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徐耀
是什麼原因阻礙了我國科研原創性成果的湧現?
很多知識分子見仁見智地提出,缺乏工匠精神、貴族風度與體制不健全、人才不夠好等原因,但是只要不斷深入思考,你就會覺得這些不是根本原因。
讀韓毓海的《重讀毛澤東》一書,可以了解毛澤東思想與王明路線長達十年的鬥爭,紅軍和中國共產黨付出的巨大犧牲證明了黨八股的危害。
這給我們以啟發:研究領域的形式主義和教條主義,也就是所謂的研八股,阻礙了原創的產生。
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整風運動期間發表了著名演講《反對黨八股》,他開宗明義地講——
「我現在想講的是:主觀主義和宗派主義怎樣拿黨八股做它們的宣傳工具,或表現形式。我們反對主觀主義和宗派主義,如果不連黨八股也給予清算,那它們就還有一個藏身的地方,它們還可以躲起來。如果我們連黨八股也打倒了,那就算對於主觀主義和宗派主義最後的『將一軍』,弄得這兩個怪物原形畢露,『老鼠過街,人人喊打』,這兩個怪物也就容易消滅了。」
我們的科研領域當然也存在主觀主義(領導幹部一言堂)和宗派主義(山頭、門閥、學霸),這對科研的組織行為損害極大,但主觀主義和宗派主義是行為方式,其思想根源則是形式主義和教條主義,也就是研八股。
形式(現象)與本質相對,形式主義就是不顧問題的實質,施行不符合客觀實際的科研措施,這是認識論出了問題。
教條(理論)與實踐相對,教條主義就是不顧現實情況,不作調查研究,拿來老祖宗的舊辦法或外國人的舶來品直接使用,導致措施失效,這是實踐論出了問題。
科研領域的形式主義表現在人才評價、人才培養、科研基礎建設、成果轉化等幾乎所有方面,下面分別論述。
形式主義在人才評價上的主要表現就是「四唯」。
海外經歷、博士學位、SCI論文(在某些單位是CNS論文)、政府頒布的科研獎,這「四唯」就是科研水平的表現形式中最容易被辨別,當然也是最容易被量化的幾種類型。
這種形式主義的「四唯」實際上忽視了科研成果的多樣性,自然造成選拔人才的單一性,長期發展的結果,類似於砍伐原始森林騰出地方,種植單一樹種的橡膠林(產橡膠)或桉樹林(造紙)。
選拔人才上的形式主義古往今來都未曾斷絕。
西漢武帝時實施的舉孝廉加速了門閥士族的形成;科舉制度到了明朝,考試形式和內容嚴重形式化,造成人才多樣性的缺乏。
科研成果實際上只有兩種——用於提升生產力的技術和為這些技術進步作準備的理論。
因此,對人才的評價也必須從這兩個方面進行實質性貢獻的考察,而不是「四唯」里那些形式。這種形式主義對科研的危害最大。
形式主義在人才培養上的主要表現是精英教育模式、高校盲目擴招、高校盲目增加非主流專業等。
精英是在長期科研實踐或生產實踐的磨鍊中產生的高端科研人才,不是通過幾年的重點高校或者海外高校受教經歷就可以造就的。
毛澤東同志是湖南第一師範畢業,張國燾是北大畢業,王明是海歸。論出身,毛澤東不是精英,但其對中國歷史的貢獻比千萬個出身論精英都重要得多。
所以,精英教育模式是形式主義。
至於高校盲目擴招,是形式主義的高等教育普及。高校盲目擴展專業是形式主義在學校的升級。
30年前的大專現在叫大學,生源還是那些生源,教師還是那些教師,升級在哪裡?
形式主義的教育一定培養出按照形式主義思維做事的學生,這些人會畢生貫徹這樣的行為。
形式主義在科研基礎建設上的主要表現就是建大樓、大實驗室、買高級儀器等。
有了這些硬體,卻很難善加利用,造成巨大浪費,這是看得見的形式主義。
形式主義在成果轉化上的主要表現是「為了轉化而轉化」。
具體來說,就是對技術轉化的市場需求認識不足,或者乾脆忽視真實的市場需求,把技術轉化作為可以用來向社會宣傳的類似於成果的事情。
技術轉化唯一的起因應該是市場的需求,不能用來賺錢或不能很快用來賺錢的技術都不應該追求轉化。
科研人員熱衷於技術轉化,多數是急於改善自身經濟狀況;科研單位熱衷於此,則是出於成果和政績的考慮。
形式主義是官僚主義的變種,是管理者最容易犯的錯誤,知識分子官員更容易搞形式主義,因為表面往往看起來很美,但實質卻經常好壞參半。
在古代,中國文人就是脫離現實的一個官員階層,王安石曾經大力鞭撻過這些「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文人,但是文人以脫離基層而自豪。
近代以來,中國外侮內患,才有少數文人關懷基層,發現中國的現實如此不堪,遂提出學習西方,但又陷於唯西方理論是瞻的教條主義。
隨著毛澤東思想的推廣,作為政治上被批判的對象,形式主義和教條主義被一定程度地打擊,但是近些年來,各個領域的形式主義和教條主義都有所抬頭,尤其是在科教領域。
教條主義在科研領域的主要表現是食洋不化。
固然西方在大多數學科和領域領先於我們,我們也不應該把人家的東西照搬下來。
比如,研究所照搬西方高校的PI制度,學科建設按照西方的套路做,研究生培養也是如此。
教條主義的結果就是本來想照貓畫虎,卻畫成了狗。如果教條主義占據了統治地位,後果將是災難性的。
來自蘇聯的教條主義,使陳獨秀在面對「4·12政變」的屠殺時選擇放棄抵抗,使王明路線導致紅軍大失敗。
中國知識分子都有師承門派,不敢僭越師傅的理論,就是他們容易犯教條主義的緣故。
形式主義和教條主義使中國科研快速向研八股前進。
寫申請拿項目就跟科舉考試類似,要有平台和團隊;建立團隊就要有人才;人才認定要靠帽子,戴帽子也有固定的套路;人才的自培養也就是那麼一條路;教育體系里捨棄了一切多樣性,只追求分數;分數靠考試,考試本身就是八股。
在這個鏈條里,形式主義和教條主義「交相輝映」,讓科研領域熱鬧非凡,一度掩蓋了缺乏原創的實質。
一旦陷入研八股的深淵,不僅廣大科研工作者勞苦無功,國家的科研投入巨大浪費,還會對科研事業造成損害。
與研八股鬥爭是個長期過程。人都有思想惰性,表現在不願意深入思考,因為思考是一個「熵減」的過程,要做功才能達到。
大多數人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只會停留在表面,沒有意願去深入。因此,不作鬥爭的話,形式主義就會大行其道。
教條主義者則更懶于思考,拿著現成的理論套用就行,根本不用思考實際問題,他們要麼懶惰,要麼只考慮如何利用教條來實現自己的私利。
教條往往是很大的大話,用來壓人很有效,用來實施卻有問題。
藉由毛澤東同志給中國人留下的豐厚思想遺產,筆者發現形式主義和教條主義對科教的危害,知道原因,對症下藥,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只有這樣,才能讓優秀人才和原創成果湧現出來。
(作者系中科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科學報》 (2019-05-22 第4版 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