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學錯覺?這個太陽日冕環真神奇,不信來看

2023-11-25   天文在線

原標題:光學錯覺?這個太陽日冕環真神奇,不信來看

模擬實驗證實日冕面紗和日冕環的存在

部分凌亂的太陽「日冕環」可能是光學錯覺導致的

科學家們已經花費數十年試圖解答這個疑惑

圖為太陽大氣層中等離子體形成的日冕環(圖片來源:NASA/SDO)

有新研究顯示,一種稱之為日冕面紗的恆星物質大面積出現,日冕面紗產生了許多摺疊或褶皺,導致部分散發在太陽周圍的日冕環實際上可能是一種光學錯覺。

如果該發現正確,那研究太陽的科學家們可能就不得不重新思考日冕環這一現象了。

日冕環令太陽看起來像一個凌亂的紗線球,新研究模型可能會解開關於日冕環持續已久的疑惑。另外,新研究模型還能提供日冕環研究人員已經苦苦尋找60年的3D模型。

先前關於日冕環的看法是日冕環是由等離子體構成的。等離子體是原子被剝奪電子後形成的一種密集氣體,它們在在太陽強大磁場產生的磁性「管道」中遊動,從而產生日冕環。這些磁性管道是看不見的,但是像水流過花園軟管一樣,等離子體穿過這些磁性管道的時候是看得見的。因而,等離子體看起來像是從太陽表層中突出的圓環狀的「線」。

儘管日冕環的「花園軟管」模型符合物理學,但依舊存在一些問題。第一,太陽的等離子體逐漸離開太陽內核會不斷變小變暗。研究人員解釋道,如果日冕環是由等離子體組成的,那日冕環也應該和等離子體一樣變暗,然而日冕環持續發亮。第二,隨著磁場遠離太陽,磁場會膨脹並覆蓋太空。因而,如果日冕環是因磁場產生的,那日冕環在遠離太陽的時候應該會膨脹,但日冕環並沒有這種跡象。

安娜·馬拉努申科(Anna Malanushenko)是位於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城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太陽物理學家,也是撰寫上述研究發現論文的第一作者。馬拉努申科在NASA的一篇報道中說道:「等離子體並沒有像我們認為的那樣不斷變寬,大部分等離子體都非常小,我們暫時還沒明白其中的原因。」

這張紫外線照射下太陽的圖片顯示,日冕環並沒有隨著高度的變化而膨脹。(圖片來源:NASA/SDO)

這些差異令馬拉努申科對日冕環現有的觀察提出質疑。畢竟,太陽的日冕(太陽大氣層最外層)善於使用光學伎倆。

研究者們尚未明白,儘管日冕密度較低,但是日冕的溫度卻比太陽表面(又稱為光球層)高很多。這種情況也令日冕看起來很薄,或是像霧一樣有點半透明。因而,日冕因光球層的光而變得完全朦朧。為了調查日冕環,馬拉努申科重新設置原本用於研究太陽耀斑的3D模擬器,寫了一個電腦程式來觀察日冕模型。

電腦程式給模擬太陽拍下2D快照,快照顯示人造太陽有日冕環,就像真太陽的日冕環一樣。這種模擬令馬拉努申科獲得了其他研究太陽科學家無法擁有的機會,其他太陽科學家只能用望遠鏡邊觀察真太陽邊想像,而馬拉努申科則可以暫停模擬太陽,窺見人工日冕環的3D結構,發現了一個和軟管結構異常不同、驚人且不尋常的結構。

馬拉努申科說道:「我不知道怎麼用語言形容,因為日冕環和我們在地球上觀察到的任何現象都不太一樣。可以說日冕環看起來像煙霧,或者可能像褶皺的面紗或窗簾。」

馬拉努申科設計了一個簡單的球體實物模型,模型外有一個環狀面紗,一縷縷的的紗質材料從球體中散出,以此來展示了日冕環的錯覺可能是日冕面紗造成的。

這一簡化的模型對比了「花園軟管」形狀的日冕環模型(左圖)和日冕面紗狀日冕環模型(右圖)。(圖片來源:安娜·馬拉努申科)

模型投射在牆上的倒影代表了我們從望遠鏡中觀察到的太陽2D圖。面紗的摺疊和褶皺製造出明暗交織的線條,從某種程度上類似真正的日冕環。

馬拉努申科說,但事實上倒影環並不存在。倒影環實際上是光學錯覺(一種投影效應)導致的。同樣地,日冕面紗摺疊扮演著我們從望遠鏡中看到的2D線狀陰影,像模型的面紗摺疊倒映在牆上的陰影。

馬拉努申科表示,即使這一假說是正確的,但並不適用於解釋所有日冕環的形成。部分日冕環絕對不是日冕面紗引起的光學錯覺。在模擬太陽中,確實存在軟管形狀日冕環形成的例子。

吉姆·克里姆丘克(Jim Klimchuk)是位於馬里蘭州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的太陽物理學家,也是日冕環研究論文的合著者。克里姆丘克表示,「如果我們可以說,『我們的想法都是錯的;我們現在又有個嶄新的模型。』,這將是激動人心的。日冕環不再是我們之前想的那樣,但我可以肯定的是日冕面紗確實存在。現在是一個關乎比例的問題:是日冕面紗更常見還是日冕環更常見?」

除了要解答這個問題,太陽物理學家將探索是什麼創造了日冕面紗。

BY:Robert Lea

FY:朱思穎Haily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在作品發布後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