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五道槓少年」黃藝博嗎?現在卻泯然眾人,原因何在?

2022-02-10     生活幸福

原標題:還記得「五道槓少年」黃藝博嗎?現在卻泯然眾人,原因何在?

梁啟超說:「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國進步。」

滿眼的少年,少年,少年!可見少年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是多麼重要。從國家到社會,從上到下對少年總是抱著最美好的期許,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這麼多天才少年被廣泛關注、吹捧的原因。

談起少年,就覺得應該與平庸相斥。可是智力再超群的天才,也只是一個孩子,過多過早的將他暴露在社會大眾的鎂光燈下,這是否合適還值得爭議。

但眼觀曾經的「五道槓少年」黃藝博,最終卻泯然眾人,實在令人扼腕嘆息!天才為何最終淪為路人?到底怎樣的成長方式,才適合這群天才少年的成長。這不僅是一個家庭教育的問題,更是一個對全社會發出的提問。

少年老成,真的就好嗎?

黃藝博出生於湖北武漢,受母親和外婆的影響,這個一兩歲的兒童就已經在耳聽目染下熟知了許多歷史故事。並且已經將《上下五千年》和《資治通鑑》白話版的許多歷史書都看了個遍。

一般一兩歲的小孩還根本不會識字,黃藝博就已經熟看了很多成年人都不會翻看的書籍。甚至,當其他小朋友正捧著童話故事、寓言故事的時候,黃藝博就已經開始看新聞聯播了,並且從七歲開始就堅持每天讀人民日報、參考消息。

2015年,黃藝博還將自己獲得的「武昌區政府獎學金」兩萬元捐給了湖北省水果湖高中樹人教育基金。

從小到大,黃藝博就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一直被當作同學們的榜樣和標杆,在他的身上籠罩著「全國五星雛鷹獎章」、」全國十佳少年」提名獎、全國「百名中國優秀愛好少年」和湖北省「十佳少先隊員」、湖北「首屆美德少年」等諸多光環。

但是,儘管獲得了如此多的榮耀和光環,還是有人發出質疑,「模仿大人語氣的博文、官相十足的照片,以及兩歲開始對時政的關注,這樣的教育,真的值得推崇嗎?」

泯然眾人矣,現代的傷仲永

黃藝博後來的經歷仿佛回答了上面的問題,在2016年,黃藝博通過自主招生進入了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公示名單,即只要黃藝博在高考時分數達到一段線,他就可以被武漢大學錄取。

但誰都不會料到,曾經的神童黃藝博居然在高考發揮失利,只考了477分,最後只能進入了一所名叫武漢學院的獨立學院,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卻是天壤之別。

這的確令人出乎意料,難道昔日的神童已經變成了現代版的傷仲永,泯然眾人矣?天才到普通人的轉變,竟然如此容易。有人認真的思考過這背後的原因嗎?

第一,過早地曝光在大眾媒體之下。大眾對於黃藝博高考失利的驚訝,很大程度上要將歸結於媒體的炒作。

天才必然受到萬眾矚目,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了,普通人對於天才的嚮往和崇拜的心情總是異常澎湃的。但黃藝博從一兩歲時起就生活在了社會媒體的鎂光燈下,一舉一動都接受著大眾的眼光。

首先是,給與一個年幼的孩子來自全社會的巨大關注,其實並不是一件好事。孩子從小生活在注視中,不說是否會養成虛榮、驕傲的個性,媒體給予的過多關注和炒作給這個孩子人為的營造出了一個「楚門的世界」,容易給讓孩子產生一種自我中心的錯覺。

過度的宣揚,還在無形中把黃藝博推上了進退兩難的局面,社會輿論的壓力讓黃藝博必須是天才,這樣黃藝博在潛移默化中,就會逐漸喪失試錯的能力,因為社會已經不能夠接受一個天才的犯錯。

其次是,很多媒體的不負責任,為了奪取眼球,總是把事實誇大處理。並不是在否認黃藝博的優秀,只是這種優秀的程度,媒體有沒有在此基礎上添油加醋,這實在令人懷疑。

就是因為媒體的不斷炒作,讓大眾把天才少年這個標籤在黃藝博身上貼的死死的,所以一旦我們發現黃藝博並沒有那麼傳神之後,反差就顯得格外強烈了。

第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總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家庭教育對於一個孩子的一生來說舉足輕重。有句話叫,會玩的孩子才是聰明的孩子。

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黃藝博從小就與眾不同,總是超前的在完成著他的人生遊戲,雖然經驗集的多,但是當孩子手裡的玩具被替換成《資治通鑑》,乍一看,這簡直就是傷仲永的翻版。

但是,你能要求一個兩歲的孩子,看懂什麼?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你又怎能要求一個如此小的孩子看透。過早的將孩子成人化,看似成熟的孩子,待其成年後,內心也未必是真正成熟的。因為當初家長的急於求成,就像是孩子幼苗成長的催熟劑,被催熟的果子,又能有多少營養價值。

黃藝博就是在拔苗助長式的家庭教育中長大,這裡意不在說黃藝博只是一個被父母高要求的普通人,並不否認黃藝博是一個天才。

但是,更重要的是,家長有讓孩子學會去「玩」的職責。明明是青春純真的童年,卻被培養成這樣老成,模仿著大人的語氣,寫著看似成熟的文章,什麼都沒有經歷過,又哪來的深刻的感悟呢?

有人說,玩物喪志。實在不敢苟同,玩物喪志,那是要看玩的是什麼以及玩的程度。對於年幼時的黃藝博來說,玩的再多都不為過,反而應該多玩,玩遊戲的過程,總是會鍛鍊孩子的創造力和想像力,而一個天才的創造力和想像力一定是非常優秀的。

第一,當下教育體制的悲劇。應試教育最大的悲哀,就是狹隘了對優秀的定義,我們對優秀的概念,總是潛意識的停留在「成績好」「分數高」,但卻忽略了創造性、革命性、跳脫性的人才。

黃藝博從小到大就完全符合一個「乖」孩子的所有特徵,但是「乖」孩子,難道不是當代教育的一種悲劇嗎?我們對這張優秀畸形的追求,導致現在的很多家長都在操著未來的心,很多孩子都在做著未來的題。

幼兒園的孩子在學小學的知識,小學了就要開始學習初中的課本,到了初中就要開始補習高中教程,到了大學,反而要開始學習幼兒園的東西。這種本末倒置的輪迴,讓整個社會不斷販賣著焦慮。

教育,應該是循序漸進的

在什麼時候就做什麼時候該做的事,這樣才合理。人類腦力智力的發展,也是要不斷的慢慢成長。黃藝博即便本就是個天才,畢竟兩歲已經可以翻閱《上下五千年》的孩子,也是不多的,但有,必要嗎?

經濟學中的超前消費,我認為在教育中一樣不可取。但是正是現在的教育制度,要想在考場上贏過別人,按部就班就註定落後,每個人都力爭有更高的起跑線。這也許不是很多人的意願,但是客觀條件因素已經替他們做出了選擇。

偉人曾經說過,「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這是一個多麼青春美好又充滿力量的詞語啊!少年,就應該有少年的模樣,朝氣、蓬勃,從不懼怕犯錯,正是年輕,才有試錯的成本。

少年應該有血氣,而不要活成了一個「優秀」的傀儡,希望少年要活成少年,這個社會也要允許少年活成少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3eb44089cccd9295f2bc4071638217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