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邊的甘肅尕(ga 三聲)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82年批准建立,在2003年升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跨黃河和長江兩大水系,是擁有濕地、森林、高山草甸多種生態系統的自然保護區。
甘肅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動植物資源豐富,是寶貴的基因庫,黑頸鶴、灰鶴、梅花鹿、藍馬雞、金雕等眾多野生動物在這裡得到繁衍生息。
首次發現野生毛冠鹿,鏡頭前略顯警惕
甘肅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近日在查看野外紅外相機所拍攝到的畫面中,驚喜地發現了毛冠鹿的身影,而這次的發現,也是在該保護區內首次發現野生毛冠鹿的身影。
只見畫面中一隻青黑色的毛冠鹿從遠處不斷向鏡頭走來,一邊走一邊低著腦袋在山間覓食。
時而駐足仔細聆聽動靜,時而警惕望向四周,可見這隻毛冠鹿還是比較謹慎的,畢竟保護區內生活著的狼等捕食者,能對其造成威脅。
毛冠鹿也叫青鹿或者黑鹿,是一種體型中小的鹿類,成年之後體重也只有30公斤左右,體長一般在一米以下,肩高半米左右,大小跟赤鹿差不多。
毛冠鹿的名字來源於它額頂上的一簇黑色毛髮,形似馬蹄,比較顯眼,因此得名。整體來說,毛冠鹿的被毛粗糙,基色一般為暗褐色、青灰色或青黑色。
不同的季節差異較大,在冬天時,毛髮的顏色接近黑色,而到了夏季,則表現為赤褐色。
毛冠鹿雖然體型小,但卻是個十足的「大長臉」,它的頭骨細長,前頜骨與鼻骨不相連。雌獸無角,雄獸腦袋上長有雙角,但與我們常見的獸角不同,毛冠鹿的獸角非常短小,甚至會額頭上的黑色簇毛完全掩蓋掉。
另外,與其他鹿類定期掉角換角不同,毛冠鹿的獸角退換是無規律的。與麂類不同,它沒有額腺,但卻有著發達的眼下腺,對尋找配偶、同類間的聯繫,都有著極大的作用。
上犬齒大而側扁,似「吸血鬼牙」
鹿類在我們的印象中多是溫良的形象,長得也比較端正,不過毛冠鹿的出現,打破了我們固有的認知。
一般來說,像老虎、獅子、狼這類猛獸,嘴巴才會長出巨大的犬齒,但是你想過沒有,這樣的犬齒,也可能出現在鹿類身上。
雄性的毛冠鹿有一個十分顯眼的特徵,就是上犬齒大而側扁,並且向下微曲,後緣很銳利,像是傳說中的「吸血鬼牙」。與雄性相比,雌性毛冠鹿的上犬齒則要小很多。
很多人不解,毛冠鹿作為一種食草動物,它並不狩獵,而且它的身體結構也並不適合狩獵,為何會長出掠食者才有的犬齒呢?這可能跟它們的生活習性有關。
多數時候毛冠鹿的性情都比較溫和,但交配季節例外。每年的4-5月份,是毛冠鹿發情交配的季節,處於這個階段的雄性,會變得具有攻擊性。同類間為了爭奪雌性,會大打出手。
由於毛冠鹿的獸角短小,在戰鬥中無法發揮作用,因此前蹄和巨大的上犬齒,就成了它們的常用武器。
同類間打鬥,毛冠鹿會互啃,常常打至鮮血淋漓才分出勝負。
毛冠鹿機警靈活速度快,但也有致命缺點
毛冠鹿一般成對活動,白天主要躲在灌木叢裡面,在晨昏時外出活動覓食,它們主要以種子植物、蕨類和傘菌為食,食性與黃麂相似。
另外,一些生活在林緣村寨附近的毛冠鹿,還會闖入農田裡面盜食玉米、大豆葉等農作物,給農業生產造成損害。
毛冠鹿是不喜歡潮濕環境的野生動物,在夏季時,它們會前往更高海拔的山上去避暑,而到了冬季,則會往低海拔且陽光充足的地方避寒。
毛冠鹿性情機警,身體靈活,速度很快,一旦發現周圍動靜異常,會迅速逃走,一溜煙的功夫就不見了,就連訓練有素的獵犬都攆不上。
不過毛冠鹿臀周的毛髮雪白,尾巴很短,而且在奔跑的時候會將尾巴高高翹起,露出極其醒目的大片雪白毛髮,看起來十分顯眼,而這也成了毛冠鹿的致命缺點,容易被其他捕食者當成目標而捕殺。
畢竟無論是在森林生態系統下,還是在高山草甸生態系統下,雪白的毛髮都不是好的偽裝色。
毛冠鹿主要棲息在海拔1000-4000米的高山或丘陵地帶,在我國的分布也算比較廣泛,四川、雲南、安徽、江西等多個省份都有其種群分布。在保護級別上,屬於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嚴禁偷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