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達仁病魔纏身,在家人陪同下,赴瑞士進行安樂死,走得很瀟洒

2023-09-06     渺茫的風景

原標題:傅達仁病魔纏身,在家人陪同下,赴瑞士進行安樂死,走得很瀟洒

生死這一古老的議題存在已久,孔子也曾發表過自己的見解,"未知生,焉知死"。時代發展至今,人們對於"生"的討論五花八門、甚至翻層出新,而對於生的對立面——"死",人們卻避之唯恐不及,對此怪像,有人提議,或許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一堂"死亡教育課"。

尋"死"未果

要問世間何物最為寶貴?當為生命第一名。台灣知名體育主持人傅達仁,在晚年時飽受病痛折磨,八十出頭的他,像一個泄了氣的氣球。

他的眼睛發生病變,視力降到了0.1。一個如此愛吃的人卻不得不把一半的胃給切除了,還常常受腸絞痛的困擾,睡醒也只能躺著,沒辦法做事。

不幸的是,他的膽管也出了問題,要在身體里放支架,每隔半年還要再剖開身體換新的,這樣的痛苦在他身上循環往復。對於他來說,作為人的基本尊嚴與享樂,都被病情剝奪了。此時,他對家人第一次提出了安樂死。

妻子聽到這句話,和大部分中國人的想法一樣,怎麼能尋死呢,簡直胡鬧,訓斥了他一句,"你這是什麼餿主意。"

更糟糕的事情發生了,本就羸弱的身體,被查出患上胰臟癌,醫生的表情不容樂觀,"如果開刀加化療,他存活兩年的幾率是50%。"

全家人想起他安樂死的念頭,不由得慌了起來,紛紛勸他,"得了癌症,你要抗爭,要化療啊。"全家人圍著他轉,希望他可以"堅強"起來。

傅達仁就這樣與病魔耗著,一米八幾的大高個,由原本的160多斤,瘦到了98斤。儘管如此,他還是在盡力維持體面。

出門時仍堅持穿西裝,為了掩蓋自己已經瘦骨嶙峋的脖頸,他還精心搭配了一條圍巾,在外說話,也還保持著他當主播時中氣十足的語調,也難怪人家見到他總是說,"很有氣力,一點不像是快要死的人。"

而他的脆弱往往只在家人面前呈現,回到家後,他把一切掩蓋病態的東西都拿掉,西裝脫下,假牙、假髮也一併取下,虛弱得只能躺在場床上,只有這時候他才看起來像個病人,與在外的形象簡直天差地別。

據他兒子回憶,傅達仁有一次半夜醒來,摔下床底,但是竟然連自己起身的力氣都沒有,看到這一幕他的兒子感到非常心酸,"我看著父親這樣,心裡非常痛苦——我什麼都幫不了他。"

送君千里終有一別

送君千里終有一別,生前精彩,面對離別便不留遺憾。與其用淚水沉重道別,以哀聲痛斥分離,不如以溫暖相送,在彌留之際留下光彩。

"我的痛苦只有我自己知道,(選擇生死)是我自己的人權。"傅達仁高調宣布即將前往瑞士接受安樂死。傅達仁自從患病後,就沒過過一天舒心的日子,家人也不忍心看他再受折磨,便忍痛同意了他安樂死的提議。

傅達仁第一次前往瑞士,途中兒子發高燒,兒子忍不住又勸他"爸爸,你這麼早……,我們先回去一趟再回來吧。",最終傅達仁決定先回台灣。

回台灣後不久,兒子完成終身大事,傅達仁打了營養針出席他的婚禮,為了不讓兒子在新婚不久就要承受喪父的打擊,傅達仁又堅持了幾個月的化療。在目睹兒子成家,又與一眾好朋友告別後,再次與全家人踏上了前往瑞士的路途。而他曾表示:最大的遺憾,就是手邊沒有父親的遺物。

安樂死這一話題在各個國家的法律中都是敏感的,而瑞士是全世界唯一一個允許外籍人士進行安樂死的國家,在用過一系列的評估過後,傅達仁獲得了安樂死的"綠色通行證"。

特殊的死亡教育課

"未知死,焉知生",有時候死亡並不可怕,永無止境的疼痛才叫人膽寒。生死對立,而二者又是密不可分的,人生中痛苦大於喜樂時,若直面死亡,又何嘗不是一種對"生"的交待與勇敢。

在傅達仁家人公布的影片中,人們看到了不同以往的離別景象,沒有哭天喊地,沒有肅穆沉寂,取而代之的是溫暖相送。

傅達仁按計劃喝下了止吐劑,休息25分鐘後,他將喝下另一杯藥,能讓他在3分鐘內死亡。在這彌留之際,一家人像往常一樣,坐在一起聊天,傅達仁此時甚至不忘用手機回復別人的信息,後來家人提議,"要不要表演幾段體育播報。"

傅達仁提了口氣,張口就來,還配合著肢體動作。

"右邊45度角,上籃,擦板,得分"

"XX隊領先一分,九局下半,最後一球,投出去了,哎喲我的媽,再進三分XX隊贏啦,耶!"

……

一段時間後,傅達仁明顯有些累了,他斜靠在兒子的懷裡,了無生氣,他揮了揮手像是道了再見,"親愛的朋友們,我沒勁兒了。"家人忍住悲痛唱起了他平日裡最愛的歌《Amazing Grace》,傅達仁在家人的懷抱中,伴著歌聲,慢慢地,慢慢地減弱了呼吸……

傅達仁再也沒了動靜,而他的家人也陷入了沉默,過後才開始小聲啜泣,家人說,"現在還不要哭,他還可以聽得到。"

後來他的兒子談起此事,他說,在亞洲大家提到死亡,總是覺得晦氣,還要"呸呸呸"幾聲,趕忙把"晦氣"除掉。曾經他也忌憚死亡,希望父親不論以哪種方式,只要活著總是好的,而父親用自己的方式扭轉了他的觀點,教會他如何直面死亡這一議題。

在傅達仁安樂死前幾天,他與摯友通了電話,在通話中,他們談到"死亡"是如此的平和,仿佛是件再稀疏平常不過的事。

"(安樂死的日期)我本來訂到明天,但是他們明天排滿了,就安排在後天了。"

"那你走得很坦然。"

"是啊,無憾,I love you.我的家人都在我四周,我們在好漂亮的公園。"

"你平安好走。"

"好。"

"死亡是成長的最後階段。我們一生都需要成長,直到死亡。"傅達仁完成了自己的成長,也教會了家人,甚至是我們,如何面對死亡的離別。生理上的苟延殘喘,抵不過心中平安,離別的遺憾也比遺忘,更讓人值得慶幸。

文/竹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4cda946ccd912711cf823f63d9b8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