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二戰堅持中立,蘇聯能打贏德國嗎?

2024-01-01     彤陌紅塵

原標題:美國二戰堅持中立,蘇聯能打贏德國嗎?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人在東亞主打了太平洋戰爭,將日本法西斯摧毀殆盡,在西歐、非洲又主導了對德國、義大利法西斯集團的反擊,成為二戰勝負最重要的決定因素之一。

但因在北歐的蘇德戰場中,並非出現過成規模的美軍作戰,甚至對德國的反擊之中,蘇軍的前進速度遠遠快於美軍主導的法國方向的進攻。

因而戰後很軍迷開始拋出「美國二戰堅持中立,蘇聯能打贏德國嗎?」的疑問,對此小袁的觀點是蘇聯很難打贏,因為在蘇聯最疲軟的時候,是美軍的戰略補給「救」了它。

1941年9月6日,德國高層向軍隊發出第35號訓令,下令對莫斯科發動最後的攻勢,完成對蘇聯的「斬首」行動。為了讓戰鬥順利結束,德軍集中了75個師約180萬大軍組建攻擊梯隊,正式全面進攻的時間定在9月30日。

在對莫斯科進行圍攻之前,德國已經在烏克蘭、白俄羅斯等蘇聯的近西歐地區,利用蘇聯未曾想到戰鬥如此快來到的「懈怠」,完成了一系列穿插包圍的勝利。

致使百萬級蘇聯士兵喪失戰鬥力,其中僅1941年9月15日基輔戰役,蘇聯人就直接損失了約66萬人,70個師論淪為「殘兵之師」,暫時喪失了戰鬥力。

在德軍節節勝利,蘇聯連連戰敗的同時,蘇聯高層雖機智的頒布「大撤退令」,大批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地的工業向西伯利亞轉移,蘇聯保住了「反攻」的資本,然而恢復對武器彈藥的生產需要時間。

但是德國人並不準備給時間,德國人的進攻從6月開始,9月30日就兵臨了莫斯科城,因而當百萬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之時,蘇聯是處在一種「命懸一線」的狀態。

而就在這個「千鈞一髮」的時刻,美國人伸出了它的「援救之手」,1941年10月1日美國羅斯福總統下令將蘇聯納入《租界法案》援助範圍內,立即給予其迫切需要的「武器彈藥」。

《租界法案》是美國政府在1941年3月11日執行的對外援助法案,根據法案的條例,美國總統可以向任何對美國安全有幫助的國家,提供「武器彈藥」、「衣服糧食」等軍用物資的援助。

不完全統計自美國同意給援助,到1945年美國停止援助,蘇聯從美國手中拿到了約109億美元的援助,同期的中國僅僅約為8.45億美元。

戰後統計這些援助中包含了蘇聯戰時約92%的鐵路設備、數十萬記的軍工卡車,以及約占蘇聯戰時飛機生產總量13%上下的18200架戰機、8%左右的7000輛坦克。單兵武器上還有衝鋒鎗108293支,無煙火焰130713噸。

正是因為美國在莫斯科戰役前期開始的援助,蘇聯人從被卡住喉嚨快窒息的狀態下挺過去了,此後當蘇聯開足馬力生產武器,跟德國拼消耗之時,美國在後勤設備「鐵路」、「卡車」上的補充也是為蘇聯省去了分心的困局。

對此蘇聯元帥朱可夫在一次秘密訪談中,曾對美國的援助給予了「肯定」評價,他說「……聽著,我們不能否認,美國人把物資運到蘇聯,而沒有這些物資,我們就無法武裝我們的軍隊,並將這場戰爭持續下去……。」

美國將軍迪恩提及援助之事也說「我們的供應可能沒有贏得戰爭,但肯定使俄國人感到寬裕」。

當然美國人的東西也不是白拿的,不完全統計蘇聯最少付出了約262噸石油產品、約260萬噸鋼材等工業原料。

作者推薦:末代沙皇已經放權,「蘇聯」為何一定要處決他全家?

合理嗎?一戰末期「蘇聯」為了求和,割讓323萬平方公里國土

日軍中的「超級精銳」甲種師團,「戰鬥力」到底有多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606cb20b8956bfe86d797c3a95ed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