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福、李斌、余承東、李想同台,關於電動車大佬有話說

2023-04-03     每日汽車觀察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車圈大佬們齊聚北京,參加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

能湊到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華為消費者BG CEO余承東、蔚來CEO李斌、理想汽車CEO李想等人同台的機會不多,對行業熱點大佬們分享了自己的觀點,乾貨還是不少的。

王傳福:行業現在是快魚吃慢魚

上周剛剛發布了2022年財報的比亞迪,眼下正是意氣風發,新能源汽車銷量全球第一,今年還要衝擊300萬輛的目標。

此前的投資人會議上,王傳福談到傳統豪華品牌的電動汽車賣得不好時,還不忘凡爾賽一把,說「那些品牌動不動打七折、八折,一個月也才賣幾百台,真是丟人,我要是他們我就不要賣了。」

不過在百人會的發言上,王傳福還是非常謙遜的,他說變革之路充滿艱辛和挑戰,比亞迪也是如履薄冰,而且市場每天在變,中國汽車全面電動化的時間表也在提前,比想像中要快,對任何企業都是危中有機。

「行業現在是喜憂參半,不是大魚吃小魚,可能是快魚吃慢魚。因此,企業要有創新的技術,精準的戰略和靈活決策,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生存下去。」

王傳福還提了建議,考慮到新能源汽車開發周期較長,從產品開發、設計到成本管理需要做較長遠的安排,所以希望國家能把購置稅減免政策延長到2025年,快速出台,穩定預期,發揮新能源汽車市場壓艙石和動力源的作用。

余承東回應「華為問界」之爭

在百人會召開前,華為關於汽車業務決策的公告已經登上了熱搜。

公告中華為再次強調不造車,且對華為標誌在汽車上的露出提出了嚴格要求,強調華為/HUAWEI不能出現在整車宣傳和外觀上。而在此之前,在問界的物料中AITO問界一度更名為HUAWEI問界。

處在風口浪尖上的余承東,也正式對這件事做了回應。他首先強調,不造車是華為始終堅持的,而之所以此前出現了AITO問界變為HUAWEI問界,是因為他想打造一個「華為問界」的生態品牌。

目前採用華為智選車模式的只有賽力斯,但是很快就會有奇瑞、北汽和江淮與華為合作的智選車品牌面世,如果這些品牌的車都開始銷售而去用不同的品牌,那麼華為再去做營銷、服務、零售就會很複雜,投入成本高。

所以他希望採用一個共同的元素和品牌,也就是「華為問界」,但是公司內部有不同意見,所以現在只能取消。

除了回應智選車模式的爭論,余承東也談到了HI模式(Huawei Inside),此前因為廣汽埃安官宣放棄與華為HI模式的合作,也引發了熱議。

談到這件事,余承東顯得很無奈,跨國車企因為制裁的原因不會選華為,「蔚小理」這些新勢力有自己的追求,出於市值等因素考慮也不會選華為,傳統車企里怕丟了靈魂的也不會選華為,那華為的產品賣給誰呢?

在智能駕駛、智能座艙和智能網聯等領域華為確實投入了極大的人力財力,每年汽車業務領域投入約100億元人民幣,直接研發人員7000餘人,間接華為平台人員投入超萬名。

如果規模不夠大,華為就無法實現商業閉環和變現,但是跨國車企、新勢力和不想丟掉靈魂的自主品牌都不與華為合作的話,這個規模顯然難以達到余承東的預期。

所以眼下不管是華為與車企,還是華為內部的各種博弈,都是擺在余承東面前的難題。

李斌:價格戰讓大家很難受

李斌的發言,一上來就是訴苦,「去年疫情就不說了,國際政治形勢的變化、逆全球化、供應鏈的脫鉤,搞得大家在戰略上不知道該怎麼辦,整個行業的不確定性非常大,最近的降價搞得大家很難受。」

不過苦歸苦,要保持核心競爭力,還是得持續加碼研發,哪怕短時間內這會讓蔚來的財報數據不好看。

李斌說,即便2019年最慘的時候公司快要倒閉,他也沒有選擇關閉歐洲、北美的辦公室。去年蔚來全年營收不過500億,研發投入就超過108億了。

除了談研發,李斌還回應了價格戰的問題,他強調蔚來不會參與價格戰,因為用最低的價格去獲得最好的產品和服務,這本身是不成立的。

他還認為,雖然去年底的價格戰由特斯拉挑起,但是特斯拉在中國並沒有擁有定價權,它之所以降價,主要是因為中國品牌的車做得特別好,讓特斯拉感受到了競爭的壓力。

而今年3月燃油車掀桌子加碼價格戰,恰恰說明了由油車向電車轉換的趨勢,「去年680多萬輛新能源汽車,增加了幾百萬輛,意味著油車就少了幾百萬輛,這對油車是有壓力的,也能理解他們在這樣一個節點的一些市場行為。」

李想:最大的挑戰是組織能力

李想認為,他進入造車領域之後才發現汽車行業的鏈條如此之長,難度如此之大,其中最大的挑戰來自於組織能力方面。

理想汽車是一家四個維度的企業,包含平台研發、軟體應用、工業製造和服務網絡,而這四個維度所面臨的問題複雜程度有完全不同。

所以他們不僅去學習了全世界最先進公司的流程和工作方式,還採用了前些年比較流行的OKR,通過目標管理和有效的溝通工具將部門聯繫起來。

但隨著理想汽車的產品由理想ONE一款車向多款車演變,挑戰也在升級,所以理想汽車從過去的職能組織變成了一個矩陣型組織,這樣就解決了沒有全局,團隊各自為戰的問題;技術、平台和產品研發的協同問題;產品、供應鏈和交付的商業協同問題。

不過組織變革要到2025年才能實現完整結果,而新挑戰又隨之而來,那就是人工智慧大模型軟體2.0的帶來。

所以對於汽車企業來說,不管新舊,變革與調整永遠都是進行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36b09ef779a8073b4071e581270629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