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想像,這是出現在上海國際電影節主會場上的一幕幕。
一束光投向銀幕,電影大師謝晉以數字人的方式和大家聊AI。
從《西遊記》「副本」中走出,在《中國奇譚》中走紅的「小豬妖」,離開「浪浪山」,躥進坐滿真人的電影院,詢問《每日經濟新聞》總編輯,它如何才能「上頭條」?
揭開原生雲遊戲面紗的《春草傳》,突破算力限制,將電影工業視聽效果實時渲染呈現的蔚領時代,讓大家看到未來遊戲的可能性。
短視頻生產進入「無人化」時代,每日經濟新聞自主研發的AI短視頻生成平台「雨燕智宣」亮相。
AIGC給了「哪吒」風火輪,《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續集終於可以加速與觀眾見面了。
就連王一博的老闆杜華,也有數字人華華子來幫忙「打工」 ……
這到底是電影場,還是科技場?這一切,發生在上海國際電影節,由上海電影股份有限公司、每日經濟新聞聯合主辦的SHO未來·海上論壇——2023「影視+」產業大會上。這一天,我們分明看到,科技與內容的齒輪如此深入地嵌合,加速轉動,帶領我們奔向另一個紀元。
論壇實況
「謝晉」與「春草」相逢
「朋友們,我是謝晉,上影廠的一名電影導演,今年100歲了,此刻我竟然以人工智慧數字人的方式來到SHO未來·海上論壇。」
已逝世15年的導演謝晉突然出現在螢幕上的時候,引發了全場驚嘆。對在場的電影人來說,謝晉是一代記憶,是中國電影界的傳奇人物。當年正是他,推動了首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舉辦,此次煥新歸來的上海影城也是首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主會場。
已故導演謝晉通過數字人的形式跨越時空 主辦方供圖
時隔30年,跨越時空虛實,通過數字人的形式再次在同樣的地點和謝晉對話,正印證了科技的魅力。
「能在這裡跟大家見面,我自己是又驚奇又興奮。」「數字人」謝晉也感觸頗深,「我一直深信,電影是技術性很強的綜合藝術,時代在前進,科學在發展,電影更要插上科技的翅膀。」「我相信,科技不僅讓我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回到大家的面前,也將為電影人的創作和普羅大眾的生活帶來一場真正的藝術變革,讓我們一起深信科技會讓藝術永生。」
在虛擬世界中,已故的電影大師謝晉和年輕的熱血少女春草,都借著AI的力量栩栩如生。
春草是科技新銳蔚領時代孵化的遊戲人物,很多年輕人都能從春草的人設中找到共性。她鼻子上的傷疤是第一次參加攀岩錦標賽時留下的印記,有些叛逆,積極陽光。她從遊戲《春草傳》中走出,AIGC賦予她真實人類一般的情感互動和表達。
從遊戲中走出的春草
當你告訴春草:「你的男朋友送你禮物,而你擔心家長不同意你們在一起時。」她臉上流露出的複雜表情,和真實世界中人類情感的即時演繹別無二致。
因為AIGC,春草被賦予了生動、立體、豐富的性格。未來,春草也能在和人類溝通交流中不斷學習,持續完善角色的智能性,可以去拍電影、開音樂會,展現出自己真正意義上的優秀品格。「AI助力下,內容的創作效率和精品程度會得到極大提升。」蔚領時代創始人兼CEO郭建君在SHO未來·海上論壇上表示,龐大的雲端算力之下,玩家、開發者將不受到算力的限制。
「遊戲與影視的結合可能不一定非得去橫店,在遊戲引擎里,就能完成鏡頭語言表達和數字資產整合。」在郭建君看來,AIGC給產業帶來了全面變革,這種變革會給人更加強烈的沉浸感,「不僅在大屏上、VR上,『影視+』變成了可能。未來,AIGC能夠幫助更多年輕人釋放電影想像力表達。」郭建君期待,在AI各項能力支撐下,我們能看到永不落幕的電影。
蔚領時代創始人兼CEO郭建君 主辦方供圖
小豬妖挑戰大老闆
「等會兒等會兒,聽說大王們今天又開大會,烏鴉怪說大王們今天討論的事比抓唐僧還大!這機會我可不能錯過。」螢幕上,忙著接廣告、直播帶貨的「小豬妖」著急趕來學習見世面。
流量明星小豬妖在大會上見縫插針地要「資源」 主辦方供圖
2023年開年,《中國奇譚》爆火,讓無數打工人「淚目」的小豬妖成為新晉流量「明星」。
