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各市名稱由來,快來看你家鄉的名稱起源!

2019-07-19   防城港文化旅遊

廣西壯族自治區:明朝初年建廣西省,1958年建廣西壯族自治區,因古代是桂林郡,故簡稱桂。廣西共設14個地級市,7個縣級市,56個縣,12個民族自治縣,34個市轄區;基層設748個鎮,515個鄉,61個民族鄉。

可你知道所在城市的名稱是怎麼來的嗎?快找找你的家鄉~

1、南寧

南寧歷史悠久,古代屬於百越之地。東晉大興元年(318年)。距今已有1690多年的歷史。唐朝貞觀八年(634年),唐太宗定名為邕州,南寧簡稱「邕」由此而來。元朝泰定元年(1314年),中央政府為取南疆安寧而定名為「南寧」。

南寧由此得名。

2、防城港

先秦時期,這一帶屬於百越之地,秦始皇統一嶺南後,歸秦置之象;漢為合浦郡地,三國至晉仍屬於合浦郡地(三國期間為吳國轄地);南朝宋、齊時為宋壽縣地,屬交州管轄,梁、陳時為這宋京郡安京縣地,屬安州管轄;隋、唐時為欽州轄地。宋時仍隸屬欽州管轄,並開始有「防城」之稱。

元、明、清時隸屬欽州或廉州;至清朝光緒十四年(1888年)劃出欽州西部設置防城縣,隸屬廣東省。防城縣1951年至1955年6月劃屬廣西,1955年7月至1965年7月復歸廣東,其間,1957年將防城縣劃分為十萬大山僮族瑤族自治縣、防城縣;1958年5月, 經國務院批准,十萬大山僮族瑤族自治縣更名東興各族自治縣,1958年12月,防城縣、東興各族自治縣合併後,稱東興各族自治縣,縣城設在東興鎮。

防城港市港口區防城港市港口區市依港而建,因港得名,先建港,後建市。防城港始建於1968年3月,1984年5月由國家批准把防城港與北海市作為一個整體,列為中國14個對外開放的沿海城市之一。1985年設立地級防城港區,1993年5月國務院批准設立地級防城港市。

3、柳州

唐武德四年(621年),馬平縣為昆州治所,後昆州又改為南昆州,屬嶺南道。唐天寶元年(742年),改名為龍城郡。乾元元年(758年),龍城郡復名柳州,並沿用至今。李吉甫(與柳宗元是同一個時代的人,官居宰相)所編撰的《元和郡縣誌》記錄:「貞觀八年,改南昆州為柳州,以柳江為名」;「潭水東去縣(按指馬平縣,即今柳州市)二百步」。當時的柳江,指的是從現在的柳州市起向東去的一段河流,柳州的得名,從此而來。

柳江又因何得名:漢代柳江稱溜水。「溜」是水急的意思。溜水雅稱為柳水,這就是柳江得名的原因。

4、東興

1958年5月1日,十萬山僮(壯)族瑤族自治縣更名為東興各族自治縣,縣治東興鎮;同年12月1日,撤消防城縣,其行政區域併入東興各族自治縣。同年,中國把東興列為一類口岸。

1959年3月20日,撤消合浦專區,東興各族自治縣改隸湛江專區。

1965年6月26日,東興各族自治縣隨欽州專區改屬廣西壯族自治區。

1971年,欽州專區改為欽州地區,東興各族自治縣隨著改屬。

1978年12月15日,東興各族自治縣縣治遷往防城鎮,改名防城各族自治縣。

1992年,中國國務院批准東興開發開放,設立東興邊境經濟合作區、東興經濟開發區。

1993年7月17日,東興經濟開發區成立,按處級建制管理,屬防城港市轄。

1996年4月29日,經中國國務院批准,民政部同意設立東興市(縣級),防城港市代管。以防城港市防城區的東興、江平、馬路3個鎮的行政區域為東興市的行政區域。

5、崇左

1949年12月19日,崇善縣城解放;1950年1月14日,左縣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左江地區屬龍州專區。1951年4月,崇善縣與左縣合併為崇左縣,1952年8月11日政務院批准,「崇左」因此得名。

6、憑祥

秦屬象郡地。漢初屬南越國地,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後,屬鬱林郡雍雞縣地。三國屬吳鬱林郡臨塵縣地。晉屬晉興郡地。隋改屬鬱林郡宣化縣地。唐屬嶺南西道邕州都督府。

宋皇祐五年(1053年)置憑祥峒,從此才有憑祥之名,屬邕州都督府左江道永平寨;元屬思明路。明太祖洪武十八年(1385年)改為憑祥鎮,屬太平府。

7、來賓

來賓市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素有「桂中」之稱。貞觀十二年(638年)撤西寧併入武德,同年撤晏州,長風、武化2縣改屬象州,次年州治遷至武化。

乾封元年(666年)撤桂林縣併入武仙縣,乾封二年(667) ,樂沙縣改為懷義縣,並於興賓地置嚴州,統轄循德、歸化、懷義3縣;天寶元年(742年)象州改為象郡(又名象山郡),撤武德縣併入陽壽縣,郡轄4縣。天寶元年(742年)芝州改稱忻城郡,屬桂州都督府。天寶二年(743),將懷義縣改為來賓縣,隸嚴州。

