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漢語言文學中特有的一種表達形式,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當然能夠流傳到今天,很大程度上是基於文字的精鍊,如表現力強、便於傳播,對仗工整、朗朗上口等等,在各種文作方面顯得更加靈活。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這般文學表達形式依然沒有被淘汰。
對於當下的人們而言,這更像是一種儀式感的體現。特別是在過年期間,每個人都會在大門上貼上衣服,用以驅魔辟邪,祈求家人平安。
當然,這是基於多種娛樂方式的基礎上,畢竟現在的科技如此發達。
放在古代,對對聯則成了特殊的「娛樂生活」。
三五人聚在一起,賞景吟詩的同時,你一句我一句,互相試探對方的才華。
在筆者看來,此時的對聯已經是全民參與,本以為這就是「對對聯」的巔峰,誰曾想後來更是成為了一種選拔方式,必須「挑女婿」。
據相關野史記載,有一位寡婦迫於生活的無奈,隨後出了一個上聯:年難過,年年難過,年年過,最終被秀才成功對出,雙方就此結為夫妻。
寡婦楊柳
這件事情發生在明朝萬曆年間,該時期戰亂不斷,楊柳的丈夫正是在這個時期被迫參軍。
當時孩子剛剛出生不久,一家人其樂融融。雖然條件不是太好,但過得十分幸福且充實,殊不知一張「徵兵令」打破了原有的寧靜。
本以為丈夫會在戰爭結束後回家,誰也沒想到幾個月之後郵回來一張「通知書」。
楊柳失去丈夫,成為寡婦,孩子失去父親,成為單親。在過去那個生產力低下的年代,一個家庭沒有男子,可想而知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情。
她內心有些悲痛,可孩子是無辜的,難道從現在開始就跟著自己受苦嗎?
楊柳的內心有些糾結,到底該不該改嫁,她始終沒有明確的答案。
封建時代下男尊女卑,後者深受道德禮教的壓迫。一旦改嫁,就意味著遭受鄰里鄉親們的非議。
很多人心想,這又有什麼大不了的?
女人從來都是活名聲,名聲都沒了,人生的意義又在哪?楊柳沒有別的辦法,只能在鄰居的照顧下做著針線活,勉強維持家用。
有時候出門幹活,還要遭到男子的辱罵。
「這人肯定是克夫命,陳夫(楊柳的亡夫)老老實實大半輩子,娶了她就丟命,咱還是離她遠點吧」。
楊柳表面看起來並無表情,實則內心極度悲痛,因為自己有苦說不出。
日子一天,對楊柳來說如一年,她不知道這樣的生活還要持續多久,甚至無數次想過解脫,可孩子終究是無辜的,難道讓其成為孤兒嗎?
後來有一天,楊柳招呼好孩子吃完飯後,拿著工具去河邊洗衣服。
在路途中楊柳一聲長嘆,因為還有三天就是春節了,又到了自己難熬的日子:「年難過,年年難過,年年過」。
今年難過,後面年年都會難過,但自己還得過,言語之間儘是無奈。
秀才劉傑
一個無心之舉,沒想到促成了一段姻緣。
秀才劉傑剛剛洗完衣服,在返回途中恰好聽到這句話,隨即對出下聯:事無成,事事無成,事事成。
很多人疑惑,不都已經成秀才了嗎?怎麼還會說出這般傷感的話?
古代科舉制度中的「秀才」,相當於一個學歷,只有在接下來的考試中「中舉」,才意味著可以開始仕途之路。
此時已經是明朝末期,劉傑深知這條路已經走不通,所以才會發出這樣的無奈。
一旁的楊柳聽到後內心有些好奇,心想這個人如此有才華,日子為什麼還會過成這樣?雙方就這樣有了共同的話題。
除此之外,劉傑的長相也格外英俊,楊柳對其心生愛意。為了孩子,她決定打破三從四德的約束,雙方就這樣促成了一段婚姻。
受過命運不公的二人,過起了「男耕女織」的普通生活。
拋開二者的故事不言,這個對聯絕對算得上是「佳作」,一方面因為上聯很「難」,另一方面下聯又很精彩。
寡婦的上聯用了五個「年」字,是個重字聯,沒點文學積累,對出的機率幾乎為零;
秀才的下聯用了五個「事」字,如果沒有他這樣的遭遇,誰能對出這樣的下聯?
從旁觀者的角度出發,二者的上下聯可謂珠聯璧合,再合適不過。在這個基礎上又促成了一段婚姻,或許真的是緣分吧。
笑侃人世間
網友們在看到上聯後,也給出了自己的下聯:人怕老人人怕老人人老、人難做人人難做人人做……
這或許正是對聯的魅力,它不僅僅是尋常百姓們的取樂之道,更是志同道合的友人們之間的共同話題,那生活中有沒有一種可能?
相識於對聯,相戀於對聯,相守於對聯,好了開個玩笑。
文章結尾之時,送給諸位一句話:不抱怨,不將就,有自由,有光芒。
每一個人都應該擁有自己的人生,即便路途中遭遇再大的困難,我們仍要熱愛自己的生活。不管是晴是雨,是快樂還是憂傷,一定要保持熱愛的初心,如此便處處暖陽、花草芳香。
感謝您的閱讀,喜歡別忘了留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