短短十多天,這部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和嗶哩嗶哩(以下簡稱B站)出品的動畫短片,在B站播放量近億,截至目前,該動畫在B站播放量為2.7億。
乘著AIGC浪潮的東風,走紅成為大忙人的小豬妖,現場瞄準閱文集團、光線傳媒、B站等的老闆們,見縫插針地要「資源」,試圖解鎖「浪浪山」以外更多的打工的機會。
閱文集團執行長侯曉楠 主辦方供圖
「小豬妖要得很直接。」閱文集團執行長、騰訊平台與內容事業群副總裁侯曉楠笑稱,在他看來,小豬妖可以和《斗羅大陸》史萊克學院的明星一起去冒險,和《慶餘年》的小范大人過兩招,也可以成為IP推薦官,為讀者推薦好書。
B站副董事長兼COO李旎更是現場教學「小豬妖」成為UP主:「首先你可以把今天的對話上傳到B站,入駐帳號每天更新視頻,同時你可以在我們的直播間與粉絲見面互動,幫你老闆掙掙錢。如果《西遊記》動畫有機會重置,你也可以收穫新角色。」
B站副董事長兼COO李旎 主辦方供圖
李旎認為,AIGC可以成為UGC、PUGC之外的新型內容生產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創作門檻與成本,將幫助更多創作者完成基礎性工作,進一步凸顯他們的創意優勢。
不過,AIGC帶來的巨大衝擊下,變化正在悄然發生。在社交平台上,每天有數以萬計的UP主為大家展現ChatGPT、AI等技術到底是什麼,可以幹什麼。數據顯示,過去一年,B站科技類UP主達116萬,累計創作科技類稿件1482萬個。
面對「華華子」「葉修」等越來越多的「競爭者」,以及更多有創意、專業的創作者,緊跟科技時尚的小豬妖也感受到了焦慮。內容生產者會不會被取代、如何乘上AIGC的列車,成為眾多「打工人」和內容公司關心的話題。
「未來全民創作時代將很快到來,但很多的內容會趨同,這種趨同會導致優質內容的供給和需求更旺盛。只有重複、淺顯的內容會被AI複製。」李旎預測。
上海電影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健兒 主辦方供圖
作為小豬妖的「老東家」,上海電影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健兒也認為,在全球影視新一輪科技浪潮大背景下,中國電影產業要加快入局,唯有入局才能破局。
「雖然目前很多實踐也在不斷試錯,但是我想只有試錯才能最終走出一條正確的路子。」
哪吒「踩上」風火輪
生產力大變革,在帶來技術進步與更高效率的同時,總有人被留在原地。
AI對於影視業所造成的影響,目前看可能是顛覆性的。在SHO未來·海上論壇——2023「影視+」產業大會上,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談到AI,稱與上一次數字電影取代膠片電影的技術革命非常相似。「數字攝影機代替膠片攝影機,數字存儲帶來特效提升,帶來數字放映、3D效果等,讓電影製作變得更加容易。」
站在數字電影的時間節點上,王長田坦言尚看不清未來電影產業究竟走向何方。不過,電影人通過回顧過去電影產業的疊代,可以大致判斷應用的場景。
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 主辦方供圖
「AI的很多點是我們要努力應用的,而不是只想著如何投資AI。」在被問及AI時代的投資機會時,王長田當即表示。
事實上,光線傳媒已經應用上了AI。3月22日,光線傳媒發布動畫電影《去你的島》首張AI製作海報,意味著公司已全面啟用AI進行內容開發、參與與落地。
「相較於真人電影,動畫電影的製作主要使用數字和技術工具,因此以AI為代表的新技術的進步對動畫電影製作的幫助會更快、更顯著。」王長田在公司內部信中透露,AI技術不僅可以提高製作效率,也可以提升影片在表演和視覺效果方面的品質。例如在AI動畫表演、AI生成角色和場景資產、AI生成毛髮和衣服的動態效果、AI自動布光渲染。
動畫電影一直以來的痛點,是產能掣肘,即耗時太久。《深海》製作了整整7年才面世,斬獲50億元票房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歷時5年,1600人參與製作才完成。
