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知乎周瑞/星球數據派
數據來源:本文數據均來源於網大論壇
聲明:根據原網大網友ksw1949數據補充,中國大陸校友第一學歷任職北美九校+英倫2校任正教授,原統計截止至2019年5月份,統計範圍為Tenure Track正教授,不包括退休和轉校教授(附最後)。目前最新數據已更新至2023年4月,由於時間跨度、更新延遲、遺漏等原因,本名單並非完全名單,而是不完全統計,僅供參考,歡迎各位網友評論區補充完善。
定義:本文所定義的「世界Top10名校」實際上共有11所,分別來自美國的9所頂尖名校和英國的2所頂尖名校:
- 北美9校: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史丹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哥倫比亞大學、芝加哥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銷、加州理工學院
- 英倫2校:劍橋大學、牛津大學
上述11校堪稱世界最頂級的名校,是世界各大榜單上前10名的常客,更培養了無數各行各業的精英翹楚和各國政要,在全球範圍內享有崇高的聲望和無與倫比的影響力。
正因如此,能在上述11校擔任正教授對於眾多學者都算是一項令人艷羨的成就,而盤點各校擔任11校正教授的本科校友人數很大程度上也體現了各校學術人才的培養能力。
截至2023年中國擔任英美11校正教授本科校友人數總排名
01
從中國大陸各校擔任英美11校正教授本科校友人數看,整體上綜合實力越強的高校所培養的校友人數越多,清北、華五等頂尖985優勢明顯,但985並未壟斷全部人數,部分211甚至四非也都培養出了擔任11校正教授的校友。具體排名如下:
1、北大 48
2、復旦 41
3、中科大 36
4、清華 25
5、南大 18
6、南開 10
7、華科 8
8、浙大 7
9、上交 6
10、川大 5
10、武大 5
12、西交 4
13、中山 3
13、山大 3
15、協和 2
15、天大 2
17、東南 1
17、吉大 1
17、華中師大 1
17、福建師大 1
17、江西師大 1
17、首都醫科大學 1
17、成都醫科大學 1
17、溫州醫科大學 1
17、通遼醫學院 1
17、北京工業大學 1
17、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1
17、天津城建大學 1
17、上海科學技術大學 1
17、北京印刷學院 1
南開大學表現非常出色,憑藉不輸華東五校的數理化生學科水平,培養了高達10位傑出的校友,甚至超過了華東五校中的浙江大學和上海交大。
北大、復旦、中科大作為我國數理化生等基礎學科實力最強大的名校,在本榜單上相對於浙大、上海交大等偏工科的大學優勢顯著,北大更是以48位校友一騎絕塵,復旦、中科大緊隨其後,清華由於工科傳統相對落後但後勁很足,清北復科的確是中國學術精英培養效率最高的4所頂尖名校
上榜的30所高校共有17所985、8所四非大學及5所211或雙一流,這些高校均培養出了令人尊敬的傑出人才。
中國各大名校校友具體名單
02
以下是中國大陸各校不完全名單,歡迎廣大網友補充完善:
1、北京大學 48人:
哈佛大學 朱秀軒、劉軍、田曉菲、匡志明、張昀、寇星昌、尹鵬、劉小樂、俞敏嵐
耶魯大學 Tong Wang、曹慧、趙宏宇、周紀冬、馬宗明、汪璐
普林斯頓 李翊雲、許晨陽
哥倫比亞大學 楊建、商偉、童亮、李國華、郭向東、顧偉、閔瑋
史丹福大學 Hua Shan、李海燕、饒江宏、朱歆文
麻省理工大學 孔靜、張偉、惲之偉
加州理工 王振綱、陳雁北、倪憶、余越
伯克利 郁冰、邱子強、丹陽、黃海燕、林霖
芝加哥大學 徐明、潘曉川、蒲永林、莊曉曦、董廣彬、蔣良、汪璐
牛津 Biao Xiang
2、復旦大學 41人
哈佛大學 袁鈞瑛、汪躍進、孟曉犁、周晶、馬秋富、楊英姿、陸泉、梁黎明
耶魯大學 林海帆、周志敏、陳哲、馬曉妹、姜永輝、Yingqun Huang
普林斯頓 范劍青、康毅濱
哥倫比亞大學 姚大衛、應志良、朱曉陽、周迅宇、魏尚進、姜瑋、陸瑤
史丹福大學 周雪光、陸盈、沈志勛、魯兵衛
麻省理工大學 弘梅
伯克利 龔曉華、湯晨曦、吳軍橋、王楓
芝加哥大學 杜巍、王連濤、吳偉彪、田博之
牛津 施揚、陳貫強、陳敏、陳錚鳴、董濤
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36人
哈佛大學 莊小威、尹希、蔡天西
耶魯大學 邵中、唐紅星、馬雙鴿、Shan Xu、嚴欽、樊榮
普林斯頓 周郁、熊偉
哥倫比亞大學 杜強、袁明、韋穎、王元佳
史丹福大學 王善祥、駱利群、范汕洄、陳路、崔屹、崔便曉
