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na近乎歸零,用算法打造的噱頭露餡了

2022-05-19     懂懂筆記

原標題:Luna近乎歸零,用算法打造的噱頭露餡了

近期,一款名為「Luna」的穩定幣,價格從119.5美元跌到近乎「歸零」狀態,引發了外界關注。

截至5月18日,Luna幣價僅剩0.00019美元,約合人民幣0.00127元。至此,這個曾被行業玩家稱為「幣圈茅台」的Luna幣,價格狂瀉超過99%。這股暴跌的勢頭甚至一度引發比特幣、以太幣出現了恐慌性大跌。

與比特幣、以太幣等主流虛擬幣不同的是,Luna幣一直被業內人士稱為「穩定幣」。顧名思義,這種算法穩定幣指的是通過一系列算法,維繫幣價相對穩定的加密貨幣,其賣點是幣價的波動相對較小。

由此可見,所謂的穩定幣,實際上也只是一個噱頭。Luna 幣大跌充分說明了虛擬幣交易的風險,以及荒誕的算法價值。如今價格近乎「歸零」的Luna 幣,能否為國內熱衷虛擬幣投資的玩家敲響警鐘?

算法也會有「意外」?

「虧死我了,先後投了六萬塊錢,現在虧得只剩三十幾塊了。」

聊及 Luna幣大跌,買家陳安(化名)可謂欲哭無淚。他告訴懂懂筆記,自己在深圳一家貿易公司從事會計工作,對於理財、投資等相關領域向來謹慎。

對於股票、基金等行情波動較大的投資產品,陳安一直都很抗拒,至於比特幣、以太幣等虛擬幣更是嗤之以鼻。他選擇的唯一理財方式,便是最穩定、妥當的定期儲蓄。

「但前兩年身邊有不少朋友投資虛擬幣,也賺了一些錢,又不停地安利我。」他坦言,看著朋友通過投資虛擬幣實現財富增值,內心的那份謹慎也有了鬆動。

然而,比特幣、以太幣等主流虛擬幣的價格經常性地大起大落,導致陳安望而卻步。直到今年四月份,在一次同學聚會上,一位同窗好友向他「安利」起了Luna幣,並號稱已經賺了不少。

「一開始聽到是虛擬幣,內心還是有一些抗拒的,但是好友介紹說,與之對應的UST(Terra USD)是算法穩定幣,比價相對比較穩定。」他一聽說是「穩定幣」,頓時覺得安全、靠譜了許多。

於是,陳安在同窗好友的幫助下,下載安裝了虛擬幣交易平台,並將陸續到期的六萬元定期存款取出,用於投資購買Luna / UST幣,「若UST漲了,我可以銷掉Luna換UST套利,UST跌了則換Luna避險。」

作為一名在資金方面十分精明的會計,陳安原本對該算法機制十分認可。即便 Luna 幣價格產生了波動,他覺得也可以換成UST幣避險,「當時覺得通過套利機制,UST可以穩定在1美元左右,挺靠譜的。」

他還算了一筆帳,即便不瞎折騰,自己只需將UST存儲在所謂的Anchor協議中,即可以獲得年化近20%的活期收益以及代幣激勵,可謂是穩賺不虧,「可誰能想得到,這樣的機制也會發生意外呢?」

僅僅用了不到一周時間,陳安先後投資購買Luna的六萬元便縮水至三十多元。與此同時,由於錨定美元的UST也發生了脫錨,無論在Luna-UST之間如何銷毀、鑄造,投資者的虧損都超過了90%。

目前,已經有部分虛擬幣交易所叫停了Luna-UST幣間的現貨交易,讓無數買家欲哭無淚。同樣,截至5月18日,號稱將「穩定在1美元左右」的UST幣,實際價格也剩下 0.08891 美元(摺合人民幣甚至不到6角),「投資交流群里,所有人都是一片哀嚎。」

陳安告訴懂懂筆記,交流群里所有投資Luna /UST幣的投資者,最開始都是衝著「穩定」二字購買的,既有和他一樣的保守投資者,也有不少理財圈小白。

這些投資者本以為找到了高收益、低風險、安全穩定的數字貨幣投資產品。然而,在短短一個月內Luna幣快速崩盤,讓投資者的數字資產也近乎「歸零」 。

一切的背後,只是「穩定」算法機制下偶發的一場意外嗎?為什麼有不少網友表示又聞到了濃濃的「韭菜味兒」?

或是「割韭」的新手段?

「叫穩定幣,價格就穩定了?那我要是弄一個靠譜幣呢?」

關於Luna幣價格崩盤,林怡(化名)的觀點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曾在深圳一家區塊鏈金融機構擔任高管的林怡告訴懂懂筆記,她並沒有想到穩定幣 Luna價格崩盤如此之快,這是意料之外;但情理之中,是因為她篤信世界上沒有穩賺不賠的投資品,當然也不會有絕對完美穩定的虛擬幣。

在她看來,虛擬幣的發行機制、穩價機制,或多或少都有BUG,有的虛擬幣甚至從誕生之日就是一場騙局。

「乍一看,算法穩定幣的套利、穩價機制的確是比較合理。」林怡指出,當錨定美元的UST價格高於1美元時,投資者可以銷毀價值1美元的Luna幣,「鑄造」一個UST,並以高於1美元的價格出售套利,只要出售套利的人一多,UST價格又會回落至1美元。

