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丨九塊九的T恤被「僅退款」,他奔波千餘公里維權

2024-08-18     半島網

半島全媒體記者 谷朝明

標價9.9元的T恤被「僅退款」,商家為「爭一口氣」,奔波一千多公里,當面和買家對質。

被外人當成笑話的「死磕」背後,卻隱藏著消費者、賣家以及電商平台三者之間複雜的互動和衝突……本期《聽·見》,我們對話「千里追蹤僅退款人」的男主角、在義烏創業搞電商的「90後」楊柳。

在他看來,「僅退款」這一規則,已經背離了「更快解決消費者的售後問題」,進而吸引更多用戶,增強用戶黏性的初衷,反而激化了商家和消費者之間的矛盾。值得關注的是,針對日益嚴重的「僅退款」等不正當網絡競爭行為,國家監管部門正在果斷採取措施進行整治。

被當成笑話的「死磕」

我叫楊柳,一名河南信陽的「90後」,2016年到義烏創業搞電商,以銷售女裝、日用百貨為主。我管理運營的線上店鋪多達100多家,這在我們業內稱為「店群」。

今年「6·18」大促前夕,我做了一件看似極不划算的事。為一件售價9.9元被「僅退款」的T恤,我拋開手頭上所有的事,坐了9個小時的車,從義烏追到北方一個城市,千餘公里奔波只為當面對質買家——到底為什麼要「僅退款」?

抵達當地已經是晚上9點半,我循著買家填的地址,在一所職業技術學校附近的旅店住下。第二天,我通過在菜鳥驛站查詢監控視頻,看到這位神秘的「僅退款」買家——一名戴口罩的女生。兩個小時後,才在女生學校的約定地點見到她。

她解釋,選擇「僅退款」是因為對非純棉衣物過敏,而非故意為之。對於為什麼「僅退款」後就失聯,信息已讀卻不再回應商家,她說那段時間太忙了,沒來得及回復……當面對質,兩人一問一答。最後,我提出訴求:除了退回衣服的9.9元,女生要彌補這趟來回的路費、住宿費,共3000元。

因無法達成共識,女生叫上學校輔導員,我們一起前往當地派出所調解。最終,雙方簽了一份調解書:商家維權千里追蹤產生的費用打對摺,女生賠付1500元。

在別人眼裡,我為了9.9元追這麼遠,好像一個笑話。平台推出「僅退款」規則的本意,也許是好的,但如今卻成了我們商家的噩夢。最多時,平均一天一個店鋪有七八單「僅退款」,我有100多家店鋪,每天要處理的「僅退款」足足有七八百單。

跟鑽空子的「羊毛黨」死磕到底,從始至終就不單純為了錢。比如說,你睡得好好的,突然飛來一隻蚊子,一直在耳邊叨擾,只有不睡了,拍死這隻蚊子,你才能緩解煩躁的情緒。

無限放大的「話語權」

後來,「僅退款」的女生分三筆轉帳支付了1500元,但這件事並沒畫上句號。我回到義烏後,平台運營打來電話,因為女生投訴我線下找人,申請平台介入處理。平台的態度是不支持線下找客戶,懲罰就是店鋪產品永久下架,相當於永久關店。這是我做電商七八年間,領到最嚴重的懲罰。

我並沒做進一步申訴,坦然接受了處罰。原因之一是,我還有其他上百家店鋪要管理;之二是,我覺得出了一口氣。

其實,平台上「僅退款」的很多是在校學生,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還不太成熟。比如買雙一兩百塊錢的鞋,對中學生來說,算一筆不小的開支,捨不得買咋辦?這時候平台就提供了一個「白嫖」的機會,只需要你道德標準稍微低一點,就可以把手伸到商家口袋。

為了一件9.9元的T恤奔波千餘公里,我被網友戲稱為商家和「羊毛黨」的「僅退款網絡奔現」。原本以為對方會是一個胡攪蠻纏的人,不曾想她卻非常有禮貌:低著頭不停地給我鞠躬道歉,一直說著對不起,並非之前「信息不回,石沉大海」那種冷漠買家形象。

在這件看似普通的「僅退款」事件背後,隱藏著的卻是消費者、賣家以及電商平台之間複雜的互動與衝突。而我要做的是:表明態度,表明立場。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你一毛錢也別想要。

據公開報道,今年「6·18」期間,一女裝商家店鋪營業額達1000萬元左右,但扣掉「僅退款」數額350萬元、「退貨退款」數額380萬元,以及各項成本開支後,該店鋪反虧損約60萬元。

面對這種「薅羊毛」的行為,大多數商家選擇忍氣吞聲,也會有像我一樣「爭一口氣」的商家:為了12雙襪子,女店主駕車從上海追蹤至開封;為30多元的吸頂燈被惡意「僅退款」,把買家告上法庭;還有一些被「薅」得實在沒轍的商家,將「羊毛黨」的電話和地址曝光在網上……嚴格來講,這種以暴制暴抵制「僅退款」的做法是違法的。但電商老闆們苦「僅退款」久矣。

平台「內卷式」惡性競爭

坦白地說,並不是每一位選擇「僅退款」的顧客都是刻意而為,但每一筆「僅退款」又真實地給賣家造成了損失。最開始,商家在客服頁面能夠看到退款選項彈窗,後來演變成平台會彈出官方助手,提醒買家可以選擇「僅退款」,同時還將商家禁言。因平台頻繁介入引導的「僅退款」,讓賣家們長期神經緊繃。

為了對抗不良買家,不少電商老闆開始抱團取暖,結成了「復仇者聯盟」。有一個名叫「商家互助會」的網站,按照不同地區層層劃分,由商家「互助接單」。如「僅退款」買家是邯鄲的,商家會把訂單信息發到內部網上,「互助會」里邯鄲地區的會員則會幫著追回貨物。

除「僅退款」,利用退貨牟利的另一主流方式是「薅運費險的羊毛」。比如,購買一件贈送運費險的商品,到貨後申請退貨大概可賠付8~12元,而實際運費僅在4~6元之間,這一單就可以憑空掙一半。有「聰明人」利用這種差額進行套利,儼然形成了一條產業鏈。還有人將「僅退款」等操作流程打包成教程售賣,聲稱包教包會。

「薅羊毛」滋生了惡之花。如果細數「僅退款」的前生今世,它最初起源於美國電商巨頭亞馬遜,從2021年開始,淘寶、京東等平台也都紛紛宣布類似政策。

「僅退款」的初衷,是為了更快解決消費者的售後問題,進而吸引更多用戶,增強用戶黏性,從而進一步規範電商賣家,促使平台「良幣驅逐劣幣」。然而,在這種明顯傾向消費者的規則籠罩下,商家、平台和消費者三大主體卻陷入了微妙的緊張關係。這一規則在激化商家和消費者矛盾的同時,自然會出現不少商家千里追討「僅退款」買家的社會新聞。

以我的理解,「僅退款」是平台「內卷式」惡性競爭的產物,只關注短期利益,卻傷了整個行業的元氣,傷了商家們的心。值得慶幸的是,國家已開始出面調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頒布的《網絡反不正當競爭暫行規定》將於9月1日正式實施。不久前,作為頭部電商平台的淘寶也宣布將對「僅退款」策略進行優化,不再採取「一刀切」的方式,以提高商家售後自主處置權。

任何行業都會從野蠻生長走向規範發展,電商自然也不例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496e89c94a99388cd5ef646a02d7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