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考98分,家長患抑鬱症:有多少天才的隕落,始於父母太焦慮

2019-09-27     家學寶

關注「家學寶」每天收穫專業家庭教育知識

(圖片來自網絡)

家學寶主筆團 | 彥廷


1


如今起跑線之爭帶來的壓力,已經突破了許多孩子能夠承受的度。

家住杭州的秦女士,是一所重點小學的老師,兒子5歲就上了小學,她對自己孩子的學習要求特別高,經常會拿自己班的學生與自家兒子比,要求兒子每次考試成績都必須是100分。

兒子考到98分,秦女士會覺得自己非常失敗,嚴重的甚至都患上了抑鬱症。

其實說白了,秦女士之所以壓力大,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身份問題」。


她是一名教師,可自己孩子的成績並不是最好的,她的內心擔憂別人的看法。

(圖片來自網絡)


譬如:

「自己的孩子都做不到最好,怎麼教別人家的孩子呢?」

提起「別人家的孩子」,這可能是很多人兒時的噩夢,有些父母習慣性拿「別人家的孩子」與自己家的孩子相比較,他們覺得,有比較才會有進步。

雖然這種出發點是好的,但大部分家長的比較是出於愛面子,是盲目的、攀比的,這種盲目根植於他們內心的焦慮。

在曾經的刷屏文章《牛蛙之殤》中寫到,一個媽媽為了能讓孩子考入上海四大民辦小學,安排孩子每天進出各種培訓機構,超前學習英語和各類知識,甚至還進行從每天到每月的KPI考核。

最終,孩子在媽媽的高負荷施壓下,患上了抽動症,內心極度自卑。

有的家長,他們害怕孩子考不上好學校,比別人成績差,會輸,會落後。

為了孩子,他們不惜重金買天價的學區房,給孩子報著無縫銜接的輔導班......

盲目比較,嚴苛打壓,心理失衡,傳遞出了嚴重的教育焦慮,這種焦慮,讓無數家長和孩子都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然而,很多父母並不知道的是:這份焦慮,很有可能毀掉一個孩子。

2

父母越焦慮,孩子越脆弱


在電視劇《小歡喜》中,陶虹飾演的媽媽宋倩,就是一個極度焦慮的家長。


她視女兒為自己唯一的希望,將高考作為女兒人生的終極目標。

宋倩也是一名教師,為女兒喬英子傾注了全部氣力,不光辭職犧牲了事業,而且將自己的人生也奉獻給了女兒。


但是,這份近乎偏執的付出感,卻讓我們看到了深深的教育焦慮。


(圖片來自網絡)


喬英子的成績很優異,經常是第一名,但有一次考了全區第二,宋倩就接受不了了。


發現女兒在玩樂高,她恨鐵不成鋼地說:

「都考第二了,還有什麼可高興的?」

在母親強烈的焦慮感下,英子的興趣愛好被剝奪,個人感受被鎮壓,這份密不透風的愛最終讓她患上了嚴重失眠和抑鬱症,一度將其逼到跳海,讓觀眾們大呼心疼。

這個本身很優秀的孩子,差點兒就毀在了家長的焦慮和控制欲上。


焦慮,往往來源於內心的不確定性。


生活在同一個環境中,情緒也是會傳染的,如果父母無法控制自己的焦慮和恐慌,給孩子樹立的榜樣往往也是負面的,父母越焦慮,孩子越脆弱。

心理學家張怡筠說過:

「焦慮的父母都伴隨著很強的控制欲,包辦和控制孩子的一切,孩子沒法自己探索學習新技能,不能自主做選擇,很容易成為生活的低能兒。此外,焦慮使父母很少鼓勵孩子,容易使孩子陷入自卑情緒,難以融入集體中。」

(圖片來自網絡)

長期生活在焦慮環境中的孩子,自我價值感低,甚至沒有價值感,這種對自我的否定,是一種慢性摧殘。

萬物成長皆有規律,在孩子身體和認知都不成熟的年齡里,如果接受了過重的腦力勞動,其結果無疑是拔苗助長,可能廢掉的是孩子光明燦爛的一生。

曾經中科大少年班裡三大「天才神童」的墮落軌跡讓人唏噓不已,寧鉑出家為僧,謝彥波和普林斯頓導師鬧翻,干政患上精神疾病。

有的孩子贏在了起跑線上,卻痛苦了後半輩子。

3

教會孩子從容面對輸贏


泰國短片《豆芽兒》曾觸動過很多父母。

短片里,小女孩想種植豆芽兒,賣菜的媽媽就鼓勵她試試。由於母女倆人沒有種植的經驗,所以經歷了一次次失敗,但是失敗後媽媽沒有放棄,而是鼓勵女兒再試試。

於是,母女倆不停地嘗試,在試錯的路上堅持著,終於豆芽兒開始瘋長。

媽媽問她:

「我們要不要種點別的?」

女孩信心滿滿地說:

「我們試試吧。」

女孩的出生雖然並不富裕,但良好的家庭氛圍保護了孩子天生的好奇心,最後,女孩從泰國最底層的菜市場走了出來,一步一個腳印的前行,攻讀博士,實現了命運的逆襲。

不焦慮,並不意味著不讓孩子吃苦,而是讓孩子自己學會從容地面對人生之苦。

世界拳擊冠軍鄒市明的兒子軒軒,是一個好勝心極強的男孩子。

在《爸爸去哪兒》第三季中,孩子們比賽吃西瓜,軒軒邊哭邊說:

「我不想輸,誰來幫幫我呀?」

可是作為世界冠軍的爸爸,在這個時候卻說:你不能只想贏,也要學著輸,輸並不丟人。

在鄒市明的開導下,孩子漸漸緩和了心態,知道了輸贏是常態。


當鄒市明遭遇失敗的時候,軒軒也試著安慰他:輸了沒關係,重新來。

人生是一場需要具備持久後勁的馬拉松比賽,每一個彎道都有超越和被超越的可能性。

所以,每一位父母都應該意識到,在未知面前,焦慮只能徒增煩惱,毫無益處所在。

(圖片來自網絡)

焦慮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很多家長把握不好焦慮的度。

我們應該正視孩子之間的差距,不應盲目追隨「別人家的孩子」。我們要意識到孩子的獨特性,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有的孩子擅長讀書,有的孩子擅長交際,所以,你得正確得認識到這種不一樣。

要知道,每個人都渴望成功,可遺憾的是,90%的人最終都落入了平凡,我們不應該鄙視平凡,而應該去欣然接納它。

一個人的發展不是百米跑,拼的不是一瞬的爆發力,相反,他其實是一場馬拉松。


不同階段的不同表現,哪怕有缺點,我們都應該多給予一些時間,一絲寬容,一份理解,給孩子一個機會,讓這朵花慢慢開放。

不要再以贏在起跑線為教育準則了,請把你的心態放平,目光放遠,陪孩子一起面對未來的每一份不確定性,勇敢堅定地邁向人生的下一個路口。


作為父母的我們,是時候給自己降降溫了,有時候不是孩子不優秀,而是我們太著急了。



家學寶編輯團隊以專業的心理學、教育學和社會學理論為支撐,原創圖文、音頻、視頻和測評內容,為您提供全方位的教養支持。家學寶——您手邊的家庭教育專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3h9mc20BJleJMoPMUwF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