來賓,天下來賓,來者上賓之意。

8、合山

秦屬桂林郡地,漢為領方縣地,三國屬臨浦縣地,兩晉至隋,復屬領方縣城地,唐屬羈糜思剛州轄地,宋至民國屬遷江縣。解放後,遷江縣併入來賓縣。1981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從來賓縣劃出設立合山市。

合山市是由於合山礦務局而建立起來的,「合山」這兩個字的起源和礦務局的第一口礦井有著密切淵源。1905年,當合山發現煤礦以後,礦工在今日合山城北合嶺山上打下了第一口礦井「合嶺山礦」,並用了合嶺山的簡稱「合山」來命名這座煤礦,合山一名由此得來,並一直沿用至今。這口礦井在東礦附近。以前一般叫老合山。

9、桂林

秦始皇(前214年)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這是「桂林」名稱的最早起源,但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當時的桂林郡治在布山,位於今天的桂平市西南。而秦桂林郡的地名命名,則與該地盛產桂樹有關。據《舊唐書·地理志》載:「江源多桂,不生雜木,故秦時立為桂林郡也。」這裡所說的「桂」,是壯語gveiq的諧音,指的是「肉桂」。

由於肉桂的藥用價值大,因而成為著名的地方土特產,其地因肉桂多且成林,故稱桂林。至隋開皇九年(589年)撤銷桂林郡後,「桂林」這個地名才暫時停止了使用。直到明洪武初年改靜江路為府時,「桂林」這個地名才在臨桂(今桂林市)恢復使用,稱為「桂林府」。1913年廢府設桂林縣,1940年由臨桂縣析置桂林市,「桂林」這個地名才一直沿用至今。

10、梧州

漢高後五年(公元前183年)建蒼梧王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廣信縣、蒼梧郡。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交趾刺史部移治廣信縣城(今梧州市區),轄嶺南等9郡,梧州成為嶺南首府。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廣信縣改稱蒼梧縣。

唐武德四年(621年),始稱梧州,轄3縣。從此,梧州為歷代的州、路、府、道、縣治。梧州一直沿襲蒼梧這個詞,梧州先民,古稱「倉吾」族。春秋戰國時期,在梧州聚居的原始氏族部落稱「倉吾」倉吾一名,含義為「青色的人。」《逸周書注》就說:「倉吾,蠻也,翠其色青。」「倉吾」族是「百越」的分支。自蒼梧郡建立之後,倉吾族的名稱便逐漸消失。

11、岑溪

唐武德五年(622年), 以永業縣地置南義州,分置安義(在今市東部)、龍城(在今市中部)、義城(在今市西部)三縣,州治設在龍城縣。唐至德二年(757年),安義縣改為永業縣,龍城縣改為岑溪縣,是為岑溪縣名之始。宋開寶六年(973年),原南義州三縣先後並歸岑溪縣。此後歷代除隸屬變遷外,岑溪縣名及建置基本不變。

12、百色

「百色」由「博澀寨」演變而來,系壯語,意為山川塞口地形複雜的地方。一說系壯語「拍洗衣服的地方」之意。據傳在鵝江與澄碧河匯合處,有一無底深潭,岸邊有村莊,村女經常在此洗衣,因而得名。又說,因這裡聚居著壯,瑤,苗,彝,仡佬等多種民族,百色百種,故名。

徐松石《粵江流域人民史》載:「百,口也;色,塞也,地在山脈塞口之內也。」這是百色地名由來的另外一個說法。

13、賀州

賀州是兩漢時期的交州首府即廣信之管轄範圍,並與梧州,廣東封開被現代專家學者公認是嶺南文化和粵語的最早發祥地。漢元鼎六年(前111年),漢武帝平南越,在今賀州市北部及昭平縣置臨賀縣,縣治今廣西賀州市賀街鎮。2002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賀州地區,設立地級賀州市。屬蒼梧郡。

賀州原來盛產錫金,而在古代人們把錫金叫做賀,由此得來賀州之名。

14、玉林

玉林原名為鬱林(鬱林),宋開寶五年(公元972年),今市境廢郁平、興德、 潭栗入興業縣管轄,又廢善勞、撫康、容山、懷義、定川、宕川六縣入南流縣轄地。興業、南流二縣屬廣南路鬱林州。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鬱林州治設於南流縣,建州於現今的玉林市區中心,迄今已有1004年,後人稱玉林為"千年鬱林"。

新中國成立後,設鬱林專區,專署駐鬱林縣,共管轄鬱林、興業、博白、陸川、北流、貴縣等六縣,1958年7 月設立玉林專區,轄玉林、貴縣、桂平、平南、容縣、陸川、北流、博白八縣,專署駐玉林縣,名稱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地區,玉林由此而得名,並一直沿用至今。

15、北流

南朝齊永明六年 (488年) ,置北流郡,因圭江流向由南而北,故名 ,無屬縣。南朝梁(502—557年),北流郡改稱北流縣,是北流縣行政建制之始。1997年4月22日,撤銷玉林地區,設立地級玉林市。北流屬之至今。

