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能源進口來源發生重大變化,美國份額飆升,俄羅斯銳減

2022-05-30   戲說金融

原標題:歐盟能源進口來源發生重大變化,美國份額飆升,俄羅斯銳減

歐盟經濟很發達,但是能源一直很缺。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歐盟統計局官網查詢一下,你會發現歐盟能源消費的6成左右靠進口,只有4成來源於自產和庫存。

產生這種結果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因為歐盟地區能源匱乏;另一方面是由於歐洲人口密度大(歐盟面積大約438萬平方公里,人口總量為5.3億),人們生活水平普遍較高,導致工業產品使用率高,自然能源的消耗也大。

眾所周知,目前人類最常用的三種能源資源分別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氣。

歐盟國家自從有了錢之後,「環保」口號越喊越響亮,煤炭的使用量自然越來越少。此消彼長,石油和天然氣的使用自然也就越來越多,特別是作為清潔能源的天然氣,更是被「委以重任」。

那麼,歐盟的能源主要來源於哪些國家呢?

這恐怕要分兩個階段統計了,因為這兩個階段區別還挺大的。

這兩個階段的分界線在今年的3月份,也就是俄烏衝突爆發的前後。為了方便統計和獲取數據,我們乾脆就直接以年度來計算,也就是2022年之前和2022年之後。

基於運輸便利、能源產量和出口量、能源價格等原因,截至到2021年底的5年時間裡,歐盟主要的能源進口來自於俄羅斯。其中,從俄羅斯進口的天然氣平均占歐盟天然氣總進口量的40%左右,石油占27%左右,煤炭是46%左右。而且隨著時間越往後推移,天然氣的進口量越來越多,石油和煤炭的進口量越來越少。

實際上,除了歐盟國家,其他的歐洲國家對於俄羅斯的天然氣也相當依賴。按照歐洲經濟委員會的數據,2021年整個歐洲對俄羅斯天然氣的進口占其總進口的41%。其中有斯洛維尼亞、塞爾維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斯洛伐克、北馬其頓、波赫和摩爾多瓦等十個國家的天然氣進口更是全部來源於俄羅斯。

當然,歐盟國家的依賴程度要更深一些。

以2021年為例,歐盟國家的天然氣進口來源分布如下圖:

數據來源:歐洲統計局官網

從上面表格中,我們可以看出,俄羅斯占據了歐盟天然氣進口的將近一半(48.4%),排在第二的是挪威(18%),接下來是依次是阿爾及利亞(13.2%)、美國(5.8%)、卡達(4.4)、奈及利亞(3.4%)、英國(3.2%)、利比亞(1%)、特多(0.8%),其他來源加起來1.8%。

有意思的是,從前面的圖表中我們知道,作為歐盟天然氣的供給國,英國本身還需要進口俄羅斯的天然氣。

接下來我們看看石油方面,歐盟國家的主要來源:

數據來源:歐洲統計局官網

同樣排在第一的是俄羅斯,占據了歐盟石油進口總量的24.7%,接下來的分別是挪威的9.1%、哈薩克的8.9%、美國的8.4%、利比亞的8.3%、奈及利亞的6.8%。剩餘其他來源為33.8%。

相比起天然氣,歐盟的石油來源更加豐富些,也更加均勻些。

上述數據為2022年之前的,但是2022年後,由於歐盟國家踴躍發起了對俄羅斯的zc行動,俄羅斯也以牙還牙要求以盧布購買能源,造成了歐盟不得不重新建立其能源進口網絡。

按照美國能源信息署5月份發布的數據,截至4月30日,在歐盟新的天然氣來源渠道中,俄羅斯的份額降到了20%(多為之前的未結束的採購合同以及像匈牙利這種依然和俄羅斯保持正常採購的國家購買),相比去年直接蒸發了6成。

相比之下,美國的份額出現飆升,到達了26%,是去年的4.5倍之多。

其他同樣飆升比較明顯的來源地是卡達,份額達到了24%,是去年的5.4倍。

要知道,這個統計還是包含了衝突發生前的2個月,如果剔除掉那兩個月的話,俄羅斯的份額肯定還會更少,美國和卡達的份額應該會更多。

卡達似乎在情理之中,畢竟其天然氣儲量達到24.7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三位,開採成本也不高,運到歐洲大陸雖然管道要比俄羅斯長一些,但是還是在可接受範圍。

美國就難以理解了,其純正的天然氣儲量並不大,更多的是頁岩氣,開採成本大,在國際市場上沒什麼競爭力。另外,因為隔著大洋鋪不了管道,從美國運輸天然氣到歐洲成本很高,作為買家的歐盟肯定不划算。

不過市場這東西有時候也很無奈,歐盟現在和俄羅斯撕破了臉,天然氣又是關係到基本生活生產的基礎能源,成本再高也要買。而美國嘛,雖然開採成本高了,但是天然氣價格的漲幅完全可以覆蓋(自2月24日以來,歐洲天然氣價格基準TTF價格最高漲幅270%,美國天然氣期貨最高漲幅192%),趁機大撈一筆,何樂而不為?

本文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歡迎點擊關注!

「戲說金融」原創作品,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