光線傳媒是國內最早開始布局動畫領域的公司,但仍需為一部動畫電影殫精數年。影迷們所期待的《大魚海棠2》《哪吒2》《姜子牙2》等爆款影片的續集,幾年後依然處在「製作中」。
AI正在改變光線傳媒,以及整個動畫電影行業。《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2022年,光線傳媒又成立了新的動畫電影廠牌「光線動畫」,旨在出品光線自有的動畫電影。王長田介紹,光線動畫前期主要任務是開發歷時兩年梳理並構建完成的「中國神話宇宙」體系。「第一部作品《小倩》預計於明年上映,而整個體系僅是初步開發就將耗時二三十年,並動用全行業的資源和力量。」
「動畫本身是個數字產品,尤其3D動畫,所以我們希望把AI植入到電影製作的每條生產鏈中。AI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要把它變成我們工作中必要的一個環節,讓AI輔助你,甚至帶你先去做一些測試,找出各種可能性以及碰到的效果,提升動畫電影的製作效率和製作效果。」
面對AI,王長田說他們公司全員要做「三個一」。「每個人都要找到一個自己的AI助手;每個人都要培養一個自己的AI學生;把你做過的事情用AI重新做一遍。」
「我們不會因為AI裁員,反而要聘用更多會使用AI的人才,開發更多的創意。」王長田總結自己對AI的態度。
葉修「遇見」華華子
基於AIGC技術,虛擬人的交互能力將大大提高,這刺激了更多公司布局虛擬人IP,而虛擬人也正在成為AI從行業技術走向行業應用的「加速器」。
在虛擬偶像賽道,有一位從網文世界走出、由閱文集團送出道的頭部虛擬人——葉修,其商業價值可媲美真人明星。早在2019年起,葉修幾乎每個月都能新增一家品牌代言,橫跨快消品、金融等多個領域,其商業價值已超過10億規模。葉修誕生於《全職高手》,這是一部電競題材的網文作品。隨著小說從出版物到動畫劇集再到真人電視劇等,幾乎覆蓋了內容產業的所有形態後,葉修也打破了次元形象桎梏,成為了一個具備廣泛影響力的偶像。
葉修登上杭州錢江新城燈光秀 閱文集團提供
「AI對於創作,就像是輔助駕駛,但不是自動駕駛。」6月8日,閱文集團執行長兼騰訊平台與內容事業群副總裁侯曉楠在SHO未來·海上論壇上,首次聊起了閱文集團的AIGC戰略。
在侯曉楠看來,ChatGPT的出現讓大家對於技術有了一些驚喜和嚮往,主要在於生成式的AI,「不管是文生文,還是文生圖,都產生了非常多的可能和期待。從閱文的角度,我們看到了這裡有非常大的機會。」
時至今日,閱文已向產業下游輸入了《全職高手》《斗羅大陸》《慶餘年》《斗破蒼穹》等源源不斷的優質IP活水,但仍有大量IP尚待開發。侯曉楠在活動現場透露,接下來閱文將使用AI賦能IP開發。「讓很多以前被埋沒的好故事成為IP,獲得改編機會。未來很有可能成為全民創作的時代,用戶可以創作自己的作品,形成自己的漫畫等。」
「我們希望讓AI和IP更深入地融合,我們叫它AIP,『I』可以復用。AI技術能夠賦能藝術,給藝術帶來更多的可能。」不過,侯曉楠認為,作家始終是IP內容的生產源頭,「AI對於創作,就像是輔助駕駛,但不是自動駕駛。」
相比有內容做支撐,已在虛擬偶像行業出道多年的葉修而言,華華子則是一位由真人孿生出的全新虛擬人。她是樂華娛樂創始人、CEO杜華本人的數字人。
樂華娛樂創始人、CEO杜華 主辦方供圖
前不久,華華子在沒有任何宣發的情況下從直播間「出道」,僅10 分鐘直播間內人數就達到30萬。「最近這段時間,我還蠻沉迷AI和數字人這一塊。」杜華在活動現場表示,現在華華子已經替代了她本人的很多工作。
「比如我現在拍短視頻、直播,我都可以讓我的華華子來幫我做。我發現我自己真人直播的時候,同時在線也就1萬人,華華子播的時候可能同時兩三萬人,在這樣的情況下,它幫我節省了不少工作時間,讓我更有精力去做其他的事情。」杜華說。
作為國內領先的藝人經紀公司,樂華擁有的大量藝人,也將在未來擁有自己的虛擬人分身。「其實半年前,我就特別想把旗下藝人都做成數字人,但大家都反對,不知道做出來是什麼樣子,我自己就打了個樣,做了個『華華子』出來,大家看了覺得非常有意思。」
