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江湖50年激盪史:油價8次大起大落,阿拉伯世界曾直剛美國

2022-06-01   戲說金融

原標題:石油江湖50年激盪史:油價8次大起大落,阿拉伯世界曾直剛美國

石油被稱之為「工業血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自工業革命引發了機械產品的大規模製造熱潮之後,各國對石油的需求和爭奪那是從不間斷。這也難怪當年基辛格毫不忌諱地說出那句令人震耳發聵的話語:「控制石油,那就控制了所有國家,控制糧食,那就控制了全人類。」

儘管目前人類在環保意識的呼喚下,都積極地去尋找可以替代石油地清潔能源,但總的來說,在短時間內,想要完全放棄石油的使用是不可能的。

這樣的背景下,石油江湖的故事自然也是跌宕起伏。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商品的價格由價值決定,受供求關係影響上下浮動。而石油的供求關係和其他商品不同,它更多是受宏觀環境影響。

因此,石油江湖的故事,更多地濃縮到了油價的起伏上。

為什麼我們只說其50年沉浮呢?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石油輸出國組織 (OPEC)成立於1960年,其目標是直接干涉石油的供給從而影響石油的價格。那麼也就是說,歐佩克在油價起落中扮演著一定作用。

但是這個作用在1973年的一次劇烈衝突中才真正發揮其「屬性」,所以至今也就50年的時間。

我們先通過一張外媒整理的圖片了解這50年油價和石油江湖的大概脈絡:

針對圖片中的8個事件,接下來我們逐個展開詳說。

第一個是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發生的第四次中東戰爭,由於這個時間比較特殊,又被稱之為贖罪日戰爭。起源於埃及與敘利亞分別攻擊六年前被以色列占領的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一開始阿拉伯國家聯軍打得是順風順水,勢如破竹。但是不久之後形勢逆轉,以色列在歐美國家的幫助下,將阿拉伯聯軍擊潰。

這件事讓阿拉伯國家記恨上了美國,於是1973年末,阿拉伯石油聯盟宣布徹底切斷對美國的石油出口,以制裁美國對以色列的「遞刀」行為。

結果導致到1974年初,短短一個多月時間裡,原油價格從每桶24美元飆升至56美元,漲幅高達233%。

第二個是1979年1月份發生的伊朗革命。當時親西方的國王沙阿因為伊朗發生反對伊朗君主體制的大規模示威活動,被迫流亡海外。同年12月,反西方的大阿亞圖拉魯霍拉·霍梅尼(Ruhollah Khomeini)成為控制權的伊斯蘭政府的領導人。

由於維持了1年的社會動盪和大罷工,伊朗石油產量急劇下降。那時候的伊朗可是國際石油供給國的三大巨頭之一,它沒有產量能夠直接導致供給失衡,於是油價從每桶56美元左右飆升至125美元以上,不到一年漲幅223%。

第三個是1981年隆納·雷根上任美國總統後不久,馬上就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取消對國內石油、汽油生產和分銷的價格和分配控制。在這一條政令發布後,那些美國已經囤滿了倉庫的油企立馬趁著油價高位開閘放油,減輕自己的存儲成本和壓力,同時撈上一波。

於是國際石油的供給一下子倍增,開啟持續5年多的油價下滑通道——原油價格從1981年 1月的每桶近113美元跌至1986年年中的約26美元每桶。

第四個是1990年8月發生的海灣戰爭。當初先是伊拉克海陸空加特種部隊,閃電襲擊科威特。一個星期後美國兩艘航母加50萬軍隊進入科威特圍剿伊拉克。再後來多個阿拉伯國家成為美軍在中東地區的臨時駐軍基地和伊拉克炮轟的對象,被迫捲入戰爭。

4個多月後,伊拉克在被「群毆」撤離,海灣戰爭結束。

但是就這麼幾個月的折騰,讓海灣地區的石油生產和運輸出現了接近停滯的狀態。作為當時已探明儲量占全球石油儲量65%的區域,它的停工對於石油供給的影響有多慘烈,可想而知。

油價馬上從每桶34美元飆升至近77美元,在薩達姆宣布撤軍後又慢慢降回37美元。

第五個是2008年石油危機。那一年關於全球石油產量削減的大事件太多了:比如委內瑞拉因為一家石油公司的國有化和美油企巨頭埃克森美孚打了一場官司,隨後直接切斷了給美孚的所有石油供給;比如美國「洗衣服」事件後對伊拉克石油生產的打擊延續;比如英國北海油田的產量因為工人罷工停止生產;比如武裝分子炸毀了奈及利亞的石油設施和管道;比如墨西哥因為和毒梟的較量被迫關閉了該國最大的油田生產等等。

於是乎,石油從2007年12月的每桶118美元左右,到2008年年中,油價升至165美元以上。如果把時間線拉到2001年最低點的28美元每桶,7年的時間油價漲了589%。

第六個是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這一年半油價非常跳躍。在2008年中油價升到了最高點之後,人們突然發現原來這個世界還處在次貸危機的漩渦中,大夥都沒錢消費,也沒錢生產。那麼石油的需求量自然大幅減少,油價再這麼高,也太不合適了。

於是乎,到2009年1月份,油價跌至每桶50多美元的低點;隨後隨著全球經濟復甦,到年底又反彈至近95美元,這段時間的油價用「過山車」形容再適合不過了。

第七個是美國的技術革命。水力壓裂技術的發明和成熟讓美國的頁岩油開採量成指數增長,是這個當時全球石油最大消耗國,從石油大幅進口走向石油大幅出口,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國之一。在鼎盛時期,德克薩斯州和新墨西哥州的二疊紀盆地地區生產的原油比大多數歐佩克國家都多。

這樣導致的結果便是原油價格從2010年初的每桶87美元左右跌至2020年1月的51美元以下。

第八個是2020年的疫情和石油價格戰。2020年2月份,國際油價曾因美國與伊朗衝突加劇,短暫升至70美元/桶的高位。但是隨之出現了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的情況,絕大多數國家的停工停產導致石油需求直線下降。這個時候,偏偏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又因未能就石油生產水平達成一致而引發了油價大戰,加劇了油價的直線下跌。

一系列重磅事件,出現了紐約原油期貨價格一度暴跌至負數(最低時為-40.32美元/桶)的千古奇觀。現貨也未能倖免,2020年4月1日,歐佩克一攬子原油價格跌破20美元/桶;4月15日,WTI跌破20美元/桶;4月21日,布倫特跌破20美元/桶。

本文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歡迎點擊關注!

「戲說金融」原創作品,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