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文化符號(2):從宮崎駿到大友克洋,科幻動畫不只有「愛死機」

2022-05-30     SIZE潮流生活

原標題:80年代文化符號(2):從宮崎駿到大友克洋,科幻動畫不只有「愛死機」

近日人氣動畫系列「愛,死亡和機器人」的第三季強勢歸來,再度憑藉多元化的美術風格、暴力美學、末世思考以及哲學思辨等多種要素,混合出一劑強烈的「視覺系」化學藥劑,炸翻全場。

而大眾對於「愛,死亡和機器人」這部系列動畫最多的評價,有兩個詞出現的頻率極高——「科幻」與「先鋒」。誠然,「科幻」是其最具視覺特色的一大特點,無論是美術風格還是故事架構,三季當中的大部分都依託於此而創作。

而「先鋒」一詞則是對其隱藏在故事背後的哲學思辨的肯定與讚賞,在動畫題材不斷趨同的當下,「愛,死亡和機器人」確實算得上一股清流,然而其並不超前也不「先鋒」,可以說作為8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動畫題材,也是我們本期的內容所在——「科幻」,人們基於科學幻想而提出的種種思考,從未停止。

基於上世紀60-70年代的大量青年文化運動,舊世界開始不斷改頭換面,新事物層出不窮。一如我們此前談過的power suit,也是經由平權運動的不斷發展而誕生於時尚界的產物。

而戰後作為戰敗國的日本,則同樣受到了美國文化的強烈衝擊,這其中自然也包括科幻文化,而在其經濟騰飛的80年代,那一代動畫人還保有著前輩們對於戰爭的反思精神,深知和平來之不易。

而在強大的經濟支撐下科技文明的不斷發展,繼創造出「鐵臂阿童木」、「大都會」的手塚治虫這一代漫畫家之後的新一代創作者們,依託於此結合高速發展的科技,推出了包括的「機動戰士高達0079」與「機動戰士高達0080:口袋裡的戰爭」反戰經典科幻動畫,再到之後宮崎駿的「天空之城」與「風之谷」,以及大友克洋的「阿基拉」,並由此逐漸拉開了屬於科幻動畫電影的20年序幕。

回過頭再來看西方,問世於1984年的科幻小說「神經漫遊者」,由科幻文學宗師威廉吉布森創作,其也是首部同時獲得「雨果獎」「星雲獎」與「菲利普·K·迪克獎」三大科幻小說大獎的著作,而其最重要的成就,一是預言了此後90年代的網際網路世界,二則是定義並開創出了「賽博朋克」文化。

而關於賽博朋克本身,究竟是怎樣的一幅場景呢?在「神經漫遊者」中有著這樣一段描述:

「黑色的東京灣向遠處伸展開去,海鷗從白色泡沫塑料組成的浮島上飛過。港口後面是千葉城,生態建築群落像一堆巨大的立方體,鋪滿了工廠的圓頂。港口與城市之間的一些古老街道組成了一片狹窄的無名地帶,這就是「夜之城」,而仁清街正在夜之城的中心。」

如今我們再度談及科幻文化,最具話題度且傳播範圍最廣的元素莫過於「賽博朋克」了。自「神經漫遊者」誕生的這一概念,從「銀翼殺手」到「黑客帝國」再到「攻殼機動隊」,幾十年發展至今已然從銀幕之中脫離而出,成為了當下火遍亞文化領域的科幻代表元素。

而既然聊到了「賽博朋克」,那又怎能不說到「蒸汽朋克」呢?從廣為人知的宮崎駿,到去年狂攬9大安妮獎的「雙城之戰」,包括「愛,死亡與機器人」的第一季,這種融合了過去與現代,魔法與科技的奇妙幻想世界觀,自誕生以來從未脫離過大眾的視野。

此處不得不提的就是,定義了「賽博朋克」的兩位大師,威廉吉布森與布魯斯斯特林,兩人攜手共創的「差分機」也是首部真正意義上的「蒸汽朋克」作品,關於前者我們已經介紹過,而後者對後世科幻作品產生的影響我們稍後再說。

有關於「蒸汽朋克」這一概念,「朋克」一詞是對「賽博朋克」的戲仿,「蒸汽」則是其主要的視覺特點,而不難發現其始於維多利亞時期的蒸汽工業文化。

在「蒸汽朋克」這一領域中,最為大眾所熟知的就是動畫大師宮崎駿了。在其主導的吉卜力動畫電影中,不止有以歐洲文化為中心的維多利亞式蒸汽朋克,更有著獨具特色的「日式蒸汽朋克」,結合本土大正時期東西方新舊文化的互相碰撞而誕生的獨特「蒸汽朋克」風格。

既然有宮崎駿,又怎能不提到大友克洋呢?如果說前者的「風之谷」是濃烈「蒸汽朋克」風格的幻想故事,那麼後者的傳世經典「阿基拉」則是構建於後末世時代的「賽博朋克」啟示錄。

關於「阿基拉」這部作品,以戰後殘破不堪的東京為故事背景,以光明「阿基拉」為名以圖帶給人們希望,卻在暴走的失敗實驗中再度引發了毀滅。大友克洋在這部作品中,思考著科技這把雙刃劍,對人類文明的延續所能造成的一切後果,而主角存在的意義,則是以悲觀的土壤種植希望。

「一個異能少年站在東京廢墟之上,人人都會說這是大友克洋」

而在90年代接棒的押井守的代表作——「攻殼機動隊」,無疑也深受其影響,關於此我們會在之後的內容中為大家詳細介紹。

這時我們再回過頭來看本季的「愛,死亡和機器人」,不難發現很多元素都取自科幻領域早期的經典作品。取自著名科幻作家Micheal swanwick短篇小說「機器的脈搏」,「愛,死亡和機器人」的第三季第三集以瀕臨死亡的太空人為視角,在其注射藥物後,陷入了與自稱星球木衛一的聲音開始對話的奇怪幻覺中,最終融入到了宇宙當中,而基於這樣一個看似瘋狂的幻想故事,也引發了人們對於肉體的存留與精神的永續的對較思考。

而這部改編作品不止於掩蓋在故事背後的深切思考,其充滿詩意的夢幻畫風,靈動活潑的線條構築,同樣來自於一位大師,法國科幻漫畫大師Jean Henri Gaston Giraud,其另一個為人所認知的筆名為Moebius(莫比斯)。

關於Jean Henri Gaston Giraud這位大師,我們在這裡就不做過多贅述,之所以由此提及,是因為他的創作風格,對大友克洋、宮崎駿等動畫導演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而這也從側面印證了其無愧於「大師」的這一稱號。

此前我們提到的布魯斯斯特林,本季「愛,死亡和機器人」第六集「蟲群」便是取自其創作的同名小說。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我們對於宇宙的認知也不斷加深,在對現代科技還不甚發達的80年代,其獨特時代背景下產生的奇妙幻想在如今的人們看來,似乎就略顯幼稚,也因此很久都沒有相關作品出現在大眾眼前,但就是這樣的一部作品,「愛,死亡和機器人」以三季對「復古科幻」的追溯,加之對種種事物的思考與哲學思辨,讓人們深陷於此不能自拔,想來這也是那個時代獨有的魅力所在吧。

Editor / Sinomiya

Text / Sinomiya

Image / Google

用匠心傳承來打造至美永恆的Buccellati

聊聊藝術界的霍格沃茲 —— 「中央聖馬丁」

Gosha不死,再遇Balenciaga

Howie Lee :: SIZING UP (點擊原文連結收聽)

青山周平 :: SIZING UP

劉雯 :: SIZING UP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13f574f7dce47a739a07cac67c9ea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