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飲料旺季的動銷抓手邏輯

2023-06-08     新經銷

原標題:案例分析:飲料旺季的動銷抓手邏輯

導語:行業內卷加劇,廠商都面臨增長壓力。是要朝夕的得失?還是要蓬勃的後勁?

作者丨邢仁寶

2023年飲料銷售壓力大,很多企業都有著較高的增長預期。但市場的承載、份額的擴大不是靠拍腦袋出來的,也不應該是硬壓出來的,廠商尤其需要在增長預期高、銷量壓力大的時候,堅定的守好經營底線,厚積薄發、靜待花開。

本文梳理業績高增長背景下廠商容易走的彎路,提供幾個避坑指南給大家,希望能對廠商有所啟發。

只有銷量壓力,

沒有共識、溝通渠道不暢

案例:

疫情放開,某地級市飲品經銷商老張在與廠家簽銷售合同時被告知,今年銷量要長5個點。廠家銷售人員說,這是公司分配的,今年疫情放開,全國都漲,你這算少的。

老張問這5個點怎麼算的?業務員也說不出所以然,但礙於該品牌在生意結構中占比相對較高,還有利可圖、且不少費用還得依靠業務人員幫著快速核銷,發發牢騷之後,還是簽了字,這其中的壓力只能默默承受。

問題分析:

商場如戰場,品牌逐利本無可厚非,但如果廠家簡單粗暴將銷售壓力層層傳導,最終壓在客戶身上,這既不專業,也不道德。如果廠商之間沒有形成目標共識,就不會在後期的經營之中構建起營銷合力,看似白紙黑字簽了字,其實隱患重重。

解決思路:

1、目標能共識有抓手。銷售目標的簽訂要召開廠商溝通簽約會,廠家向經銷商詳細宣導行業動態、競爭格局、營銷思路及資源投入計劃,尤其對區域市場差異,要結合銷售數據提供趨勢判斷及項目抓手。

比如是「拓網點」還是「開特渠」,資源以什麼形式匹配,最後基於以上基礎,再談增長目標,這樣才能讓客戶真正理解、實現同頻。

2、策略有溝通能落地。廠家要給經銷商發言機會,重視經銷商的意見。對於廠家提出的思路,經銷商要有自己的想法,尤其做一線品牌的客戶,不能被牽著鼻子走,應該結合市場問題,提出顧慮及建議。

比如要拓網點,那應該幾月份進行?目標渠道是什麼?以廠家業務為主導還是經銷商業務為主導?有沒有額外激勵支持?如何避免只是喊喊口號,開會激動,會後不動!

經銷商要參與到政策制定中,尤其越在銷量壓力大的時候,因為存在廠商利益訴求的差異,經銷商要提醒廠家在追求份額增長的時候,要顧及客戶的經營收益,而品牌廠家也要真正幫客戶看到自己市場增長潛力及盈利空間,對給出的業績目標必須有據可依。

追求銷量進度,

促銷過度、低價貨流頻發

案例:

為了銷售目標,廠家聯動經銷商在銷售旺季開展了針對批發客戶的壓倉促銷,搶占客戶有限資金,單箱比平時多近5元利潤,搞了一周後,發現效果很好,經銷商又連續兩次找業務人員申請,當月的銷量達成比同期高了近一倍多。

但是到了第二個月,周邊幾個縣二級客戶的進貨意願突然大大降低,實地走訪發現,當地終端市場出現大批外來低價貨流,當地通路客戶質疑聲不絕於耳,這些客戶無奈找到經銷商跟廠家要求調查,否則不能繼續合作。

問題分析:

通路價格促銷對團隊完成業績、刺激客戶囤貨往往立竿見影,但通路作為支撐整個市場秩序的骨架,在加速血液循環過程中極易傷及筋骨,造成市場價盤不穩。出現問題的原因一般是促銷力度過大、促銷客戶過廣、促銷場次過頻。

解決思路:

1、促銷力度要基於當地市場價盤。如果當地價盤平時就低於公司指導價盤,則促銷力度一定不能過大,一般控制在3%以內(以一線品牌為例),過高的力度,二批的角色屬性很可能會放棄額外的利潤補貼,追求薄利多銷,產生降價沖貨行為。

所以,在促銷政策的制定上,尤其力度相對較大的時候,要適當限購,限制享受促銷產品的數量,同時還要避免多個客戶拼單享受促銷的情況。或者採取模糊套餐的方式避免價格折現。

2、促銷範圍要有所限制。品牌廠商對自己市場內部的批發客戶平時要有摸底了解,哪些客戶靠譜(服務意識強,經營不越界)、哪些是倒貨商慣犯,要有備案。在開展通路促銷時,務必要面向區域內部優質的批發客戶,絕不能大水漫灌,多多益善。

因此很多公司會有對通路批發客戶的分級管理及定期評估制度,以保證通路管理質量及政策落地的可控有效。

3、促銷場次的頻率要有度。持續的促銷無異於飲鴆止渴,尤其是價格促銷,極易讓批發客戶摸到規律,降低價盤,形成不促不銷的局面。建議促銷時間7-10天為宜,頻次2-3月一次,根據全年銷售節奏提前設定。

