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蜀國的智囊諸葛亮先生,恐怕每個人腦海里都會閃現出一位手持羽扇,處變不驚,謀略無雙的形象吧!沒錯,在羅貫中的那部扣人心弦的《三國演義》里,諸葛亮軍師算盡天下事,即便是智計百出的司馬懿也對他無可奈何。他是多少少年心中的楷模,但今天我也許要給你們潑盆冷水。真實的歷史中,諸葛亮是否像小說里一樣神通廣大呢?
魯迅評價他說:智商接近於妖!也許這只是文學誇張,諸葛亮被後人神話過度了。為何如此說?請繼續閱讀。首先,據史料記載:諸葛亮早年並未涉足真正的軍事指揮,他的真實軍事記錄主要集中在南征北伐。南征的記載相對簡單,而且在敵我實力懸殊的情況下,蜀軍曾經三路順利南下,平定雍闓叛亂,孟獲等南中勢力也隨之歸順。但實際的南征目的並非孟獲。小說中孟獲被七擒七縱的說法,在史書中缺乏足夠的證據。
北伐的真實事件中,諸葛亮有勝有敗,功有成也有過。我們應該客觀看待這些事情!從作者的觀點看,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並非出類拔萃。他甚至不能算是專職軍事參謀。在史料中,並未有明顯的軍功,也缺乏經典的戰例。如果要評價他的軍事實力,恐怕應該與「魯肅」齊名,且位於司馬懿之下。但這是否意味著他是庸才?答案是否定的。在掌管蜀漢大權時,蜀國已無擊敗魏國的可能性。
所謂的後來的「北伐」,表面上是蜀國「進攻」,實際上是守勢。因為雙方力量對比懸殊。攻擊曹魏,沒有顯著缺陷,諸葛亮只得無功而返,令人唏噓。《三國志》中未有具體評價諸葛亮的軍事實力。但據志記載,諸葛亮在北伐時未選擇讓魏延率軍直取長安,這表明他的用兵相對保守——或者說穩妥。想像一下,當時諸葛亮帶領十多萬大軍,而魏延只需幾千兵。
諸葛亮反對的理由是秦嶺路途太危險,遭敵人發現可能導致全軍覆沒。即便被發現,損失也僅是數千人陣亡,對數十萬大軍來說損失微乎其微。此舉可牽制敵人,使蜀國主力面對敵人少些。如果幸運沒有被敵人發現,魏延的奇襲或許能直逼長安,並有可能成功攻下。諸葛亮也是個有才幹的人。他作為丞相對蜀漢的治理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開發西南土地等方面功績卓著。
他擅長治國而非親自上陣打仗。他在治國方面的功績在亂世中十分難得,甚至在中國以外的歷史中也鮮見。因此,諸葛亮可謂第一丞相,有資格成為千古名相。歷史上對劉備的兒子劉禪評價並不高,諸葛亮在治理國家方面也需負一些責任,因為他事必躬親,使得劉禪除了享樂之外無力為國家做更多。這表明諸葛亮過於操勞治國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