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走路早晚與智商掛鉤?寶媽別再上當了,過早走路不是好事

2020-09-18     幼教咖

原標題:寶寶走路早晚與智商掛鉤?寶媽別再上當了,過早走路不是好事

前幾天,看到小區里溜娃的家長們在一起討論孩子走路的事情,想必這也是很多家長非常關心的問題。

孩子從呱呱落地的小嬰兒,成長為一個能跑,能跳,能獨立思考的人,要經歷很多個成長階段,而走路就是很重要的一項大運動。

在眾多家長探討自己的孩子是什麼時候學會走路的時候,只見一位寶媽炫耀地說:「我家寶寶特別棒,五六個月的時候就特別喜歡站著,如今十個月了,都能自己扶著把手走幾步了,一看就是個聰明的孩子。」

其他家長聽了表情各不相同,有的表示羨慕,有的則不以為然。而作為兒科醫生的鄰居張阿姨聽了之後不禁搖搖頭。

跟上去問了究竟,才知道,原來寶寶走路早晚其實真的與智商無關,但是很多寶媽總是習慣性地把這兩點聯繫到一起,反而忽略了過早走路其實並不是什麼好事。

通常來說,孩子一般在12個月,也就是一歲左右的時候開始學走路,但是真的能在一歲時就走得很穩的孩子並不在多數。

只要孩子在12個月到18個月之間學會走路,都是正常的,只不過有早有晚而已,家長不用過於擔心。

只有在18個月以後還不會走路的時候,家長才有必要帶孩子就醫進行檢查。

孩子學會走路早晚與哪些因素有關?

1.性格

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不同性格,有些孩子天生比較內向,膽子小,不敢去嘗試,所以面對站起來走路這件事,就會有些恐懼,會害怕因為站不穩而摔倒。

這樣一來,因為不敢嘗試的原因,內向的孩子走路就相對來說會晚一些。

而那些性格大大咧咧,比較活潑的孩子,則很喜歡去大膽嘗試,喜歡錶現自己,只要身旁有人協助,很快就能站起來走路,也就會更早地學會走路。

2.身體的協調能力

在學校或者是工作場合中,很多人會很恐懼集體活動,比如跳舞或者是做操,因為總會慢半拍,跟不上節奏,就顯得比較尷尬。

其實這類的人就是身體協調能力比較差,有些孩子也是如此,因為在走路的過程中需要身體各部位相互配合,協調好腿,胳膊與腳之間的動作連貫性,才能更快地學會走路。

而身體協調能力比較強的孩子學走路就會更容易一些,協調能力差一些的則走路時間也會晚一些。

當然,身體協調性與智商是沒有關係的。

3.腿部力量

顯而易見,走路更需要的是腿部的支撐,所以腿部的力量很重要,只有腿部肌肉的力量達到一定水平的時候才對學走路更有幫助。

一些孩子發育得比較好,腿部更有力量,也就更有利於學走路,因為腿部有足夠的力量支撐寶寶整個身體。

而一些孩子腿部力量比較弱,反而會更擅長爬行,當然這也是一項很有好處的運動。

過早走路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危害?

就像上文中的寶媽一樣,覺得自己的孩子那麼早走路是一件好事,其實並不是,孩子每項大運動的發展都有特定的規律,違反規律自然是沒有好處的。

1.孩子容易羅圈腿

當小寶寶剛開始學走路的時候,都會搖搖晃晃的站不穩,這也是對這項運動技能掌握得還不熟練的緣故。

但是如果寶寶過早走路,此時骨骼發育還不成熟,骨頭很軟,腿部的力量不足以支撐身體過重的重量,那麼就會容易導致腿骨變形,形成羅圈腿。

2.危害視力

說到這點,想來一些家長會有疑問了,走路不管怎麼說都用不到眼睛,怎麼會危害視力呢?

但其實寶寶在一歲以前,眼睛並沒有完全發育好,其實是看不清楚太遠處的物品的,而過早地學走路,孩子因為想要看更遠的地方,就會調整眼球的聚焦,從而影響視力的發育。

3.孩子變成駝背

跟第一點有相同的原理,孩子在小的時候身體內的骨骼發育不完全,骨骼中的鈣含量比較少。

所以過早地讓寶寶直立行走,孩子的脊椎和背部力量不夠,就會形成過大的壓力,孩子就容易形成駝背。

其實,家長希望孩子凡事都有個好起點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也要遵循自然的規律,而不是急著「拔苗助長」,那樣反而會適得其反,非但沒有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反而容易給孩子的身體健康造成損傷。

我是幼兒園園長、早教師,傳播更好育兒乾貨。歡迎關注,您的點贊、轉發,是對我們最好的認可。

(圖片全部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由於是自己碼字,如果錯別字請見諒。本帳號已開通維權,歡迎個人轉載,但不允許抄襲文章,如有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3w4oonQBeElxlkkasi2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