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父母收養一個外國棄嬰,23年後成地質科學家,直言是中國人

2023-12-30     彤陌紅塵

原標題:中國父母收養一個外國棄嬰,23年後成地質科學家,直言是中國人

擁有微卷的頭髮、藍色的瞳孔、高高的鼻樑和白皙的皮膚,李憶祖看起來就像是一位外國人。然而,一旦他開口,地道的北京口音卻讓人感到困惑。原來,這位特立獨行的人物於1938年誕生在天津,然而不久後,父母就莫名失蹤。幸運的是,被養父母發現並悉心照顧。儘管當時時局動盪,但養父母依然送他去學校接受教育。他的出色表現和刻苦努力使他成功考入中國地質大學。

然而,每當有人誤以為他是外國人時,李憶祖總是感到著急,迅速解釋自己只是長相類似而實際上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在1949年,他的哥哥姐姐相繼離開祖國,希望他也能離去,但李憶祖卻堅持留在祖國的土地上。

畢業後,他毅然決定前往新疆這片環境艱苦的土地。起初,他的計劃並未獲得認可,但通過多次申請,終於得到批准。在他23歲時,他成為了一名地質科學家,專注於從事煤田的地質勘測。他對工作的熱情感動了身邊的同事。

1965年,他與妻子結婚。兩人是同學撮合而成,度過了幾十年的恩愛生活,從未有過一次爭吵。然而,由於長期的地質考察,他和妻子不能經常相見,但妻子一直理解並支持他的事業。

被譽為新疆活地圖的李憶祖,對每個煤礦資源的分布圖都瞭然於心。然而,常年的奔波讓他的膝蓋患上了關節炎。1998年,他退休了。按理說,他應該好好享受生活,但李憶祖卻認為,應該將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們,讓他們繼續投身地質事業。他曾在學校擔任校長,也在教育局任職。退休後,他義務講學,前往五十六個縣市,進行了五百三十三場講座,撰寫了八十萬字的稿子。

面對學生的問題,他總是以風趣幽默的方式回答,將自己的知識傳遞給每一位莘莘學子。李憶祖以自己的一生,詮釋了對中國的深厚愛和巨大貢獻。他的故事激勵著我們,讓我們學習他的堅韌和奉獻精神,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他傳承地質學科的同時,也促使我們思考教育的重要性。退休後,他並沒有選擇安享晚年,而是義務講學,為後續的地質工作者培養了一大批接班人。這種對知識的傳承和對社會的貢獻,都是我們值得學習的榜樣。

總的來說,李憶祖的一生充滿了坎坷與奮鬥,他的故事激勵著我們不僅要珍惜眼前的幸福,更要為社會、為國家、為科學事業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中,或許也有一位李憶祖,他們或默默奉獻,或默默付出,正是這樣的人,構築起我們社會的堅實基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3f44ac45ed3fbc4da7404446fc83fa6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