杜華直言,樂華願意擁抱AI,但目前還在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中,不過她堅信「在不遠的將來,在座的每一個人都會擁有一個自己的AI數字人。」
隨著AI大模型技術的發展,「AIGC+虛擬人」的組合將為葉修、華華子等虛擬人IP注入智能和「靈魂」。
短視頻生產進入「無人化」時代
「前面我們看到了謝晉導演的數字分身,也看到了AI的小妖怪數字人,的確,AI正在迅速改變著一切的行業生態。」每日經濟新聞董事長、總編輯聞達表示。
在SHO未來·海上論壇——2023「影視+」產業大會現場,聞達的分享也與AI有關。在他的演示下,每日經濟新聞自主研發的AI短視頻生成平台「雨燕智宣」亮相第25屆上海國際電影節。
每經研發的「雨燕智宣」,是一套融合虛擬形象、虛擬聲音、元宇宙應用場景、媒資資料庫的全流程AI短視頻生成平台。
得益於AI大模型的整合功能,雨燕智宣能將長文字進行一鍵改寫。雨燕智宣的另外兩個功能,是智能媒資庫和文本匹配媒資的智能算法。在雨燕智宣的操作上,文本確定以後,再選擇一個視覺模板,點擊下一步,所有的人工操作到此結束。機器通過算法,自動挑選媒資庫里最合適的素材跟文案匹配,並添加音樂、人聲和視覺效果。在現場,很快,一條以「上海影城」煥新升級的新聞視頻秒級自動生產完成。
每日經濟新聞董事長、總編輯聞達在介紹雨燕智宣主辦方供圖
目前,每日經濟新聞已形成以AI采編生產線、AI快訊、AI主播為主要的系列產品,通過AI技術可以實現財經短視頻的全智能自動生產。
未來,每日經濟新聞仍將以創新為基因,務實推進技術賦能內容。在演示完雨燕智宣產品後,聞達也拋出一個暢想:未來的電影製作,是否也能像雨燕智宣生產短視頻一樣,進入無人化時代?
AI為愛而來
「我剛剛看到謝晉導演出現在熒幕上面對面和我們說話時,我會想起這與人類幾萬年前幾千年前的石雕有什麼區別?」面對謝晉導演穿越時空的對話,感動之餘,《中國奇譚》總導演陳廖宇也在思考。
AIGC爆火,動畫被視為是天生離這個技術最近的行業。「AI技術作為工具使用,它一定是大大提高創作效率和效果、非常好用的工具。」陳廖宇在肯定AI的同時強調,在迎接新技術時,不能忘記這些技術最終是為了表達人最真實的情感需求服務。
《中國奇譚》總導演陳廖宇 主辦方供圖
無論千年前的石壁,還是數字照片影像,抑或是謝晉導演的數字人,表面上技術變化非常大,但它本質上都反映了人類對美好的留戀。
「無論工具多麼先進,它的想像力多麼豐富,最終還是要建立在表達人類真實情感的基礎上。無論技術變化多大,我們人類情感上的追求從來都沒有變過。」陳廖宇說。
「我們都是電影人,我們最愛的是電影。」IMAX中國執行長孟丹青在SHO未來·海上論壇上表示。以技術為支撐的IMAX,在談到AI時,卻總是在談人物和情感。
IMAX中國執行長孟丹青 主辦方供圖
「現在大家在大銀幕一起看電影與幾萬年前山頂洞人在篝火邊聽故事的本質是一樣的。社交群體在一起傾聽故事、體驗故事是存在於人類身上的行為DNA,是會延續的。」孟丹青說。
孟丹青非常期待AI技術與電影的融合。「除了電影,大銀幕體驗也可以嘗試其他娛樂內容。IMAX在國際市場已經在嘗試呈現演唱會,體育比賽、電競比賽,除了電影,大銀幕的沉浸式體驗未來還有多種可能。我們生活在一個越來越有挑戰的時代。有電視,有流媒體,消費者有太多的選擇。所以要把觀眾拉進電影院,必須提供非常特別的、讓大家屏息以待的東西來實現。」
人類創作AI,對於孟丹青而言,AI更像是IP的一雙翅膀,幫助有創造力的人飛得更高更遠。
論壇現場 主辦方供圖
因為對電影持之以恆的熱愛,AI不是冰冷的產物,AI可以讓逝去的人「復活」,走到你面前,環繞你,甚至於擁抱你。
電影行業在疫情、網際網路的影響下,曾面臨嚴峻的挑戰。支撐電影人走下去的,是來源於心中的熱火,和對電影本質的無限熱愛。
他們對AI渴求,不是停留在表面的做一份招商PPT便能吸引千萬的融資額,而是看到AI真正地解決行業難點,讓電影行業在冰點中能快些向前走一步。
愛能戰勝一切 ,所以冥冥之中,最先創造出AI名字的人,也許指向的未來,是愛(AI)。
記者|丁舟洋 畢媛媛 溫夢華 宋美璐 杜蔚
編輯|陳俊傑
統籌編輯|易啟江
視覺|蔡沛君
排版|陳俊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