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空間站機械臂有多牛厲害?艙外爬行、捕獲飛行器,樣樣都不差

2023-06-06     陳坤說歷史

原標題:我國空間站機械臂有多牛厲害?艙外爬行、捕獲飛行器,樣樣都不差

漢武帝能擊退匈奴,收復西域,是有前面幾代皇帝的鋪墊,尤其是文景之治。所謂「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不是突然的好運降臨,是經過無數的努力才能迎來巔峰時刻。國內的航空航天技術的成就也經過了很多人的努力。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國內的航天航空技術已經達到較先進的水平。而神州十二號載人航天飛行更是顯示出國內航天技術的強大,甚至已被一些國家當成假想敵。載人航天任務進行了長達6到7小時的出艙活動,而活動最主要的任務就是三位航天員一起配合使用機械臂。這個機械臂堪比好萊塢大片裡面的變形金剛。

機械壁上有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太空載人飛行標誌著中國人首次進入屬於自己的太空站。這個畫面讓人想起了阿姆斯特丹在月球插上美國國旗的場景,都是一個歷史時刻的代表。那麼我國空間站機械臂到底有多牛?艙外爬行、捕獲飛行器,美國看後都怕。

美國太空司令部司令甚至宣稱中國還有一款配有機械臂的衛星,可以抓走美國的衛星,其實這只是他的猜想。國內現目前使用的機械臂是智能化水平最高,技術難度最大,最為複雜的一項航空智能系統。它的主要作用就是輔助航天員出艙,空間站的組裝建造和維護維修,但主要應用在太空站。

機械臂最早是在上世紀70年代由美國最先提出,主要是為了完成一些人類無法完成的艙外任務。而在80年代,首次應用於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機械臂展示出了它的獨特優勢,出色地完成了多個任務。航天技術的快速發展, 也有賴於機械臂的使用。國內的機械臂是從07年開始投入研發的。經過10年的不懈努力,最終成功研發出天和核心艙機械臂。

天和核心艙外的機械臂,是國內首個具有7個自由度的機械臂,也就是說它有7處關節,2處末端執行機構,關節的配置完全是仿造人體的手部結構,有肩部,肘部和腕部。每一處的關節的精良設計都給機械臂賦予了十分不錯的靈活度,甚至比人的手部關節的彎曲度更大。這就類似於古代木工常用的榫卯結構,可以很好地實現艙外爬行的動作,對各部位的信息交互起到連結和轉發的功能。

據科研所的相關介紹可以了解到,這個機械臂的總長度可以達到18米,總重量25噸,可以在太空抓取任何物體,這樣可以方便設備的安裝,對接等工作。在《印象空間站》這個節目裡面大家也看到了機械臂的實際操作能力,視頻中清楚地介紹了機械臂是位於核心艙小柱段的位置,具備艙體爬行功能,並且能對艙外進行狀態監視。

當機械臂轉位到實驗艙時還能完成建造的工作,再者就是它還能捕捉來訪的飛行器,轉運以及狀態檢查和輔助航天員出艙。這樣的機械臂跟一部美國大片中的形象非常相似,當然電影里的只是一種更加智能化的機械臂,現實中的機械臂還沒有達到這樣的水平,但這可能在未來的某一天可以實現。

目前的國內太空艙使用的機械臂的核心部件都是純國產的,無論是精確度,速度以及其他各方面的指標都達到了國際的先進水平。比如機械臂的視覺系統,大家稱為「眼睛」,是由西安交大完成交付的;它的「頭尾」也就是末端執行器,是由天津航天機電設備研究所研製;傳感器被稱為「觸覺神經」,是由四院的44研究所自主研發的智慧財產權;機械臂的關節是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發。

國內的科研能力在日益進步,雖然在這條道路上受到了很多打擊和制約,但任何阻礙都無法阻止我國崛起,華夏民族擁有越挫越勇的傳統美德,相信我國的航天科技在會有更多的突破。

參考資料:

《荀子∙勸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5ec4321f889ca897d184287b1d4248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