比如春節後水頭促銷全年最大力度,6月下旬半年銷售旺季半年收官第二次促銷,9月下旬,雙節前第三次促銷,12月下旬第三次促銷,全年收官迎接開門紅,同時與周邊區域要聯動進行,避免形成價格窪地,產生異常貨流,衝擊價盤。

資源投入重疊,

缺乏統籌、沒有細節管控

案例:

為搶奪線下優質渠道資源,廠家投入一筆專項渠道費用,重拳要求搶占優質高銷網點,排面絕不能低於競品,最好能實現排他專賣。銷售團隊看了各個摩拳擦掌,不再為這個月的銷量發愁了,馬上選擇能壓貨、客情好的大店,給出上限促銷力度。

但是很多優質店平時已經投入有一些市場費用,加上這次的費用,平均單店投入折下來的價格遠低二級批發商的進貨價,甚至接近經銷商的進貨價。本以為靠著資源實現快速分銷,從而拉動通路迴轉進貨,但活動進行了一段時間後,二級客戶及經銷商陸續接到了終端投訴,說為什麼他們不知道這個價格,要求補差,客戶回款意願也大大下降。

問題分析:

案例中該品牌業務人員在這個市場的分銷貢獻占比不到30%,銷量更多依靠二級客戶網絡自然滲透,一旦業務人員給到終端的促銷力度過高,形成價格倒掛,就會出現廠家業務人員與二級客戶搶優質終端的局面,二級客戶必須同步跟進促銷力度出貨,影響了其與終端客情關係及自銷積極性。而對於業務人員集中資源壓貨的大店,在超過其動銷安全庫存之後,也極易產生貨流風險。

解決思路:

增長時期廠家資源投入會大,對於渠道資源管控不僅要避免重複,更要做好渠道間的統籌協調,尤其在每個渠道都面臨競爭激烈、份額突破的高壓背景下,不能顧此失彼。

1、渠道促銷力度不脫離價格體系,尤其主力渠道促銷力度要有單店投入限制,且陳列及進貨獎勵標準清晰,品牌公司要聯動經銷商做好對業務選點的監督及投入跟蹤,同時對自銷能力較強的分銷二批商,給予一定力度的進貨刺激,提升其對渠道的服務質量,幫助他們也能下沉資源,實現快速周轉回款,跟上公司整體節奏。

但要注意的是,要提出具體管理要求,比如促銷資源先行墊付,根據限定時間內的出貨分銷情況,進行次月兌付,一旦發現竄貨將扣除相應促銷資源。

2、競爭態勢焦灼市場,要有的放矢,抓大放小,避免資源投放的大水漫灌,對優質網點以店內核心陳列位置購買的形式進行投入,階段性根據執行情況進行兌付,並提高業務人員拜訪頻次及庫存監督。

過於關注結果,

執行粗放、業務動作變形

案例:

高增長壓力下,經銷商老張的庫存比往年翻了近一倍,剛租的庫房,眼看又要放不下了。他幾次找了廠家業務經理溝通,但也搪塞說正在跟公司申請促銷政策,遲遲不見下文。

正當老張焦頭爛額之時,老張下面的幾個二級批發給他打來電話,說有個單位發夏季福利,想讓老張給個價格,因為要貨挺多,兩人一拍即合,老張以較低的價格出了近百箱的貨。

老張總算鬆了一口氣,但好景色不長,老張就被廠家稽查部門約談了,說老張涉嫌沖貨,被其他市場的銷售人員舉報,要求限期把貨拉回去,並承擔相應罰款。原來是下面二批把貨供給了某電商平台,平台刷業績,通過補貼費用,把貨出給了其他市場的倒貨客戶。

問題分析:

高庫存壓力下,廠商之間需要達成有效的分銷共識,否則極易產生貨流風險。廠商關係最避諱的就是壓貨的時候各種好言相勸,分銷的時候各種困難重重。

解決思路:

特殊時期,客戶庫存階段性高企在所難免,但新時期廠商關係的基本原則是共識、同頻,從前那種一壓了之的手段不再奏效,市場經營應該有疏有導,有張有弛。

1、建立庫存及貨齡預警機制。結合同期分銷數據及產品特性,計算通路各級客戶預計分銷天數,建立預警。比如對於一線飲品,分銷時間達到5個月以上,列入紅燈區,需馬上進行政策性干預,讓客戶心裡有底。貨齡的管理同樣如此。

2、建立異常出貨監控機制。對突發大額採購訂單,廠商聯動做好區域內核心分銷客戶的報備監管制度,安排專人進行查核,避免客戶違規出貨。

3、強化市場稽查監管機制。特殊時期需要加強對市場經營秩序的監管,建立快速發現問題、反饋問題、解決問題的閉環管理機制。尤其對於惡意串貨、影響價盤的行為進行嚴查,同時對多次違規的通路客戶、渠道客戶、業務人員納入黑名單,強化管理監控,對整改不力的行為,嚴懲不貸。

行業內卷加劇,廠商都面臨增長壓力。是要朝夕的得失,還是要蓬勃的後勁,是需要廠商的管理層認真想清楚的!但參與經營執行的每個角色又難免有自己短期的利益訴求,所以,這是一道需要利益權衡的命題。

我的理解是,廠商管理者必須要在業績高壓下,設定好經營制度及管理紅線,高質量的業績增長、蓬勃的發展後勁才是對企業負責、對員工負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3e318abddcbfd3d4d155e91b3e3d864f.html