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清遠宇順:慧眼識鱖 技術興鱖

2020-01-04     中國水產養殖網

紮根行業三十年,廣東省清遠市清新區宇順農牧漁業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劉燦洪見證了當地鱖魚產業的發展,他告訴記者,在育種、養殖、動保等技術的逐步提升下,清遠地區鱖魚養殖規模不斷擴大,從一開始套養的20~30條/畝到高產模式的4000~5000斤/畝,鱖魚產業不僅越做越強,還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近年來,公司更在多家科研單位的幫助下,先後繁育出翹嘴鱖「華康1號」和「廣清1號」,新品種為鱖魚養殖戶解決了不少問題,受到熱烈追捧。

劉燦洪對鱖魚情有獨鍾,他認為,推進鱖魚產業發展,一方面要加強對流通環節的指導和監管,另一方面,苗企要發揮所長,思變進取,不斷升級技術手段,保障優質苗種的供應。

鱖魚選育的兩個里程碑

畜牧養殖業出身的劉燦洪,現在已經是一名水產養殖工程師,算算日子,入行已經有30年了。他養過很多魚,唯對鱖魚情有獨鍾。「市場需求大、產業基礎深厚,這麼多年來我從來沒碰到鱖魚滯銷的情況。」劉燦洪慧眼識鱖魚,先是開展高產模式的研究,後來做起了苗種繁育工作。

2012年前後,關於「鱖魚產量低、規格參差、存活率低」的問題引起業界高度關注。為此,華中農業大學的教授聯繫了劉燦洪,雙方合作開展鱖魚選育工作。技術團隊引進野生良種進行雜交選育,2014年「華康1號」面世。新品種在抗病力和生長速度上有了明顯的提高,但年產量僅一千萬尾,苗種供應不足。很快,劉燦洪開始了第二個新品種的準備工作。2015年,劉燦洪與珠江水產研究所啟動選育工程。「這次選育的深度和力度都非常大,我們還邀請到外國的專家參與實驗,加速了實驗進程。」為了儘可能放大新品種的優良性能,技術團隊建立了102個家系,並將兩個品系分開進行選育,降低親緣關係,避免經多代繁育後出現近緣雜交問題。劉燦洪介紹,新品種的選育工作接近尾聲,已經在今年年初進行中試,拿了苗的養殖戶都賺到錢了,初步估計利潤有2~3元/斤。目前,他們已經提交材料,準備申報「廣清1號」新品種。

劉燦洪指出,養鱖魚的人不少,但卻很少人去做選育,「別說選育了,連養種魚都要花費不少錢。」為了選一條好苗,劉燦洪付出了不少精力,他認為這一切都是值得的,一方面作為企業要好好把握與科研單位的合作機會,做點成績;另一方面,一個好的種苗確實能為養殖戶增收,讓他們少了很多擔心。

良法配良種

在做鱖魚選育的同時,劉燦洪也在做養殖,他希望將自己摸索的一套養殖方法推廣給養殖戶,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問題。劉燦洪非常注重養殖環境的改善,他提出,採用微生態技術開展池塘準備工作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技術具體分為五個步驟。

第一步,干塘、曬塘。第二步,消毒,每畝用200~300斤生石灰撒於塘底以殺滅病原微生物,維持pH值在7.5~8.5,此時寄生蟲數量較少。第三步,施肥,一般在下生石灰7~10天後根據底泥的肥瘦情況施加300~500斤/畝糞肥,最好使用發酵過的鴨糞或豬糞,然後通過翻耕使得土壤與有機肥均勻混合,翻耕深度以20cm為宜。「肥底後,會看到水色有明顯的改變,為藍綠色,肥度不及格的水為黃色。」劉燦洪補充道。第四步,噴洒土壤改良劑,使有機質分解,增強土壤的還原能力。第五步,調水、解毒。

劉燦洪強調,要改變過去一味消毒用藥的思維,以調節水質為主,做到養殖過程全程不投藥。那麼,水質中的有毒有害物質該如何處理?對此,劉燦洪採用了微電解水再生技術。他介紹說,微電解池塘水處理系統是一種由鐵、碳組成的微電材料。將微電池放置在池塘養殖水體中,通過氧化還原反應,分解氨氮和亞硝酸鹽,還原產物硝酸鹽是一種可被微生物吸收利用的物質。這樣,便可大大提高池塘對污水的自凈能力,維持水體的生態穩定。

室外養殖池

做好一條鱖魚苗

作為一家苗種生產商,劉燦洪深感責任重大。他表示,公司始終堅持發揮自身專業所長,做好一條鱖魚苗。尤其在廣東這個氣候溫暖的地區,鱖魚的可孵化時間長達5個多月,苗企占儘先機。他認為,苗種企業要充分利用技術和場地優勢,推出更好、更適合市場需要的品種。多關注提純復壯的技術研究,對於如何降低畸形率和增加開口整齊度等問題,仍需業界共同努力解決。「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做水產養殖的也一樣,我們要緊跟時代的步伐不斷改進和提高技術,做好良種供應的本職工作。」在選育出新品種後,苗企要保護好它。為了保種,劉燦洪在基地內還「作了備份」,以備不時之需。

「服務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做好一條鱖魚苗的基礎上,劉燦洪還堅持跟進售後服務,為養殖戶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後的跟蹤服務。他向記者展示了兩個微信群,分別是推廣群和服務群,顧名思義就是為鱖魚養殖戶提供購買信息和問題解決服務的群。「每個來買魚苗的人都會進群,現在都有好幾百人了。我們會在群上發布購買信息,買家反饋生產情況,還能共同解決一些養殖的問題。」劉燦洪表示,提供一條好苗種只是個開始,後續還要跟蹤相關養殖技術的落實,儘量降低偷工減料的情況,這樣才能保證產品質量,達到為養殖戶增收的最終目標。

流通加工要跟上

結緣鱖魚三十載,育苗、養魚、吃魚,不知不覺間,劉燦洪已經成為資深的鱖魚「美食家」,他表示,隨著苗種質量和養殖技術的提高,鱖魚變得越來越好吃。然而,現階段仍有部分地區吃不上鱖魚,特別是縣區一級的人們。劉燦洪認為,這跟流通、加工跟不上有莫大的關係。

受制於鱖魚的生理特性,長時間暫養或運輸後,鱖魚會出現大量死亡。對此,劉燦洪提議對鱖魚進行深加工,在現場用液氮進行急速冷凍,可較大限度地保持鱖魚的鮮味;或者將鱖魚肉切割起片,製作成真空獨立包裝的產品。兩者均適合長期保存或長途運輸,方便銷售配送。

目前,清遠地區鱖魚的銷售模式一般為:魚中介到塘頭收購成魚,再將其賣到指定的流通公司。劉燦洪坦言,當地相關的流通公司只有幾家,難免會出現定價不合理的問題,希望問題早日得到解決。

隨著新品種、新技術的逐步推廣,養殖戶「選好苗」意識的逐步提高,鱖魚產業發展穩步向前。劉燦洪期望,政府和相關主管部門提高對鱖魚的重視程度,搭建平台,如多舉辦培訓班和建設示範點,助力鱖魚產業騰飛。

記者:李易珊

美術編輯:周帆

審核:高曉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3lencm8BMH2_cNUgT4T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