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日報丨雲陽 「智慧引擎」驅動教育高質量發展

2023-09-04   雲陽微發布

原標題:重慶日報丨雲陽 「智慧引擎」驅動教育高質量發展

9月4日

重慶日報刊登

《雲陽 「智慧引擎」驅動教育高質量發展》

城區紫金小學使用專遞課堂與農村學校泥溪小學、桐林小學「同上一堂課」

《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指出,建設數字中國是數字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構築國家競爭新優勢的有力支撐。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是貫徹數字中國戰略的應有之義。

近年來,雲陽縣立足區域教育發展實際,以數字化變革為抓手,在智慧教育環境建設、教育教學改革、深度融合應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從頂層設計、政策部署,到基礎設施、數字資源、應用探索,一步一個腳印,高效構建教育治理新機制、新模式,促使智慧教育建設成為全縣教育事業優質均衡和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新支撐和新亮點。

夯實數字底座

孕育全新智慧化教學生態

隨著雲計算、大數據、移動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現代科技的發展與應用,推進教育變革和創新,已成為數字科技時代的必然要求。「十四五」規劃將智慧教育列入十大數字化應用場景,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智慧教育的高度重視。

雲陽是教育大縣,現有各級各類學校208所,教師萬餘人,在校學生近16萬人,如何將數字化戰略行動落地,為每一所學校都插上數字化的「翅膀」?如何通過智慧教育,讓每個孩子成就最棒的自己?

面對時代之變,雲陽教育積極適應國家之需,充分激活智慧引擎,以重慶「1361」數字戰略為引領,以全市教育數字化「1+1+1+N」建設思路為指導,疊代升級雲陽「1115」智慧教育信息化工程,全面實施雲陽教育「13N1」數字化戰略行動,推動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高水平高質量實施和全縣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對此,雲陽縣教育系統按照「通網絡、建平台、配終端、強應用」的整體思路,夯實數字底座。依託雲陽縣政府的集約化建設,建成雲陽縣教育城域網,並實現與重慶市教育城域網10G對接,為共享優質資源搭建「快車道」;搭建雲陽智慧教育雲平台,統籌教、學、管過程大數據,建立教育大數據,促進教育數據的貫通共享;建成雲教育管理指揮中心,服務支撐全縣中高考、智慧教育、校園安全、明廚亮灶、網絡安全等管理與調度,與「數字重慶」建設融於一體。

雲陽立足全縣教育現狀、結合廣大師生需求,緊緊抓住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工程、智慧城市建設等機遇,以完善教育數字化支撐體系為導向,依託「一網」、「一平台」、「一中心」推進智慧課堂、智慧管理、智慧評價、智慧學習、智慧服務5大場景應用,逐步構建起智慧教育發展新生態,為打造高標準智慧教育、促進全縣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變革教育教學

讓教師「智」教學生「慧」學

「計時搶答」,課堂瞬間變成緊張的知識競賽場;「分組教學」,各小組學習氛圍立刻高漲起來;「隨機點名」,讓電腦來選擇誰是展現自我的幸運兒;「拍照掃描」,一眼得知學生做題正確率……在雲陽縣第一初級中學,課堂教學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得益於雲陽縣教委實施的智慧課堂項目。

為解決教育教學轉型過程中,各學校在個性化教學、學生自主學習方面遇到的共性問題,雲陽縣大力開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應用實踐,試點統籌建設基於課堂精準教學的作業精準管理平台(以下簡稱「智慧課堂」)。

如今,教師可藉助智慧課堂的精準教學功能,在海量的題庫中精選適合不同水平學生的題目,根據教學目標制定相應的作業方案,精準適配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一鍵布置分層或靶向作業。學生提交作業後,教師利用高速掃描儀快速完成作業數據採集,包括提交作業的人數、作業時間、平均分、每道題的正確率等數據,並藉助雲平台數據採集與分析功能,描摹出學生學情的「動態畫像」,進一步釐清教學重點,讓教學模式從「憑經驗」轉變為「憑數據」,學生作業減「量」增「值」,實現分層精準教學指導與個性化教學。

目前,智慧課堂已在雲陽縣10所學校開展,受益師生上萬人,為「雙減」工作探索實踐提供了信息化的有效路徑,並被教育部遴選為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加強作業管理的典型案例。

不僅如此,雲陽縣還利用現有信息化基礎設施、教育城域網、智慧教育雲平台等載體,深化「網際網路+教育集團(教育聯盟、學區制)」,通過網絡共享優質教學資源,建成青龍教育集團9所學校「專遞課堂」,實驗中學等16所學校與重慶市第八中學校結對「名校網絡課堂」,城鄉孩子「面對面同上一堂課」,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雲陽縣採用線上老師負責專業授課、線下隨堂老師負責課堂互動引導和秩序維護「雙師素質課堂模式」,引進書法、心理、思政等優質課後服務課程,解決了農村學校素質教育專業師資不足等問題,有效提高課後服務質量,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4月,雲陽縣「構建課後服務新生態」被教育部評為第六批學校落實「雙減」典型案例。

一個系統,科學監測、實時記錄,為教學改進提供課堂數據支撐;一根網線,讓偏遠山區的孩子得以走進名師課堂……如今,越來越多的數字化技術應用到雲陽縣的教學課堂中,正推動實現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變革。

強化管理服務

推動教育治理現代化

在雲陽縣實驗中學,智慧校園的智慧終端在不同的場景里發揮著效應,如校園一卡通系統、人臉識別門禁閘機、電子班牌等,校園更智能、更安全、更有科技感了。

在雲陽縣紫金小學,每個學生都有一張印有二維碼的學生卡。用手機掃一掃二維碼,立即就能顯示出學生的姓名、班級等基本信息。老師可隨時隨地對孩子的在校表現進行評價,家長也能通過掃描二維碼了解孩子在校相關情況。所有評價都會匯總到學校的「上信」評價系統,並在學生的期末考核中占據50%的比重,實現通過信息化手段對學生德智體美勞表現進行實時評價。

這些校園裡的智慧「生長」都是雲陽縣利用數字化技術賦能高效管理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雲陽對全縣245個學校(教學點)食堂「全覆蓋」安裝「網際網路+明廚亮灶+AI識別」監管系統,常態化查看學校廚房後廚加工的實況畫面;利用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信息系統(國家級)和市學生資助與經費監管系統,精準識別建檔立卡、低保、殘疾人信息,確保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應助盡助」;利用全國中小學管理服務平台—課後服務模塊,全面推進課後服務信息化管理;利用全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與服務綜合平台,全流程監管全縣40家校外培訓機構,一系列教育管理系統讓教育更溫暖更智慧。

教育數字化,服務是關鍵。開學季,雲陽縣一位一年級新生家長按照操作流程,很快便完成了孩子的報名程序。「太方便了,現在只需在手機上操作,就可以完成新生入學報名信息填報,再也不用排隊也不用準備各種材料。」家長欣喜地說。

雲陽堅持以改革「小切口」推進服務「大提升」,推行中小學入學「一件事一次辦」,推進學籍管理和教師資格認定信息化,全面推廣使用「雲陽縣公共繳費平台」,實現線上處理教育財務事項,著力解決群眾辦事難、辦事慢、辦事繁的問題。

下一步,雲陽縣將緊抓機遇,久久為功,按照「以城代鄉、以點促面」的思路,深化融合應用,積極探索「山區庫區強縣富民」教育現代化新路子,構建具有雲陽辨識度的智慧教育新生態,用數字化更好負能教育改革發展,盡心盡力辦好人民滿意教育。

來源:重慶日報

編輯:熊美

責編:劉太興

終審:鍾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