麻省理工大學 文小剛、劉洪、李巨、傅亮
加州理工 占中文
伯克利 劉奮勇、周強、羅坤昕、郭欣、楊培東、孫崧
芝加哥大學 林文斌、何川、Jing Chen、盧山
4、清華大學 25人
哈佛大學 林希虹
耶魯大學 楊陽、王運堅、熊勇、鍾林、吳毅弘
普林斯頓 顏寧、琚詒光
哥倫比亞大學 林橋、鄭甜、吳維平、楊俊鋒
史丹福大學 謝曉澤、戴宏傑、祁曉亮
麻省理工大學 鄭立中、張娟娟、鄭思齊、鄭曉琳、王帆、Juejun Hu
加州理工 陳諧
伯克利 宋曉東、何琳
芝加哥大學 何治國
5、南京大學 18人
耶魯大學 吳殿青、Hua Xu
普林斯頓 季翰濤
哥倫比亞大學 王能、陳經廣、Kui Ren、韓亦苹
史丹福大學 鮑哲南
麻省理工大學 王江、方絢萊
伯克利 宮鵬、顧明、張文君
芝加哥大學 羅哲西、盧征峰
劍橋 初大平
牛津 章佩君、汪倩
6、南開大學 10人
哈佛大學 羅鴻博
耶魯大學 張小虎、楊曉勇、李培寧
史丹福大學 田魯
哥倫比亞大學 白聚山、金哲振、王建龍、翁春華、賈松濤
7、華中科技大學 8人
哈佛大學 賀熹、胡丙長
史丹福大學 沈康、葉蔭宇、蔡巍
麻省理工 陳剛
加州理工 汪立宏
牛津 傅曉嵐
8、浙江大學 7人
哈佛大學 黎娜
麻省理工 馮國平、曹建樹
伯克利 李樂昕
芝加哥大學 俞陸平、謝濤、高超
9、上海交通大學 6人
哈佛大學 Yue M. Lu
哥倫比亞大學 姚一心、王曉東
史丹福大學 應樂興
芝加哥大學 Chunsu Yuan
牛津 由衷
10、四川大學 5人
哈佛大學 王大之(85屆)
耶魯大學 鄧軍(91屆)、劉駿(92屆)
史丹福大學 楊雲志(92屆)
牛津大學 盧欣(82屆)
10、武漢大學 5人
耶魯大學 陳曉紅、王敏
麻省理工 陳建柱
芝加哥大學 肖書淵
哥倫比亞大學 毛劍
12、西安交通大學 4人
哈佛大學 鎖志剛
耶魯大學 惠培
芝加哥大學 鄭海濤
哥倫比亞大學 陳曦
13、中山大學 3人
哈佛大學 鄒力
普林斯頓 張壽武
史丹福大學 洪翰
13、山東大學 3人
哈佛大學 魏文毅(93屆)
伯克利 申作軍(93屆)、陳璐
15、協和 2人
哈佛大學 吳皓
耶魯大學 孟令忠
15、天津大學 2人
麻省理工 Xuanhe Zhao(03本)
耶魯大學 黃藝耘
17、吉林大學 1人
普林斯頓 李凱(77屆)
17、華中師範大學 1人
耶魯大學 Harrison Huibin Zhou(北大碩士)
17、福建師範大學 1人
耶魯大學 陳列平(82屆)
17、江西師範大學 1人
耶魯大學 張和平(82屆)
17、首都醫科大學 1人
耶魯大學 Li Wen(83屆)
17、成都醫科大學 1人
耶魯大學 Xuchen Zhang(88屆)
17、溫州醫科大學 1人
耶魯大學 Guoping Cai(83屆)
17、內蒙古民族大學通遼醫學院 1人
耶魯大學 Chen Liu(80屆)
17、北京工業大學 1人
麻省理工 邵陽(Yang Shao-Horn,92屆)
17、東南大學 1人
加州理工 錢璐璐
17、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1人
耶魯大學 李旭輝(Xuhui Lee)
17、天津城建大學 1人
普林斯頓 侯志勇(00屆,天大03屆碩)
17、上海科學技術大學 1人
普林斯頓 謝宇
17、北京印刷學院 1人
芝加哥大學 Yuying He(95屆)
除上述人員外,曾經tenured的正教授包括Professor Emeritus或者轉校等,而不在上述名單里的如下所示,此處也是最需補充的歷史數據,請網友們幫忙補充完善:
1、復旦大學
(1)芝加哥大學 趙鼎新
2、南開大學
(1)伯克利 陳省身
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1)普林斯頓 鄂維南
4、南京大學
(1)伯克利 張翔
(2)普林斯頓 田剛 2017年退休
總結與建議
03
從上述統計數據可以看出:
1、中國頂尖名校的人才培養能力與整體實力基本成正比,對於考生而言,在分數足夠的情況下能去綜合實力強大的名校就去名校,即使是就業導向的需求,名校在一生的周期里能為考生提供更多的可能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而校友網絡更是普通院校難以比擬的存在;
2、如果致力於國外學術圈發展,國內文理學科實力更強的綜合性大學北大、復旦或者理科高精尖的中科大等校在海外的校友勢力更為強大,人脈積累更深;
3、非名校同樣能培養出傑出的學術人才,雖然比例和機率確實不如名校,如果考生因為發揮不力與名校失之交臂也無需過分自怨自艾,在逆境中尋找機會逆襲同樣有機會。
以上,與廣大讀者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