16、貴港

秦統一南後設桂林郡,漢武帝時改為鬱林郡,唐貞觀九年(635)改貴縣為貴州,歷代為郡治和州府所在地,至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為縣,後一直沿稱貴縣。

自唐朝伊始,貴港原名為「貴州」,是貴州郡址所在地;「貴」字入地名的出處,是以縣城北十里有座「宜貴山」,即平天山而命名。到明朝洪武二年,「貴州」降為縣制,取名「貴縣」,歷經清朝、民國一直延續使用。1988年12月20日撤縣建市並更名為貴港市,隸屬玉林地區。

17、桂平

桂平市,別名潯州,位於廣西東南部。廣西的簡稱「桂」就是源自於桂平(註:古桂林郡所在地並不是如今的桂林,而是今桂平市一帶)。南朝梁天監元年(502)始建桂平縣。自南梁至清末,桂平縣城一直是潯州郡治、州治、路治、府治所在地。

1994年5月撤縣設市。1996年10月,桂平市改由貴港市代管。鬱江、黔江在境內交匯,潯江從此起點,順潯江可至梧州、廣州、以至港澳。

18、欽州

欽州,古稱安州。南北朝宋代時期置宋壽郡,梁代設安州。隋開皇十八年(598)改安州為欽州。據民國《欽州縣誌》:「開皇十八年,改安州為欽州,取欽江為名。」

在先秦時期,欽州屬百越之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欽州屬秦設象郡所轄;從漢朝、三國一直至晉時期,欽州屬交州合浦郡所管,於南朝末元嘉第一次建制,稱為末壽郡,隋開皇十八年(598)易名為欽州,取「欽順之義」,此為欽州的最早得名。之後一直沿用此名。

1949年12月7日解放後,欽州先後屬廣東省欽廉專區,廣西省欽州專區,廣東省欽州專區,廣東省合浦專區,湛江專區,廣西省欽州專區,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專區,1994年6月28日,經國務院批准,撤消欽州地區,設立地級欽州市,欽州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19、河池

河池市(壯文:Seix Hozciz),又名金城江。先秦屬百越之地。秦屬桂林郡、黔中郡;漢屬鬱林郡、牂牁郡;隋屬始安郡;宋朝設「慶遠府」,是河池建制「府」之始;元朝設「慶遠南丹溪洞軍民安撫司」;明清屬「慶遠府、思恩府和柳州府」;民國屬「慶遠、武鳴、百色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到六十年代初期,分別隸屬柳州、百色、南寧三個專區。1965年8月1日,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設立河池專區,統轄從廣西的柳州、百色、南寧三個地區劃出的10個縣,專區駐地河池縣金城江鎮。

1983年8月30日,國務院批准:撤銷羅城縣,設立羅城仫佬族自治縣。1983年10月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河池縣,設立河池市,以原河池縣的行政區域為河池市的行政區域。

2002年6月18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2]52號)撤銷河池地區和縣級河池市,設立地級河池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金城江區。

20、宜州

秦時(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屬桂林郡地。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定周縣。三國時期,屬吳國,置定周縣,後改龍剛縣,但何時改置無從考。西晉,置龍剛縣,隸屬桂林郡。東晉,沿置龍剛縣。唐朝貞觀四年(630年)置龍水縣,先後屬粵州、龍水郡、宜州,為州治。天寶年間(742—753年)在今市境內及毗鄰地區先後設置羈縻溫泉州(下轄2縣)、羈縻蕃州(下轄3縣)、羈縻述昆州(下轄5縣)、羈縻琳州(下轄4縣)。光華三年(900年)析縣地置崖山、東璽2縣。

五代十國,龍水縣初屬楚,後屬南漢,隸屬宜州,為州治。 宋朝初沿唐置龍水縣,淳化五年(994年)以柳州洛曹縣來隸龍水縣。宣和元年(1119年),龍水縣更名為宜山縣,先後隸宜州、慶遠府,為州治、府治,並為慶遠軍節度使駐地。

21、北海

北海市的「北海」一名來自其海城區地角鎮的同名漁村「北海村」,由於此地最早開發人群都是疍家漁民,他們長年集中居住在靠近避風港的村落,該避風港面向北面海域(北海市是個半島),所以此村得名「北海村」。「朝滄梧而夕北海」,北海的名字很早就有了,北海地名的形成,定位於康熙元年(1662)年,清政府設「北海鎮標」作為「北海」地名的稱謂。由於此種說法轉述頻繁、引證廣泛,因此成為一個定例。據文史資料記載,「北海」一詞可追溯至宋朝甚至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這個時期,「北海」更多的是被外國人所稱呼。1965年6月,北海由廣東省劃歸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之名也一直沿用至今。

▌內容來源:廣西旅遊

▌綜合編輯:掌上防城港工作室

▌內容審核:防城港市文化廣電體育和旅遊局

▌版權聲明:我們尊重原創,文字美圖視頻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

▍轉載請註明來源 公眾微信號:防城港文化旅遊

▍編輯聯繫方式:18807802361(微信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