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已來臨,天氣逐漸轉涼。而且秋分後,早晚溫差加大,夜越深,寒氣越重,也更易侵入體內。而秋季小兒腹瀉是當季常見的疾病,很多寶寶深受其擾。很多小朋友會出現腹瀉拉肚子的情況,常常讓寶爸寶媽們感到手忙腳亂,又不知如何是好?
寶寶腹瀉因表現、病因等不同也分門派,各大門派招數不同,用對方法才能克敵制勝!家長不可一概而論。
從西醫的角度看,寶寶腹瀉主要是由於消化系統發育不成熟、功能不全、神經調節不良、胃酸和消化酶分泌少、酶活性較低、飲食不當,以及腸道內受致病性大腸桿菌或病毒等感染所致。腹瀉可能會導致水和電解質紊亂,從而引起脫水、酸中毒和其他危險疾病。如果兒童長時間腹瀉不愈,會嚴重影響兒童的營養、生長發育。
而從中醫角度,認為小兒脾胃薄弱,生機蓬勃,陰生陽長均須脾胃化生更多的精微充盈機體,脾胃的負擔相對較重。因此無論感受外邪、內傷乳食或脾胃虛寒均可引起脾胃失調,而造成腹瀉。
寶寶腹瀉多是因為傷食、脾胃虛弱和感受外邪所致。
傷食腹瀉
寶寶因飲食不節制或不幹凈,影響了脾胃功能導致的腹瀉,稱為傷食腹瀉。傷食腹瀉較常見,問題通常不大,一般通過飲食調理就能恢復。
症狀:大便量多,稀薄,雜有殘渣和乳塊,氣味酸臭;噯氣納呆,常伴有嘔吐、口臭、睡眠不良,苔厚膩,指紋色紫。
感受外邪
感受外邪引起的腹瀉,多發生在夏秋。小兒臟腑嬌嫩,易感外邪,凡暑熱、濕困、寒涼等均能引起脾胃功能失司,從而造成腹瀉,秋季小兒腹瀉就是這一類型。感受外邪因表現不同,可分為風寒腹瀉和濕熱腹瀉。
風寒腹瀉
症狀:大便清稀,有泡沫,顏色淺,無臭味;便前腹痛有腸鳴,小便清長,苔白膩,指紋淡紅。
濕熱腹瀉
症狀:大便稀水樣,蛋花湯樣,有黏液,色黃褐,味臭;腹瀉急迫,量多頻繁,發臭;小便短赤,苔黃膩,指紋色紫。
脾虛腹瀉
寶寶先天稟賦不足,後天調補失當,而使脾胃虛弱,從而造成胃運化失常,不能很好地消化食物,腸道受到未消化的食物刺激,就會出現腹瀉。
症狀:稀溏次數多,顏色淺,不臭;飯後腹瀉,反覆發作,時重時輕,面色萎黃,神疲乏力,舌淡苔薄,指紋淡紅。
腹瀉護脾肺飲食法
腹瀉對症食療法
傷食型腹瀉
胡蘿蔔消食湯
材料:胡蘿蔔2根,干山楂片15克,適量紅糖。
用法:飲湯吃胡蘿蔔。
做法:胡蘿蔔洗凈,切成小塊,與山楂片一起煮至胡蘿蔔熟爛,最後用紅糖水調味即可食用。
風寒腹瀉
生薑粥
材料:粳米60克,生薑末6克,陳皮3克,花椒少許。
用法:佐餐食用。
做法:洗粳米,與陳皮一起煮。粥將成時加入生薑和花椒,再煮兩至三沸即可。
濕熱腹瀉
馬齒莧汁
材料:馬齒莧200克。
用法:代茶飲。
做法:用榨汁機將洗凈的馬齒莧榨成汁。
脾虛腹瀉
茯苓餅
材料:茯苓粉500克,米粉500克,白糖100克。
用法:當點心食用。
做法:將茯苓粉、米粉、白砂糖拌勻,加入水成糊狀,放入平底鍋內用微火烙成薄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