆動了。

新房價格鬆動體現在三方面:

1、政策導向開始鬆口。

這一點,從《中房報》的吹風方向,大家應該已經可以感受到了。

2、開發商降價意願強烈。

在碧桂園爆雷前夕,我聽過一個小道消息,一家為數不多未爆雷的民企,提前得知碧桂園的資金流動性困難後,內部要求「不顧一切打折促銷,只求回款。」

畢竟目前前100強房企,46家出了問題,前30強房企,20家爆雷,前10更是只剩龍湖一家民企獨苗。

這種情況下,利潤都是浮雲,虧本甩賣,斷臂求生才是開發商活下去的唯一選擇。

3、民眾對於降價的態度。

應該說,不少人對於新房降價都是喜聞樂見的,畢竟房價過去20年房價漲幅,讓不少開發商賺得盆滿缽滿。

再看到恆大等的房企所作所為,如今民眾對於能看到開發商割肉,都是拍手稱快的。

因此,無論從政策層面,還是房企活下去的意願和民意基礎,新房價格下調,都成了現在的一個趨勢所在。

換句話說,這才是「救市」眾多方案里中能夠奏效的一條路徑。

03

當然,這條舉措,會讓很多人產生陣痛。

首先,割肉的是開發商。這一點剛才說過了,很多開發商已經想明白了,虧本甩賣,但是保留一個可以留在牌桌上的資格。

其次,陣痛的是二手房房東們。要知道二手房價的定價權,在當下的市場,完全受到周邊新房價格影響的,一般是周邊同地段的8折左右,根據房齡和產品力有些許不同。

如今新房一旦開啟降價模式,那麼二手房價肯定就得隨行就市了,至於房東的心情,沒人顧及了,畢竟大局為重。

最後,遭遇陣痛的當然是一些地方政府。

一旦「限跌令」收回,土地價格肯定難以為繼,這時候,如何支付政府的公共支出,如何盤活當地的經濟,如何保持當地的運轉,如何支付公務員工資。

這些資金缺口,一方面可以通過縮減開支,很多地方縮編,清退合同工,甚至關掉公交車的空調,已經在執行了。

而與此同時,操盤手們也在想方設法拓展收入,比如上半年出圈的淄博燒烤旅遊,貴州萬人空巷的村BA,都是盤活經濟的方式。

但這些遠遠比不上房地產,畢竟房地產既能賣地,又能帶動當地建築製造業等上下游產業,還能解決就業的產業,放在任何一個地方都是香餑餑。

所以,適當降低新房房價,守住房地產的盤子,才能讓整個經濟大盤穩住。

當然,前提是百姓們兜里有錢,也對未來有信心。

這非常考驗當前操盤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