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為何不提前退位,扶持雍正帝一段時間?不想、不必、更不敢

2021-06-11     今日生活視角

原標題:康熙帝為何不提前退位,扶持雍正帝一段時間?不想、不必、更不敢

清朝作為最後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一共產生了十二位皇帝,從努爾哈赤建立後金開始算起,愛新覺羅氏統治了296年,如果從皇太極將國號改為大清算起,清朝共存在276年。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他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時間長達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康熙皇帝為清朝的昌盛做出許多貢獻,他繼位初期國內外政局嚴峻,卻還堅持大規模用兵,以確保國土的完整和統一。

少年時挫敗鰲拜實現真正的掌權後,利用九年的時間重振朝綱,平定三藩之亂、統一台灣、挫敗沙俄,一系列軍事上的勝利和政治上的加固,為清朝的「康乾盛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所以許多學者尊稱康熙皇帝為「千古一帝」。

康熙皇帝不論在影視劇還是在電視劇中,為了確保皇四子胤禛能夠順利繼承皇位,費盡心思,先是用兩道聖旨控制住「九門提督」隆科多,隨後又順水推舟將年羹堯提拔為「陝甘總督」,當時胤禛已經娶年羹堯的妹妹為福晉,年羹堯成為胤禛穩固朝政的得力助手,同時康熙皇帝保留了胤禛手中「欽差關防」的大權,每一步操作都別有深意!

康熙皇帝晚年,朝中因為廢立太子之事,開始分成兩派,一派是支持皇十四子、皇八子的,另外一派是支持皇四子。

八子權勢強大,對皇四子極具威脅,而皇十四子更是被朝廷中許多大臣認定其身份,所以在皇四子最後得到皇位後,被冠上「毒殺皇父、矯詔篡權」的罪名。

為何康熙皇帝要在駕崩前夕才將皇位傳位給胤褆,而不是像乾隆皇帝那樣,提前退位當太上皇,扶持雍正帝一程,以杜絕雍正皇帝繼位後面對的負面局勢?其實他不想、不必、更不敢這樣做。

在那個皇權至上的時代,不論是君臣還是父子,只有權利在自己手中,才是最有安全感的,這一點不論是皇帝還是平民都有同樣的想法,所以康熙皇帝才不想過早把皇位傳給雍正皇帝。

除此之外,康熙皇帝之所以不提前傳位,也是擔心皇四子胤禛成為第二個廢太子,正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就是因為過早立太子,才導致太子成為所有人的攻擊對象。

所以康熙皇帝在第二次廢太子之後,沒有再公布儲君的人選,一是為了避免皇子們之間爭奪儲君的位置,出現互相殘殺的場面,二是為了有效避免自己心儀的人選被其他皇子陷害,成為眾人攻擊的對象。

如果康熙皇帝過早將皇位傳給皇四子胤禛,從某種程度上講,他就是第二個廢太子,其他皇子一定會趁著康熙皇帝在世,各種陷害、攻擊胤禛,甚至還會出現兵變等情況,等到把胤禛剷除後再逼迫康熙皇帝將皇位傳給自己,到時候就會出現兄弟相殘的情況。

而且,當時皇八子在京城內有很強的勢力,皇十四子手握軍事重權,如果當時明面立皇四子為儲君,很有可能出現皇八子和皇十四子聯手,以「清君側」為由剷除皇四子的局面。

雖然康熙皇帝當時已經年邁,但他對自己的身體和當時的局勢都十分自信,所以認為「不必」做出禪位的決定。只是沒成想康熙皇帝突發疾病,最後連皇宮都沒能回去,就死在暢春園中,從初七生病到十三日駕崩,只是短短的7天,康熙皇帝就去世了,這一點讓人覺得措不及防。

另一方面是康熙皇帝對掌控「九子奪嫡」的局勢很自信,他前腳將皇十四子封為「大將軍王」,隨後就將皇四子的「大舅哥」年羹堯提拔為「四川總督」,隨後又升為「陝甘總督」,並且手握軍事重權和糧草供應,就憑藉這一點就能牽制住皇十四子的軍事力量。

除此之外,康熙皇帝還將皇四子胤禛的舅舅隆科多封為「九門提督」,將京城內最大第一股勢力,交給了皇四子這也是在暗暗幫助他,所以他不需要提前退位,只等到他駕崩隆科多拿出遺詔,皇四子就可以順利繼位,到時候皇十四子再想動手,就會被冠上「謀反」的罪名。

儘管康熙皇帝晚年倦政,使得朝廷政事腐敗,但他前期推行新政,使得清朝的國力得到穩固的提成,為清朝的盛世做出巨大貢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71594473_115015-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