反之同理,若UST價格低於1美元,投資者可以低於1美元的價格購買UST「鑄造」成Luna幣,並以1美元的價格出售掉手上鑄造的Luna幣套利。

Luna幣與UST幣之間相互買入、銷毀、鑄造、出售的套利機制,看似能夠維持兩者幣價的相對穩定。然而,一旦其中模式之一遭到做空、血洗,就會出現第三種情況。

「其中一個幣價格崩盤,投資者一旦恐慌,並不會選擇銷毀A幣,鑄造B幣避險,第三種行為是兩者皆可拋售,導致兩者一起崩盤。」林怡強調,此次Luna幣崩盤、UST與美元脫鉤的本質原因便是如此。

也就是說,想讓錨定幣與美元恢復掛鉤,要麼是抵押加密貨幣儲備變現護盤,要麼是銷毀大部分的對應虛擬代幣,從而減少虛擬代幣現貨供應量,「但我認為Terra團隊的做法很迷,似乎不想真心去護盤。」

林怡指出,有許多投資者在網上質疑,Luna幣價格快速崩盤後,發行團隊抵押加密貨幣(即比特幣)、貸款的護盤方式,過程並不透明,也未披露任何細節。

同時,理應大部分被銷毀的Luna幣,非但沒有被發行團隊銷毀,反而在價格崩盤之後,額外又增發了超過6萬億枚之多,行為與護盤背道而馳。

至於所謂年化收益高達20%的Anchor協議,背後的原理及合理性更是耐人尋味。有資深行業人士指出,無論是出藉資金的利息收入,還是節點質押的收益,都不足以支付 Anchor 儲蓄用戶的收益。(此前Terra官網顯示,Luna的利率約為7%,而UST在Anchor中的存款利率則高達19.4%。)

難怪會有血本無歸的投資者質疑,Luna穩定幣自打其發行開始,就是個赤裸裸的龐氏騙局。

有消息稱,目前Terra社區有90%的用戶,強烈反對Terra創始人提出生態重建計劃。

「所謂穩定幣的概念,只是發行方忽悠投資者的噱頭罷了。」林怡透露,她身邊因為「穩定」二字而選擇投資Luna的人有不少,只能說項目方推陳出新的「割韭」手段確實達到了目的。

隨著這些「穩定幣」的價格崩盤,投資價值也不再穩定,國內的虛擬幣投資領域會不會就此遇冷呢?

答案,或許是否定的。

逐利貪慾無法阻擋

2021年9月24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通知:全面禁止與虛擬貨幣結算和提供交易者信息有關的服務;從事非法金融活動,將被追究刑事責任。

同時,境外虛擬貨幣交易所通過網際網路向中國境內居民提供服務,同樣屬於禁止範疇。換句話說,在中國境內的一切虛擬幣交易行為,將徹底被划上句號。

目前想要訪問火幣網、歐易、幣安等主流虛擬幣交易所,都顯示無法正常打開網站。同時,下載對應APP時也會發現大量「李鬼」存在,可見在相關法律、法規介入下,在國內購買虛擬幣有很多隱患。

既然如此,為何 Luna 幣價崩盤後國內仍出現哀鴻一片的虛擬幣投資者?

林怡表示,這是因為一些投資者仍在通過違規方式,訪問交易所在國外的網址進行交易。「只要這些投資者聽說某某幣有利可圖,哪怕交易所在珠峰峰頂,都會有人不畏艱難險阻,為了買幣去登頂。逐利貪念下,怎麼攔也都攔不住的。」

儘管虛擬幣交易在國內不被允許,但輿論對於虛擬幣投資價值和收益的關注,似乎也從未因此而降低,一些投資者、投機者的慾望可以說是有增無減。

虛擬幣挖礦正是最好的「樣板」。同樣在2021年的9月24日,國家發改委等部門發布了《關於整治虛擬貨幣「挖礦」活動的通知》,禁止以任何名義,發展虛擬貨幣「挖礦」項目。

但劍橋另類金融中心更新其發布的「比特幣挖礦數據地圖」卻顯示,2021年7月以來,國內比特幣算力已經下降46%,但仍居全球第二,控制了將近22% 的比特幣算力。

「只要發行方宣傳足夠高的利潤,投資者、投機者就敢鋌而走險。」林怡認為,要杜絕國內投資者、投機者參與海外虛擬幣投資及交易,只有法規、法律約束很難有實質作用。

即便在以往的虛擬幣投資中吃過癟、遭空頭「血洗」,投資者中仍有不少「好了傷疤忘了疼」,繼續押注新幣種的投資,為的就是在「賭桌上翻盤「,林怡強調,「身邊很多買Luna幣血本無歸的朋友,之前都讓別的空氣幣坑過。」

【結束語】

前不久,早2022年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股東大會上,巴菲特再次抨擊了加密貨幣。他指出:和農場、公寓不同,比特幣並不會產出價值,它的價格只會取決於下一個購買它的人願意出多少錢。

可見,擊鼓傳花模式下的虛擬貨幣泡沫破滅,永遠都會存在。然而越來越多的虛擬幣概念卻如同施了障眼法一樣,不斷地蒙蔽著投資者的常識和認知。也罷,你永遠叫不醒裝睡的人,「賭徒心理」也註定了這種「韭菜刀」會一次一次地成功收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294e1c203895de1ec51ec64633c3e3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